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的方法与思维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文章从统计学的地位、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与教学现状、教学的几点思考进行阐述,统计学将来的发展将是一种“多元”的局面,不会出现某种趋势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基础统计》的教学与学习必需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基础统计》课程的开设的力度。
[关键词]基础统计;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C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3-0225-01
一、统计学的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技术传播的快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统计学作为一种人们认识问题的重要工具,其地位和作用是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家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等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期望通过《统计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能够运用这种规律性来服务生活、工作。
二、《基础统计》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与教学的现狀
(一)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
首先,《基础统计》的课程特点:概念多、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基础统计》的统计分析部分相对比较枯燥。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原因加大了学习本门课程的难度。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于计算的畏惧加大了放弃学习本门课程的念头。第三是高职院校开设本门课程大多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对于选修课程的认知不足,投入到本门课程的时间相对较少。第四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本门学科的软件投入较少,笔者了解很少学校会专门为本门学科配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机房与软件。
(二)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
目前的统计教学越来越多地强调实用性,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需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掌握的边缘学科知识越来越多,否则部分教师将无法充分说明本门学科的相关应用。
三、几点思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基础统计》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基础课程,如《经济数学》、《管理学》等,让学生为学习统计的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奠定良好学科基础;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要求,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统计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的统计思维,故而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规范,作者认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思路围绕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分析四个工作过程展开。
(二)学校重视本门课程的开设
从作者了解的实际情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本门学科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经济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很少开设。本门课程总体来说,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其应用领域是很多的,相关专业或多或少都需要统计的基础常识。另外,对于未来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本门学科作为一门工具类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合理的管理决策参考,为学生学习其他的技术技能提供方法的指导。作者认为本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明显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是更多需要技术技能,但是方法对于技术技能有明显的帮助与指导意义。因此,课设本门课程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面的思考
1、教师需要完善个人的相关知识。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交叉学科很多。作为统计的教师应该充分学习与了解本门学科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基础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学习兴趣。
2、教师改变个人的对于教学手段的看法。作为高等教育更多教师认为教会学生需要一些与中学教学的不同之处,以显示高等教育教师的优越性,作者实践下来的结果恰恰不是那么回事。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本身基础知识薄弱与学习习惯、态度等特殊性,基础统计在统计分析的相关计算部分恰恰需要采用中学的教学方法,即讲解加练习。作者认为,与教育的优越感相比,学生学会相关知识才是硬道理。
3、让学生学会统计知识与运用计算机软件相结合。鼓励学生更多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统计中的问题。如,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MATLAB、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加大软件教学的投入。实践表明,对于非统计专业的人员而言,无需对于某些深奥的统计原理进行透彻的把握,能够正确的借助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更多需要教会学生看懂软件输出的相关结果,并得出结论更为重要。
4、进行校企合作。把学生学习的理论及时的转化成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学习统计的作业,从而提高学习统计专业知识的兴趣。
5、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需要对《基础统计》考试进行了改革。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基础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实际应用统计能力的考查;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尽量避免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笔者实践表明,采用讨论、小论文、课后小组作业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更欢迎。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6、高职院校普及《基础统计》课程的思考。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高职院校进行统计学基础知识与方法的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学》必(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学生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广泛应用基础。应用效果的多目标性以及统计问题的不完全信息的性质,决定了统计方法的发展不会受某一种思想所支配。因此可以预见的将来,统计学的进展将是一种“多元”的局面,不会出现某种趋势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基础统计》的教学与学习必需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学好本专业相关的课程的同时了解与掌握一定的统计基础知识与分析方法,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会有更好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手段,只有这样,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强.对《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统计教育, 2007.
[2]胡生军.我院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之我见[J].统计教育, 2007.
[关键词]基础统计;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C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3-0225-01
一、统计学的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技术传播的快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统计学作为一种人们认识问题的重要工具,其地位和作用是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家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等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期望通过《统计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能够运用这种规律性来服务生活、工作。
二、《基础统计》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与教学的现狀
(一)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
首先,《基础统计》的课程特点:概念多、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基础统计》的统计分析部分相对比较枯燥。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原因加大了学习本门课程的难度。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于计算的畏惧加大了放弃学习本门课程的念头。第三是高职院校开设本门课程大多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对于选修课程的认知不足,投入到本门课程的时间相对较少。第四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本门学科的软件投入较少,笔者了解很少学校会专门为本门学科配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机房与软件。
(二)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
目前的统计教学越来越多地强调实用性,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需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掌握的边缘学科知识越来越多,否则部分教师将无法充分说明本门学科的相关应用。
三、几点思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基础统计》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基础课程,如《经济数学》、《管理学》等,让学生为学习统计的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奠定良好学科基础;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要求,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统计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的统计思维,故而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规范,作者认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思路围绕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分析四个工作过程展开。
(二)学校重视本门课程的开设
从作者了解的实际情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本门学科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经济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很少开设。本门课程总体来说,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其应用领域是很多的,相关专业或多或少都需要统计的基础常识。另外,对于未来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本门学科作为一门工具类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合理的管理决策参考,为学生学习其他的技术技能提供方法的指导。作者认为本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明显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是更多需要技术技能,但是方法对于技术技能有明显的帮助与指导意义。因此,课设本门课程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面的思考
1、教师需要完善个人的相关知识。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交叉学科很多。作为统计的教师应该充分学习与了解本门学科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基础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学习兴趣。
2、教师改变个人的对于教学手段的看法。作为高等教育更多教师认为教会学生需要一些与中学教学的不同之处,以显示高等教育教师的优越性,作者实践下来的结果恰恰不是那么回事。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本身基础知识薄弱与学习习惯、态度等特殊性,基础统计在统计分析的相关计算部分恰恰需要采用中学的教学方法,即讲解加练习。作者认为,与教育的优越感相比,学生学会相关知识才是硬道理。
3、让学生学会统计知识与运用计算机软件相结合。鼓励学生更多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统计中的问题。如,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MATLAB、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加大软件教学的投入。实践表明,对于非统计专业的人员而言,无需对于某些深奥的统计原理进行透彻的把握,能够正确的借助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更多需要教会学生看懂软件输出的相关结果,并得出结论更为重要。
4、进行校企合作。把学生学习的理论及时的转化成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学习统计的作业,从而提高学习统计专业知识的兴趣。
5、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需要对《基础统计》考试进行了改革。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基础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实际应用统计能力的考查;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尽量避免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笔者实践表明,采用讨论、小论文、课后小组作业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更欢迎。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6、高职院校普及《基础统计》课程的思考。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高职院校进行统计学基础知识与方法的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学》必(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学生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广泛应用基础。应用效果的多目标性以及统计问题的不完全信息的性质,决定了统计方法的发展不会受某一种思想所支配。因此可以预见的将来,统计学的进展将是一种“多元”的局面,不会出现某种趋势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基础统计》的教学与学习必需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学好本专业相关的课程的同时了解与掌握一定的统计基础知识与分析方法,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会有更好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手段,只有这样,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强.对《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统计教育, 2007.
[2]胡生军.我院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之我见[J].统计教育,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