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一条充满人文精神的滔滔江河。从后羿射日到精卫填海;从女娲补天到愚公移山;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从“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一厚重的历史传统就是语文课无穷无尽的宝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因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让人文精神照亮学生的心灵。
一、培养古诗文情结,增加文化底蕴
古代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对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诗词,源远流长,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国风楚辞和汉赋,唐诗宋词与元曲,秦时明月汉时关,不仅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不的源泉,而且也是当代人文教育用之不竭的资源。屈原那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诉说,牵出了多少爱国的衷肠;曹操的一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激情,激励了多少执著的追求;李白的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呐喊,激发了多少有为的自信;文天祥的一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升华了多少报国的气节;顾宪成的一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教诲,启迪了多少聪颖的心志;鲁迅的一阵“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呼唤,唤醒了多少忠贞的理想。优秀的古代诗文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做好文本作者的知音,加强诵读教学,相机诱导,培养学生的古诗文情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和持久动力,为学生推开一扇人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多更美的人文风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美,屈原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高洁美,荆轩刺秦王身“被八创”却“倚柱而天”的勇武美,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石针,不指南方死不休”的豪壮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都蕴含着
回肠荡气的情感力量,都足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挖掘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
教材所选篇目有大量的人文成分,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探究。《背影》的浓浓的情感美能唤起人们在逆境中互相鼓励的精神关怀;《纸船》的深深的慈母爱,是对中学生珍视长辈爱的最好示范;《幽径悲剧》等课文中的每一点,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社戏》等课文中的细致讲述,向人们展示着具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文化。即使是外国的名家名篇,也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养分。认真探究这些课文中的人文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教学马克•吐温的讲演《婴儿》一文,为了强化学一的爱国意识,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为中国的未来,被关注的下一代,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呢?回答整齐响亮:好好学习,为祖国贡献力量。我就接着问:国难当头时,你会怎样做?愿意扛枪上战场吗?沉默之后,几只手稀稀拉拉地举起,其他同学要么低头讪笑;要么偷窥他人;要么坦然自若。我十分感慨,一边肯定了同学们的诚实,一边快速思考如何进行相机教育。有了!我想到美国轰炸伊拉克的事件,引导他们具体描述一个伊拉克人民的生活状况,请学生谈谈看法。整个教室里马上议论纷纷。学生们情绪激昂,同情伊拉克人民的痛苦遭遇;谴责发动战争者的不人道。我进而启发:如果此时不幸的战火蔓延到中国,你因为爱惜生命而躲避,还会有幸福可言吗?“国破山河在”,而你却成了《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还会有自由生活的权力吗?假若有人竟做了民族的败类,还有做人的尊严吗?面对我的一连串的发问,学生们沉默了。我尊重大家的选择,但从他们表情上我看到了羞愧、沉重和坚定。我知道,他们已对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有了些正确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丹心一片献祖国》的讲演稿。这回学生没有一个发牢骚的。课后,在备课笔记中我写到:教给知识,教会做人,长此以往,国必富强。
三、关注精神自由,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核心要素就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中,组织学生争论、质疑、问难,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只有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尽情表现,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才能谈得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学中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以便使其养成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我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意思是为名利而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这样议论合理吗?并且还谈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人触景生情,看到不同的景物也应产生不同的感情。文中的山峰“争高直指”、“互相轩邈”是一种竞争向上的姿态,那么“鸢飞戾天者”看到之后应该更加热衷于争名逐利才对,怎么会“望峰息心”呢?她这番“有理有据”的话顿时得到不少同学的认同。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未料到的,此时正好下课铃声响了,于是我决定对这个问题采取“冷处理”,让大家课后先进行思考,下节课再来讨论。课后我深入研究了一下教材,发现了解答的关键:这名同学并没有真正把握作者笔下山峰的特点。文章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热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表现了山积极向上的姿态,体现了山的勃勃生机。它们是在竞争,但竞争的是什么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人,我们应该具有山的精神,力争上游,不甘落后,我们不该不择手段地争名夺利,而应力争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力争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统一,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所以“鸢飞戾天者”看到了自己的狭隘,从而“望峰息心”。对于我的解释,同学们都表示赞同,这个教学中的小小插曲让我把握住了一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机会,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话语权,就会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健康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心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弘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心灵,还学生精神自由的空间,就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学生的精神更丰富,就一定能开出“茂美的花”。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01 q
一、培养古诗文情结,增加文化底蕴
古代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对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诗词,源远流长,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国风楚辞和汉赋,唐诗宋词与元曲,秦时明月汉时关,不仅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不的源泉,而且也是当代人文教育用之不竭的资源。屈原那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诉说,牵出了多少爱国的衷肠;曹操的一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激情,激励了多少执著的追求;李白的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呐喊,激发了多少有为的自信;文天祥的一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升华了多少报国的气节;顾宪成的一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教诲,启迪了多少聪颖的心志;鲁迅的一阵“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呼唤,唤醒了多少忠贞的理想。优秀的古代诗文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做好文本作者的知音,加强诵读教学,相机诱导,培养学生的古诗文情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和持久动力,为学生推开一扇人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多更美的人文风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美,屈原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高洁美,荆轩刺秦王身“被八创”却“倚柱而天”的勇武美,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石针,不指南方死不休”的豪壮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都蕴含着
回肠荡气的情感力量,都足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挖掘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
教材所选篇目有大量的人文成分,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探究。《背影》的浓浓的情感美能唤起人们在逆境中互相鼓励的精神关怀;《纸船》的深深的慈母爱,是对中学生珍视长辈爱的最好示范;《幽径悲剧》等课文中的每一点,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社戏》等课文中的细致讲述,向人们展示着具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文化。即使是外国的名家名篇,也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养分。认真探究这些课文中的人文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教学马克•吐温的讲演《婴儿》一文,为了强化学一的爱国意识,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为中国的未来,被关注的下一代,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呢?回答整齐响亮:好好学习,为祖国贡献力量。我就接着问:国难当头时,你会怎样做?愿意扛枪上战场吗?沉默之后,几只手稀稀拉拉地举起,其他同学要么低头讪笑;要么偷窥他人;要么坦然自若。我十分感慨,一边肯定了同学们的诚实,一边快速思考如何进行相机教育。有了!我想到美国轰炸伊拉克的事件,引导他们具体描述一个伊拉克人民的生活状况,请学生谈谈看法。整个教室里马上议论纷纷。学生们情绪激昂,同情伊拉克人民的痛苦遭遇;谴责发动战争者的不人道。我进而启发:如果此时不幸的战火蔓延到中国,你因为爱惜生命而躲避,还会有幸福可言吗?“国破山河在”,而你却成了《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还会有自由生活的权力吗?假若有人竟做了民族的败类,还有做人的尊严吗?面对我的一连串的发问,学生们沉默了。我尊重大家的选择,但从他们表情上我看到了羞愧、沉重和坚定。我知道,他们已对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有了些正确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丹心一片献祖国》的讲演稿。这回学生没有一个发牢骚的。课后,在备课笔记中我写到:教给知识,教会做人,长此以往,国必富强。
三、关注精神自由,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核心要素就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中,组织学生争论、质疑、问难,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只有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尽情表现,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才能谈得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学中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以便使其养成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我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意思是为名利而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这样议论合理吗?并且还谈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人触景生情,看到不同的景物也应产生不同的感情。文中的山峰“争高直指”、“互相轩邈”是一种竞争向上的姿态,那么“鸢飞戾天者”看到之后应该更加热衷于争名逐利才对,怎么会“望峰息心”呢?她这番“有理有据”的话顿时得到不少同学的认同。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未料到的,此时正好下课铃声响了,于是我决定对这个问题采取“冷处理”,让大家课后先进行思考,下节课再来讨论。课后我深入研究了一下教材,发现了解答的关键:这名同学并没有真正把握作者笔下山峰的特点。文章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热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表现了山积极向上的姿态,体现了山的勃勃生机。它们是在竞争,但竞争的是什么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人,我们应该具有山的精神,力争上游,不甘落后,我们不该不择手段地争名夺利,而应力争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力争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统一,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所以“鸢飞戾天者”看到了自己的狭隘,从而“望峰息心”。对于我的解释,同学们都表示赞同,这个教学中的小小插曲让我把握住了一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机会,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话语权,就会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健康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心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弘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心灵,还学生精神自由的空间,就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学生的精神更丰富,就一定能开出“茂美的花”。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01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