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缝香袋》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的《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主要由缝香袋的工具和材料,探讨香袋缝制的针法和缝制普通香袋的方法,交流香袋的作用、缝制的心得和作品展示三部分组成。本课教学旨在通过学习香袋的缝制,掌握方法,了解作用,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香袋的文化内涵及寓意,它既能正气驱虫,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有利于健康,和药枕相同效果)。
掌握用平针缝制香袋的制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身边的日常尝试创作富有个性的香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动手制作香袋能力及分析探究、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通过自己制作香袋,感受香袋的美,体验制作带来的快乐。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养成耐心、细致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体验民间工艺品-香袋既能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又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二、教学准备:
师:准备几个缝制好的香袋,一个半成品的香袋
生:(1)通过收集香袋及资料、观察各式各样的香袋,了解制作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并向家人请教香袋的制作。
(2)材料准备:彩色绸布、棉线、棉花等填充物、香料。
工具:——剪刀、针。
(3)准备设计自己喜欢的比较简单的香袋图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图案的设计,香袋的缝制。
2.难点: 香袋的缝制,造型的美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请同学们说说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
⑵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和五黄……)
⑶ 各地过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很多,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挂香袋、佩香囊是最富于人文美学和温馨气息的习俗之一,有着独特的人文魅力和科学意义。那为什么一般要在端午节开始挂香袋呢?香袋具有那些作用?
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发表各自的意见。
过渡:每逢端午节,各种小摊上随处可见芳香且漂亮的香袋。鸡心香袋、虎形香袋、娃娃形香袋、棱角形香袋……(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出示一些香袋的实物)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你想设计一种怎样的香袋呢?本节课中,我们来学习制作一个别致的香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2.缝制香袋
⑴ 学生讨论,探究制作过程:(也可参照书上的学学做做来说一说)
师小结:按设计图案裁剪——将两块相同图案裁剪的布料重叠用平针缝制,注意留孔塞棉和香料后再缝上口(出示半成品,讲清留口塞棉这一关键)——缝上挂线、流苏等,香袋基本完成。
⑵ 还有其他缝制香袋的方法吗?
在动手操作之前,我想提醒同学们:使用针和剪刀要注意安全,拉线时向自己的斜上方。
⑶ 每人根据自己设计好的比较简单的香袋图案和造型,在布上进行裁剪。
⑷ 学生缝制香袋。教师巡视指导,如发现问题,集中研讨解决。随时表扬好的作品。(针脚均匀、用不同方法缝制的。)
(设计意图:人们的技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劳动技术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练习尤为重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亲自实践,才能掌握所学的技能。)
3.评价与交流
⑴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介绍作品的寓意与用途。
⑵ 开展自评与互评,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改进作品。
⑶ 交流缝制心得。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另外,现在劳技教育的课程理念并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而是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还应注意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方法的体悟,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
4.课后延伸:
今天咱们只缝制这样简单的香袋。学会方法后,你就会做复杂的更漂亮的香袋。请课后试着再缝一缝比较复杂的香袋。或赠送亲友,或挂在车上、房间里美化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劳动技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往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光靠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是根本不够的,仍需引导孩子们课外再实践再练习,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体现劳动与技术教学要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五、教学反思:
1.学生对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搞不清楚,竟然把三八节、国庆节回答出来,我应把传统节日的定义给解释明白。因此上课前应充分考虑会出现的问题,作好准备,从容面对。
2.端午前缝香袋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习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老传统都在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大部分学生很难从家庭,从母亲那里获得有关香袋的资料,因为现在的妇女忙着打工,很少去关注这些,都不会做。再加上农村孩子缺少收集资料的途径,所以端午节为什么挂香袋就说不上来。我觉得收集资料并不是一个放学后就能完成的,应该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
3.课前准备不充分。现在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的日子,对缝缝补补的手工操作根本不懂,有好多同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甚至有的在缝制的过程中戳到了手,流出了血,有个别同学怎么穿针引线都有一定的困难。以至造成了后来时间紧张,作品未完成或缝制粗糙。于是我觉得应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在课前先让学生复习平针法,回针法,温习一下缝布袋的操作规程,并实践缝好一个布袋,这样就能大大缩短课堂上缝制香袋的时间。因此教学本课时应至少在一周前进行布置,以便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2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香袋的文化内涵及寓意,它既能正气驱虫,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有利于健康,和药枕相同效果)。
掌握用平针缝制香袋的制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身边的日常尝试创作富有个性的香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动手制作香袋能力及分析探究、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通过自己制作香袋,感受香袋的美,体验制作带来的快乐。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养成耐心、细致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体验民间工艺品-香袋既能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又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二、教学准备:
师:准备几个缝制好的香袋,一个半成品的香袋
生:(1)通过收集香袋及资料、观察各式各样的香袋,了解制作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并向家人请教香袋的制作。
(2)材料准备:彩色绸布、棉线、棉花等填充物、香料。
工具:——剪刀、针。
(3)准备设计自己喜欢的比较简单的香袋图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图案的设计,香袋的缝制。
2.难点: 香袋的缝制,造型的美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请同学们说说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
⑵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和五黄……)
⑶ 各地过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很多,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挂香袋、佩香囊是最富于人文美学和温馨气息的习俗之一,有着独特的人文魅力和科学意义。那为什么一般要在端午节开始挂香袋呢?香袋具有那些作用?
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发表各自的意见。
过渡:每逢端午节,各种小摊上随处可见芳香且漂亮的香袋。鸡心香袋、虎形香袋、娃娃形香袋、棱角形香袋……(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出示一些香袋的实物)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你想设计一种怎样的香袋呢?本节课中,我们来学习制作一个别致的香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2.缝制香袋
⑴ 学生讨论,探究制作过程:(也可参照书上的学学做做来说一说)
师小结:按设计图案裁剪——将两块相同图案裁剪的布料重叠用平针缝制,注意留孔塞棉和香料后再缝上口(出示半成品,讲清留口塞棉这一关键)——缝上挂线、流苏等,香袋基本完成。
⑵ 还有其他缝制香袋的方法吗?
在动手操作之前,我想提醒同学们:使用针和剪刀要注意安全,拉线时向自己的斜上方。
⑶ 每人根据自己设计好的比较简单的香袋图案和造型,在布上进行裁剪。
⑷ 学生缝制香袋。教师巡视指导,如发现问题,集中研讨解决。随时表扬好的作品。(针脚均匀、用不同方法缝制的。)
(设计意图:人们的技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劳动技术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练习尤为重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亲自实践,才能掌握所学的技能。)
3.评价与交流
⑴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介绍作品的寓意与用途。
⑵ 开展自评与互评,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改进作品。
⑶ 交流缝制心得。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另外,现在劳技教育的课程理念并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而是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还应注意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方法的体悟,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
4.课后延伸:
今天咱们只缝制这样简单的香袋。学会方法后,你就会做复杂的更漂亮的香袋。请课后试着再缝一缝比较复杂的香袋。或赠送亲友,或挂在车上、房间里美化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劳动技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往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光靠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是根本不够的,仍需引导孩子们课外再实践再练习,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体现劳动与技术教学要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五、教学反思:
1.学生对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搞不清楚,竟然把三八节、国庆节回答出来,我应把传统节日的定义给解释明白。因此上课前应充分考虑会出现的问题,作好准备,从容面对。
2.端午前缝香袋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习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老传统都在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大部分学生很难从家庭,从母亲那里获得有关香袋的资料,因为现在的妇女忙着打工,很少去关注这些,都不会做。再加上农村孩子缺少收集资料的途径,所以端午节为什么挂香袋就说不上来。我觉得收集资料并不是一个放学后就能完成的,应该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
3.课前准备不充分。现在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的日子,对缝缝补补的手工操作根本不懂,有好多同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甚至有的在缝制的过程中戳到了手,流出了血,有个别同学怎么穿针引线都有一定的困难。以至造成了后来时间紧张,作品未完成或缝制粗糙。于是我觉得应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在课前先让学生复习平针法,回针法,温习一下缝布袋的操作规程,并实践缝好一个布袋,这样就能大大缩短课堂上缝制香袋的时间。因此教学本课时应至少在一周前进行布置,以便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