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用反向探索的思维对现有问题进行逆向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并将之具体化的一种思維方式。逆向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思维顺序向问题的反方向求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的一个过程。
一、运用“逆向思维”白文对译,轻松高效
我们将思维的逆向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主旨。我采用逆向翻译的方式教学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比如《两小儿辩日》。这节课,我采用了“白话激趣——白文对译——文白对比”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先白话激趣,即把译文当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再白文“对译”,把已熟知的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最后文白对比,推敲文本字词。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1.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熟知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二、运用“逆向思维”大胆质疑,求真求理
进行教学时,要弄懂每个字词句的表达意思,则离不开具体语境,离不开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因此,对于前人的注解和解读,要勇于质疑,有时还要否定。例如在阅读拓展时有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自然也不会将“孤烟”理解为“炊烟”,因为这显然不符合诗歌的意境。可是教材在注解中把“烟”解释为“烽烟”,烽火台报警时之烟火,但也学生有人质疑。难道诗中“烟”就是指“烽烟、狼烟”吗?我上网查找资料得知,“烟”解释为“大漠旋风”“尘卷风”也与下句“长河落日圆”中的“落日”奇观相对应。因此,“烟”解释为“大漠旋风”“尘卷风”更合情合理些。我们在阅读时要勇敢提出质疑,根据客观认识和史实做出合理的解读。
三、运用“逆向思维”各抒己见,丰富生动
“逆向思维”在课文教学中,也另辟蹊径,提出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文本的认知功能,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司马光砸缸》之后,我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司马光没有把缸砸了救人,而是直接救小朋友,能救得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热烈讨论,有的说:“能啊,司马光可以把小朋友救起来的。”有的孩子则不同意,说:“不能,水缸都比司马光高出很多,他哪里能救得起小朋友?”有的孩子立即说:“可以找来凳子,站在凳子上救小朋友啊。”有的孩子就举生活中的事例以此来印证。当孩子们的讨论正热烈时,我进一步提问:“司马光这样做,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逆向思维”的结果,学生加深了对司马光是个勇敢睿智的孩子的认识。
四、运用“逆向思维”,打破定势,别开生面
当前作文教学还较普遍存在着不良倾向:学生写作之前,往往不做任何思考,先把作文题目照原样抄下来;接下来,教师“定音”,学生“弹琴”,毫无新意,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的框框束缚住了,作文毫无兴趣,只好写几篇“囫囵作文”交差应付,因而出现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怎样才能打破当前这种沉闷的思维定势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我训练学生先写作文,后拟题目,从文中找出他认为精确的词组、美好的句子、独到的语言抠出做文章的“眼睛”,结果发现作文题目新颖别致,独具匠心!
五、避免“逆向思维”误区,思之有度,用之有益
“逆向思维”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规律,要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能为了猎奇,故弄玄虚。否则,“新奇”便成为怪诞,不利于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运用逆向思维可以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逆向思维的求异性会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观点新颖。当然,“逆向思维”利弊并存,我们老师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好“度”。就能让它为教学服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六小学(336000)
一、运用“逆向思维”白文对译,轻松高效
我们将思维的逆向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主旨。我采用逆向翻译的方式教学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比如《两小儿辩日》。这节课,我采用了“白话激趣——白文对译——文白对比”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先白话激趣,即把译文当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再白文“对译”,把已熟知的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最后文白对比,推敲文本字词。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1.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熟知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二、运用“逆向思维”大胆质疑,求真求理
进行教学时,要弄懂每个字词句的表达意思,则离不开具体语境,离不开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因此,对于前人的注解和解读,要勇于质疑,有时还要否定。例如在阅读拓展时有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自然也不会将“孤烟”理解为“炊烟”,因为这显然不符合诗歌的意境。可是教材在注解中把“烟”解释为“烽烟”,烽火台报警时之烟火,但也学生有人质疑。难道诗中“烟”就是指“烽烟、狼烟”吗?我上网查找资料得知,“烟”解释为“大漠旋风”“尘卷风”也与下句“长河落日圆”中的“落日”奇观相对应。因此,“烟”解释为“大漠旋风”“尘卷风”更合情合理些。我们在阅读时要勇敢提出质疑,根据客观认识和史实做出合理的解读。
三、运用“逆向思维”各抒己见,丰富生动
“逆向思维”在课文教学中,也另辟蹊径,提出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文本的认知功能,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司马光砸缸》之后,我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司马光没有把缸砸了救人,而是直接救小朋友,能救得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热烈讨论,有的说:“能啊,司马光可以把小朋友救起来的。”有的孩子则不同意,说:“不能,水缸都比司马光高出很多,他哪里能救得起小朋友?”有的孩子立即说:“可以找来凳子,站在凳子上救小朋友啊。”有的孩子就举生活中的事例以此来印证。当孩子们的讨论正热烈时,我进一步提问:“司马光这样做,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逆向思维”的结果,学生加深了对司马光是个勇敢睿智的孩子的认识。
四、运用“逆向思维”,打破定势,别开生面
当前作文教学还较普遍存在着不良倾向:学生写作之前,往往不做任何思考,先把作文题目照原样抄下来;接下来,教师“定音”,学生“弹琴”,毫无新意,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的框框束缚住了,作文毫无兴趣,只好写几篇“囫囵作文”交差应付,因而出现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怎样才能打破当前这种沉闷的思维定势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我训练学生先写作文,后拟题目,从文中找出他认为精确的词组、美好的句子、独到的语言抠出做文章的“眼睛”,结果发现作文题目新颖别致,独具匠心!
五、避免“逆向思维”误区,思之有度,用之有益
“逆向思维”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规律,要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能为了猎奇,故弄玄虚。否则,“新奇”便成为怪诞,不利于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运用逆向思维可以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逆向思维的求异性会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观点新颖。当然,“逆向思维”利弊并存,我们老师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好“度”。就能让它为教学服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六小学(3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