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语文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多数语文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效率低。1978年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的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近四十年过去了,这样的状况改变了吗?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效的解决之道是什么?我认为,除了上好每节语文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以外,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官方与民间都认可的文学大师并不多,鲁迅算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那么这位创作了1000多万字文学作品,著作等身的名家大师在青少年时代又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呢?
1892年,鲁迅11岁就读于绍兴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17岁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来弃医从文。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文学大师的鲁迅在青少年时代并没有诸如大学中文系之类正经科班教育的经历。那么,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大作家呢?读一读鲁迅的传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鲁迅能成为文学大师,除了过人的天赋以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书痴。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藏书了。
鲁迅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学好语文的秘诀归根到底就是要“多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最终能不能学好语文,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我们语文老师课上得好不好。上好语文课固然很重要,但这只能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掌握一些读书作文的方法。而真正要具备深厚的语文素养,做到会读书,擅作文,关键还要看学生课外读书的功夫。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可遗憾的是,现在,电子游戏、网络成了孩子们的宠儿,手不释卷的孩子寥寥无几,手不释“机”的孩子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呢?
巧讲故事,诱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正因如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课余要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一些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我从五年级开始经常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们介绍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给学生介绍时,我或者讲一讲数种典型人物的精彩故事;或者用课件展示原著中精彩的段落。从设计效果看,引人入胜的故事,精彩生动的原文,稀奇古怪的问题,都会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营造良好阅读的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進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读书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比如:创建班级图书角,学生下课时伸手可得;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标语,时间长了,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软环境呢?软环境首先就是老师在班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以多读书为荣的氛围。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率先垂范,做到手不释卷。其次,老师要对学生阅读的成果予以大力的赞扬和肯定,树立榜样,带动全班。我在日常教学中,对于爱读书的学生总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字典通”成为我对这些同学的昵称。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常态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难以收到实效。因此,老师在班里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阅读活动常态化。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古训只是挂在嘴边,而应该把它落实到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低回报,效率低下的窘境。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710072)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效的解决之道是什么?我认为,除了上好每节语文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以外,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官方与民间都认可的文学大师并不多,鲁迅算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那么这位创作了1000多万字文学作品,著作等身的名家大师在青少年时代又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呢?
1892年,鲁迅11岁就读于绍兴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17岁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来弃医从文。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文学大师的鲁迅在青少年时代并没有诸如大学中文系之类正经科班教育的经历。那么,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大作家呢?读一读鲁迅的传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鲁迅能成为文学大师,除了过人的天赋以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书痴。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藏书了。
鲁迅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学好语文的秘诀归根到底就是要“多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最终能不能学好语文,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我们语文老师课上得好不好。上好语文课固然很重要,但这只能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掌握一些读书作文的方法。而真正要具备深厚的语文素养,做到会读书,擅作文,关键还要看学生课外读书的功夫。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可遗憾的是,现在,电子游戏、网络成了孩子们的宠儿,手不释卷的孩子寥寥无几,手不释“机”的孩子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呢?
巧讲故事,诱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正因如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课余要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一些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我从五年级开始经常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们介绍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给学生介绍时,我或者讲一讲数种典型人物的精彩故事;或者用课件展示原著中精彩的段落。从设计效果看,引人入胜的故事,精彩生动的原文,稀奇古怪的问题,都会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营造良好阅读的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進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读书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比如:创建班级图书角,学生下课时伸手可得;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标语,时间长了,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软环境呢?软环境首先就是老师在班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以多读书为荣的氛围。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率先垂范,做到手不释卷。其次,老师要对学生阅读的成果予以大力的赞扬和肯定,树立榜样,带动全班。我在日常教学中,对于爱读书的学生总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字典通”成为我对这些同学的昵称。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常态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难以收到实效。因此,老师在班里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阅读活动常态化。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古训只是挂在嘴边,而应该把它落实到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低回报,效率低下的窘境。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7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