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剖析精短的名联入手,肯定它揭示了人生的常理、常态,提供了有益于道德内省、又令人喜闻乐见的处世理念。但惜其语言形式又存在隐含片面性的缺憾,以至可能导向真理变谬误的逆转,并造成信念普适性与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矛盾。本文通过修订瑕疵而解决了这些问题。
[关键词] 精短名联 人生要义 睿语 微瑕 真理 谬误 片面性 难能
中唐刘禹锡有七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但我这里不谈诗,而是要谈一则短而精的小对联。我估摸它本应相当好的、并还可望日益优化的效应,如果被自身的小缺陷给抵销,或框限死了,那岂不较为扫兴?或许也恰似江东割据势力一样的“王气黯然收”。事情缘起于从报纸上得知:继澳门首届特首何厚铧之后,09年末,又产生了新一任特首崔世安。崔特首敦厚实诚、年富力强的风采,令人深感诚可谓澳门之福也。其文介绍了特首先生信奉这样的格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此联我太熟悉了。20年前,我一旦听说,便将它牢记于心。此后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都一再从他人那里欣赏过此联。是啊,谁能“尽如人意”?难。古人都深信“假饶染就真红色,也被他人说是非”呀!此意之内容形式,固然亲和国学;不过西方人对此也是足以认可的。否则但丁何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表明,世人都懂得:行路,是首要、必须和至关重要的;至于免得他人说长道短的考虑,则或许最多只能介于“次要”、“不重要”之间。针对此理,中国农民则概括、比拟得更加生动有力:“咋?听见蝲蝲蛄(蝼蛄)叫唤,你还不种庄稼了?!”
岂不闻“爷儿俩骑驴”的故事?显然都一回事。——为父骑驴,路人责曰:不慈爱;让儿子骑驴,路人责曰:不孝敬;让驴驮货物行李?又责曰“人太懒”......那最后怎样才能破解此中的困惑呀?父子俩居然“急中生智”到了‘抬驴而行路’这步田地!
这才叫做:行事浑无定力,缺少主见,自难免授人以柄,徒贻笑料。
的确,人生的要义,实在昭示着先须勇敢地行路。即令伟人、圣人也不可能不出错。革命导师列宁说:“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然而不工作却已是最大之错。大概有鉴于此,人们又传说两个和尚的事。(其实我不讲“抬水吃”“没水吃”......)话说那是一老一少俩和尚在路途中,遇见一条河流。水并不深。但此时有位姑娘急于过河而无奈。老和尚不假思索便背姑娘过了河。后来俩和尚赶路之间,小和尚表达了质疑:师父,出家人奈何身背年轻女子呢?老和尚怫然曰:我早已放下了;你如何仍未放下?!
你看,人生在世,“放下”二字,大约十分要紧!不该放的,自须戒忌端严,秉持在心;而该放下的,若不放,则又可能使你大大受困于凡心俗念的拖累。
这或许说明了“尽如人意”之心,如若“周延”为人生的近似终极的价值追求,则将失之苛刻了。其实这些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太史公早就为我们揭示了出来;而且是那样的鲜明、透澈,通过了戏剧化感悟.......试一读《项羽》篇,那位跟项羽或许同属人间一等好汉之列的、同样以孔武剽悍、所向披靡而蜚声史册的“壮士”樊哙,当他凭既楞、且又横、矢志于玩命的意志和决策,居然一时间压倒了楚霸王项羽的气势之后,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刘邦从速廓清那“尽如人意”的惯性呆板思维定势呢?你听他说——(“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那要怎么着才堪为上策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原本的情势何等急迫、又令人犹疑不定!沛公既于鸿门宴上时刻低声下气逢迎项王,千方百计弥合裂隙,则如何才能顺畅地一举逆转而为‘脚底板抹油、能溜则溜’?先期设定了的应酬斗争的逻辑程序,是先圆满辞别、后抓紧开溜,这才能“尽如人意”呀!
幸赖樊将军大智大勇的关键抉择,才使得封建大中国第一个长治久安的两汉盛世恭逢萌芽之初,终于不曾被险恶叵测、四面杀机所颠覆剿灭啊!李白所论极是!沛公,那“拨乱属圣豪”的人物,岂可缺位乎?
显然,不论曾有、并“可以有”多少事实典故足以当成“岂能尽如人意”这一联的参验证明,太史公笔下格言式的睿语,都可谓 “绝妙好辞”的生动注脚。
不过话说回来,此联再怎么实在、又高明,但详加揣摩,我看之憾上联的“岂能......”,却微露瑕疵;愚意恍觉一似蓝田玉上犹有一点石斑未得剔抉净尽。
尽管它确实反映了明白澈悟的常理、常态;其所包含的“为人何得面面俱到”的真谛,人皆能鉴而察之;其隐括的“勿为枝节上尽善尽美、与求全责备而妨碍了抓主要矛盾的全力以赴和凝神专注”这样的箴规,人皆足以服膺、推重之。不过,打头的“岂”字却如何呢?一查字典,“岂”字义项有“岂敢”、“岂有此理”、“岂有意乎”(难道你有这意思吗)?总之,是表示“反诘”的助词。“反诘”,与“反唇相讥”,大抵伯仲之间,或似“一丘之貉”;焕发着追问的执拗,或旁逸锋芒的精悍。这一来,上联便涉嫌片面性了。原本酷肖常情、常态的真理呐,孰料一旦口气过了头似的,略显武断生硬,结果就滋生令人穿凿而思、而质疑的可能性啦。这是否纯属本人的感觉与推断呢?不。自然科学为我们揭示了这样的原理:人的下丘脑有“好感中枢”和“厌恶中枢”,二者相距仅仅半毫米,用微电极刺激前者,可使人心情愉快,乐此不倦;但刺激稍偏,即可能触及“厌恶中枢”而引起相反的情绪和行为。此非适足同古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相映成趣吗?此非恰属后者英明程度的自然科学实验证明吗?【1】由此推理,下面的反思,亦应完全可能的:
——就算“尽如人意”你做不到,可是一个人该不该从主观上、或多或少的顾及一点点“人意”呢?噢,连一丝一缕兼顾社会人众之感受的良好愿望都务须排除干净吗?那样的话,又将何以理解人们普遍轻视诸如“刚愎自用”、“冥顽不灵、”“至死不悟”一类词语所表征的“唯我论”呢?难道一味的“天低吴楚、目空无人”就一定全对吗?难道溺于“一架疯狂的钢琴”(列宁语)一般自我感觉超好、极强的忘乎一切的境界,也全值得推崇吗?显然,这其实恰如列宁所说的“真理若再向前跨出一步,哪怕是同一方向的一步,也可能变成谬误”【2】!亦即是说:若将真理说得“过火”,将之运用得超出了范围,“便会弄到荒谬绝伦”。恩格斯也早就论述过:“真理和谬误”,如若被当作“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则“对立的两级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3】这些经典论断对吗?太对了!你看,马克思的‘欧洲主要国家同时革命论’,符合西方150年前的实际。但此论若用于90年前的俄国,则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无法出生了,因为此时的真理是‘一国甚有可能、并亟待单独革命论’。列宁的一国革命“城市中心说”真理性如何?举世钦仰、无远弗届!然而,教条主义者将之套用到中国,却把中国革命一再淹没于绝望的血泊!中国求革命,先崇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方为变革旧中国的不二法门!彻底反帝反封建,真理普照50年;抗日战争却例外:存地主、还亲美国!此外,平行线公理,涣散于“黎曼几何学”;牛顿的宏观高速时空观,悖谬在“微观高速领域时空观”……
最大的道理本来如此;小一些的道理、还不是一样?我想请求读者不要责我曰“穿凿附会”。也实在不算我苛刻。试想,雷锋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有限的生命”、即全部生命投入为人民服务呀!他说不说“岂能......”?绝不会说。他一定会像思想家、艺术家对待自己杰作式的全情投入,力争将服务奉献做到最好;换言之,亦可谓酷似“哥德巴赫猜想”之证明数字式地无限接近于“尽如人意”!这也才恰好是身体力行地践行毛泽东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完全彻底”为人民的思想啊。湖北的道德楷模吴天祥,同样是以近乎“扒心扒肝”的精神而将舍己为人的奉献贯穿于全付生命之中;在他的精神辞典里,同样绝对找不出“岂能.....”式的推诿,或曰为自我预设“十分的宽厚”;虽然他不必细说也会浩叹“我就算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从而社会深为感动、便催生了几千个“吴天祥小组”......)
再请看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一惯坚持的“两个务必”,不正是要无限精诚地永不懈怠地追求“尽如人意”吗?“百姓利益无小事”,不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够“尽如人意”之缺憾吗?对于人民利益在新世纪的最大化,党中央不断强调:要发展、实现、维护、完善之,并且犹须“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完善好”!至于人民“高兴”、“答应”与否?“赞成”、“拥护”与否?这早就是历届党中央一脉相承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请问,这一切较之于那“岂能......”句的语气和思维,是否多少总有点互相“添堵”?或将近隔阂甚矣、大相径庭了呢?
当然,反对者会说了:这是历朝历代通用的格言呀!它赋有地球人共赏的普适性呀!而且涉及澳门人的思维呀......是的,一国两制,故不得拿社会主义的“全心意”、“真彻底”......要求澳门官员。对呀。但我并未苛求。即令在内地,道德要求上,也有着对于普通公民的、以及对于先进分子的高低层次的不同区分。本来就不能一概而论;本来就不用党员标准苛求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道德建设,历来既有对全体公民的普及性要求,又有对少数代表着引领着历史发展方向的先锋队员、甚至共产主义觉悟承担者的先进性要求。这当中的差别是相当显著的。例如对常人来说,廉洁便很好,或还可贵;但对英模人物的要求,则于廉洁之品德节操以外,却仍需加上放大许多倍的“全心全意......”方能庶几近之。还例如:你可以要求行政长官廉洁、干练、亲民、慈善……但你永远不要苛求他——“把你女儿预留婚嫁之用的新房让给贫困的无房户……(以便为党和政府分忧?)像吴天祥那样”!这或许便是极品美德、崇高理想,跟普罗大众、俗世美德之差别地带吧?之所以我要与此联细细较真儿,原因在于此联实属道德学养范畴的很精湛的信条;或许还可谓意识形态领域之素朴真理的一则细微闪光的颗粒。既然涉及道德修为、内省,又复相当得宠、流行,则冀望于促其担当精神文明建设上较多一些使命的考量,便应属较为必要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祖国内地,我才要著重反对这一名联中的潜在片面性。
其实,从人的思维,到一则名联的提炼,也又何须死巴巴地听任它隐含片面性、或稍显逼仄、僵硬呢?见放着稍许挪动一丁点邻近字样,也挺好的,却何故不尝试、而要绕开去呢?如果你说“哪能.......?”岂不就妥帖甚矣啦?“哪”者,疑问词也,如“哪种”,“哪儿”,“哪里,”仅表达“对一个范围有所确定”之义;瞧,它既不追问(诘问),也不盘问,洵属:口气一何缓,心态一何平。至于对仗,也同等天衣无缝。如若你顾念“果然.....实在难以尽如人意呀!”因而,再强调得重一些也有必要!那好,我又推荐一个“难”——“难能尽如人意,”这又如何?岂非翩然跃升至臆想忝列神来之笔了吗?
总而言之,鉴于上述分析,为了让此则名联无论在港台、或在大陆;无论域外意识形态、抑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皆可“凭虚御风”高蹈而行;充满左右逢源的潇洒气度;我提议:现在就该屏遮“岂能尽如人意”,而采择“哪能......”或“难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参考文献:
[1]《通俗哲学》韩树英主编1982年版69~70页
[2]《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130页
[关键词] 精短名联 人生要义 睿语 微瑕 真理 谬误 片面性 难能
中唐刘禹锡有七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但我这里不谈诗,而是要谈一则短而精的小对联。我估摸它本应相当好的、并还可望日益优化的效应,如果被自身的小缺陷给抵销,或框限死了,那岂不较为扫兴?或许也恰似江东割据势力一样的“王气黯然收”。事情缘起于从报纸上得知:继澳门首届特首何厚铧之后,09年末,又产生了新一任特首崔世安。崔特首敦厚实诚、年富力强的风采,令人深感诚可谓澳门之福也。其文介绍了特首先生信奉这样的格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此联我太熟悉了。20年前,我一旦听说,便将它牢记于心。此后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都一再从他人那里欣赏过此联。是啊,谁能“尽如人意”?难。古人都深信“假饶染就真红色,也被他人说是非”呀!此意之内容形式,固然亲和国学;不过西方人对此也是足以认可的。否则但丁何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表明,世人都懂得:行路,是首要、必须和至关重要的;至于免得他人说长道短的考虑,则或许最多只能介于“次要”、“不重要”之间。针对此理,中国农民则概括、比拟得更加生动有力:“咋?听见蝲蝲蛄(蝼蛄)叫唤,你还不种庄稼了?!”
岂不闻“爷儿俩骑驴”的故事?显然都一回事。——为父骑驴,路人责曰:不慈爱;让儿子骑驴,路人责曰:不孝敬;让驴驮货物行李?又责曰“人太懒”......那最后怎样才能破解此中的困惑呀?父子俩居然“急中生智”到了‘抬驴而行路’这步田地!
这才叫做:行事浑无定力,缺少主见,自难免授人以柄,徒贻笑料。
的确,人生的要义,实在昭示着先须勇敢地行路。即令伟人、圣人也不可能不出错。革命导师列宁说:“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然而不工作却已是最大之错。大概有鉴于此,人们又传说两个和尚的事。(其实我不讲“抬水吃”“没水吃”......)话说那是一老一少俩和尚在路途中,遇见一条河流。水并不深。但此时有位姑娘急于过河而无奈。老和尚不假思索便背姑娘过了河。后来俩和尚赶路之间,小和尚表达了质疑:师父,出家人奈何身背年轻女子呢?老和尚怫然曰:我早已放下了;你如何仍未放下?!
你看,人生在世,“放下”二字,大约十分要紧!不该放的,自须戒忌端严,秉持在心;而该放下的,若不放,则又可能使你大大受困于凡心俗念的拖累。
这或许说明了“尽如人意”之心,如若“周延”为人生的近似终极的价值追求,则将失之苛刻了。其实这些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太史公早就为我们揭示了出来;而且是那样的鲜明、透澈,通过了戏剧化感悟.......试一读《项羽》篇,那位跟项羽或许同属人间一等好汉之列的、同样以孔武剽悍、所向披靡而蜚声史册的“壮士”樊哙,当他凭既楞、且又横、矢志于玩命的意志和决策,居然一时间压倒了楚霸王项羽的气势之后,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刘邦从速廓清那“尽如人意”的惯性呆板思维定势呢?你听他说——(“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那要怎么着才堪为上策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原本的情势何等急迫、又令人犹疑不定!沛公既于鸿门宴上时刻低声下气逢迎项王,千方百计弥合裂隙,则如何才能顺畅地一举逆转而为‘脚底板抹油、能溜则溜’?先期设定了的应酬斗争的逻辑程序,是先圆满辞别、后抓紧开溜,这才能“尽如人意”呀!
幸赖樊将军大智大勇的关键抉择,才使得封建大中国第一个长治久安的两汉盛世恭逢萌芽之初,终于不曾被险恶叵测、四面杀机所颠覆剿灭啊!李白所论极是!沛公,那“拨乱属圣豪”的人物,岂可缺位乎?
显然,不论曾有、并“可以有”多少事实典故足以当成“岂能尽如人意”这一联的参验证明,太史公笔下格言式的睿语,都可谓 “绝妙好辞”的生动注脚。
不过话说回来,此联再怎么实在、又高明,但详加揣摩,我看之憾上联的“岂能......”,却微露瑕疵;愚意恍觉一似蓝田玉上犹有一点石斑未得剔抉净尽。
尽管它确实反映了明白澈悟的常理、常态;其所包含的“为人何得面面俱到”的真谛,人皆能鉴而察之;其隐括的“勿为枝节上尽善尽美、与求全责备而妨碍了抓主要矛盾的全力以赴和凝神专注”这样的箴规,人皆足以服膺、推重之。不过,打头的“岂”字却如何呢?一查字典,“岂”字义项有“岂敢”、“岂有此理”、“岂有意乎”(难道你有这意思吗)?总之,是表示“反诘”的助词。“反诘”,与“反唇相讥”,大抵伯仲之间,或似“一丘之貉”;焕发着追问的执拗,或旁逸锋芒的精悍。这一来,上联便涉嫌片面性了。原本酷肖常情、常态的真理呐,孰料一旦口气过了头似的,略显武断生硬,结果就滋生令人穿凿而思、而质疑的可能性啦。这是否纯属本人的感觉与推断呢?不。自然科学为我们揭示了这样的原理:人的下丘脑有“好感中枢”和“厌恶中枢”,二者相距仅仅半毫米,用微电极刺激前者,可使人心情愉快,乐此不倦;但刺激稍偏,即可能触及“厌恶中枢”而引起相反的情绪和行为。此非适足同古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相映成趣吗?此非恰属后者英明程度的自然科学实验证明吗?【1】由此推理,下面的反思,亦应完全可能的:
——就算“尽如人意”你做不到,可是一个人该不该从主观上、或多或少的顾及一点点“人意”呢?噢,连一丝一缕兼顾社会人众之感受的良好愿望都务须排除干净吗?那样的话,又将何以理解人们普遍轻视诸如“刚愎自用”、“冥顽不灵、”“至死不悟”一类词语所表征的“唯我论”呢?难道一味的“天低吴楚、目空无人”就一定全对吗?难道溺于“一架疯狂的钢琴”(列宁语)一般自我感觉超好、极强的忘乎一切的境界,也全值得推崇吗?显然,这其实恰如列宁所说的“真理若再向前跨出一步,哪怕是同一方向的一步,也可能变成谬误”【2】!亦即是说:若将真理说得“过火”,将之运用得超出了范围,“便会弄到荒谬绝伦”。恩格斯也早就论述过:“真理和谬误”,如若被当作“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则“对立的两级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3】这些经典论断对吗?太对了!你看,马克思的‘欧洲主要国家同时革命论’,符合西方150年前的实际。但此论若用于90年前的俄国,则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无法出生了,因为此时的真理是‘一国甚有可能、并亟待单独革命论’。列宁的一国革命“城市中心说”真理性如何?举世钦仰、无远弗届!然而,教条主义者将之套用到中国,却把中国革命一再淹没于绝望的血泊!中国求革命,先崇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方为变革旧中国的不二法门!彻底反帝反封建,真理普照50年;抗日战争却例外:存地主、还亲美国!此外,平行线公理,涣散于“黎曼几何学”;牛顿的宏观高速时空观,悖谬在“微观高速领域时空观”……
最大的道理本来如此;小一些的道理、还不是一样?我想请求读者不要责我曰“穿凿附会”。也实在不算我苛刻。试想,雷锋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有限的生命”、即全部生命投入为人民服务呀!他说不说“岂能......”?绝不会说。他一定会像思想家、艺术家对待自己杰作式的全情投入,力争将服务奉献做到最好;换言之,亦可谓酷似“哥德巴赫猜想”之证明数字式地无限接近于“尽如人意”!这也才恰好是身体力行地践行毛泽东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完全彻底”为人民的思想啊。湖北的道德楷模吴天祥,同样是以近乎“扒心扒肝”的精神而将舍己为人的奉献贯穿于全付生命之中;在他的精神辞典里,同样绝对找不出“岂能.....”式的推诿,或曰为自我预设“十分的宽厚”;虽然他不必细说也会浩叹“我就算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从而社会深为感动、便催生了几千个“吴天祥小组”......)
再请看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一惯坚持的“两个务必”,不正是要无限精诚地永不懈怠地追求“尽如人意”吗?“百姓利益无小事”,不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够“尽如人意”之缺憾吗?对于人民利益在新世纪的最大化,党中央不断强调:要发展、实现、维护、完善之,并且犹须“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完善好”!至于人民“高兴”、“答应”与否?“赞成”、“拥护”与否?这早就是历届党中央一脉相承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请问,这一切较之于那“岂能......”句的语气和思维,是否多少总有点互相“添堵”?或将近隔阂甚矣、大相径庭了呢?
当然,反对者会说了:这是历朝历代通用的格言呀!它赋有地球人共赏的普适性呀!而且涉及澳门人的思维呀......是的,一国两制,故不得拿社会主义的“全心意”、“真彻底”......要求澳门官员。对呀。但我并未苛求。即令在内地,道德要求上,也有着对于普通公民的、以及对于先进分子的高低层次的不同区分。本来就不能一概而论;本来就不用党员标准苛求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道德建设,历来既有对全体公民的普及性要求,又有对少数代表着引领着历史发展方向的先锋队员、甚至共产主义觉悟承担者的先进性要求。这当中的差别是相当显著的。例如对常人来说,廉洁便很好,或还可贵;但对英模人物的要求,则于廉洁之品德节操以外,却仍需加上放大许多倍的“全心全意......”方能庶几近之。还例如:你可以要求行政长官廉洁、干练、亲民、慈善……但你永远不要苛求他——“把你女儿预留婚嫁之用的新房让给贫困的无房户……(以便为党和政府分忧?)像吴天祥那样”!这或许便是极品美德、崇高理想,跟普罗大众、俗世美德之差别地带吧?之所以我要与此联细细较真儿,原因在于此联实属道德学养范畴的很精湛的信条;或许还可谓意识形态领域之素朴真理的一则细微闪光的颗粒。既然涉及道德修为、内省,又复相当得宠、流行,则冀望于促其担当精神文明建设上较多一些使命的考量,便应属较为必要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祖国内地,我才要著重反对这一名联中的潜在片面性。
其实,从人的思维,到一则名联的提炼,也又何须死巴巴地听任它隐含片面性、或稍显逼仄、僵硬呢?见放着稍许挪动一丁点邻近字样,也挺好的,却何故不尝试、而要绕开去呢?如果你说“哪能.......?”岂不就妥帖甚矣啦?“哪”者,疑问词也,如“哪种”,“哪儿”,“哪里,”仅表达“对一个范围有所确定”之义;瞧,它既不追问(诘问),也不盘问,洵属:口气一何缓,心态一何平。至于对仗,也同等天衣无缝。如若你顾念“果然.....实在难以尽如人意呀!”因而,再强调得重一些也有必要!那好,我又推荐一个“难”——“难能尽如人意,”这又如何?岂非翩然跃升至臆想忝列神来之笔了吗?
总而言之,鉴于上述分析,为了让此则名联无论在港台、或在大陆;无论域外意识形态、抑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皆可“凭虚御风”高蹈而行;充满左右逢源的潇洒气度;我提议:现在就该屏遮“岂能尽如人意”,而采择“哪能......”或“难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参考文献:
[1]《通俗哲学》韩树英主编1982年版69~70页
[2]《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