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现就初中古诗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抒情,诗人则用语言达意。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动人之处。盛唐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朗润的清晨,优雅的旅舍,轻柔的杨柳,斜飞的雨,沾湿的轻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物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可谓景也依依,人也依依,情也依依,离愁别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
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对古诗的画面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想象作画。与此同时,我还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作画、学生自画、师生共画等,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比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都写到了春景,但所选春景又各有千秋。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景随情生的创作意图,我分别采用了上述三种作画的形式来配合教学。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我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然后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情、诗境。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富有自然的情趣,又蕴含了生活的哲理。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鸭先知”的寓意,我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说,我们要有探索精神;有的说,实践出真知;有的说,只有自己亲手试试才会成为先知者。于是我趁机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将竹林、桃花、流水、小鸭进行了艺术的组合;有的还画上了初升的太阳,着上了朦胧的色彩;有的描绘了一群戏水的鸭,有的鸭子还眯着双眼,似乎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自然与人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越画兴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二、析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析文入情,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诗,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忆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由景入手,师生共画,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柳绿花红,水村山郭,楼台烟雨,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两朵姊妹花。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因此,教古诗时伴以优美歌曲或音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要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我精心挑选了一段古筝曲,该曲首先优美抒情,节奏舒缓,而后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符。学生边听边读,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挚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强烈地感爱慷慨激昂的战争气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由读引情。古诗之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的语言之中,要反复吟颂才能入境、察情,因此,在学古诗时我总是将朗读贯穿始终,以读助教。一般分三步进行:起始阶段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深入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小组读、个别读;巩固阶段让学生一唱三叹,甚至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烂熟于胸、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作者单位:341700江西省龙南县第二中学)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抒情,诗人则用语言达意。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动人之处。盛唐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朗润的清晨,优雅的旅舍,轻柔的杨柳,斜飞的雨,沾湿的轻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物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可谓景也依依,人也依依,情也依依,离愁别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
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对古诗的画面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想象作画。与此同时,我还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作画、学生自画、师生共画等,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比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都写到了春景,但所选春景又各有千秋。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景随情生的创作意图,我分别采用了上述三种作画的形式来配合教学。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我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然后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情、诗境。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富有自然的情趣,又蕴含了生活的哲理。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鸭先知”的寓意,我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说,我们要有探索精神;有的说,实践出真知;有的说,只有自己亲手试试才会成为先知者。于是我趁机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将竹林、桃花、流水、小鸭进行了艺术的组合;有的还画上了初升的太阳,着上了朦胧的色彩;有的描绘了一群戏水的鸭,有的鸭子还眯着双眼,似乎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自然与人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越画兴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二、析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析文入情,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诗,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忆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由景入手,师生共画,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柳绿花红,水村山郭,楼台烟雨,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两朵姊妹花。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因此,教古诗时伴以优美歌曲或音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要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我精心挑选了一段古筝曲,该曲首先优美抒情,节奏舒缓,而后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符。学生边听边读,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挚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强烈地感爱慷慨激昂的战争气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由读引情。古诗之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的语言之中,要反复吟颂才能入境、察情,因此,在学古诗时我总是将朗读贯穿始终,以读助教。一般分三步进行:起始阶段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深入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小组读、个别读;巩固阶段让学生一唱三叹,甚至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烂熟于胸、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作者单位:341700江西省龙南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