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学是二十世纪新兴的一门学科,而哲学在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二者之间紧密结合,不可分割。从文化的角度去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西方还是东方,设计学和哲学都是同时存在的,如何让二者更好的结合,是现代设计师和传统艺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探索哲学和设计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归纳设计学的基本特性。哲学和设计学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哲学一直存在优秀的传统和古老的精神,而這些传统和精神可以鼓舞设计学的拓展,同时,设计学也借助哲学思想来促进自身的变革和发展,换言之,设计学在哲学的历史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而哲学观念对设计学中审美的变化和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哲学;设计学;本质;美学;审美
日本著名设计师柳宗理曾说“看不到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却能闻到哲学的芬芳”。严格来说,设计学属于美学中的一个衍生学科,可以说美学和设计学本身就属于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所以说二者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详细的论述哲学和设计学之间的关系:
一、设计美学学科的哲学化
“美是什么?”,一直是美学理论上的基本问题,也是东西方美学设计产生的柏拉图之问。而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设计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全部古典美学都与美的本质有必然的关系。可以说每次对美学的分析和探索都没有超出柏拉图的发问,只是提问的形式和思维的方法不同而已。柏拉圖的发问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性的思辨,它可以把人的注意力从感性现象引导到抽象的本质;按照古希腊的哲学传统来说,它遵守了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转向恒久不变的美的本身。黑格尔曾这样说过:“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提出如此深刻要求的人,他认为哲学对于现象、事物应该认识他们的普遍性而不是他的特殊性”。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学对哲学具有依附关系。我们可以从美学和哲学的历史演变关系中看到人类文化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摇篮,所有的学科都从属于哲学。除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同样是古典文化形式的象征。综上所述,美学的设立和探讨都是一种哲学性的活动。
二、设计学哲学的相互交融
海德格尔曾说“质料与形式的区分,而且以各种不同的变式,都是艺术理论和美学的概念图式”,在整个设计学中也是如此。设计学和哲学总是息息相关的,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设计学中所提到的术语可以说是对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概念的把握产物。近现代以来,设计学和美学从广泛的定义来看,既属于美学范畴,也属于哲学范畴。从历史的演化和发展角度来说,著名的设计师、著名的美学家,往往在哲学领域也颇有见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美学和设计学领域,都具有哲学的某些特性。也正是因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中,呈现出了部分哲学特点,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哲学家在研究和解答美学领域的问题时,总能表现出自身的一定优势。
近代以来,有关美学和设计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与哲学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几乎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虽然说设计学是一门感性的学科,但它同样与近代理性哲学息息相关。从审美的角度去看,著名的经验主义美学家舍夫茨别力,试图在经验主义中加入适当的理性思维和元素,以克服经验主义自身的不足,他除了关注理性的“内在感官”,还重点强调了感性的“外在感官”。可以说在近代美学与设计艺术哲学是相互交融的,不可分离的,正如康德所认为的,美是真和善之间的桥梁,充当着真和善的拱心石。
三、感性的设计与理性的哲学的结合
美是设计与哲学结合的中介,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一样,艺术是感性与主观的,而哲学是理性与客观的,因而出现了“艺术哲学”这个概念。从美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答案。我们常常将美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所谓美,就是现实与理念的结合,因而,美充当了设计学和哲学的一个媒介。
在近代以来,古典设计美学在德国变现最为突出,其中设计与哲学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共同的趋向。黑格尔曾这样描述,“我们在艺术哲学里也需要从美这个概念出发,不要局限在对美进行哲学研究的开始阶段,更不应该固执的坚持柏拉图理念的抽象性。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设计美学与哲学是交融互渗的,没有离开哲学的纯碎美学的问题,更不能排除艺术与审美的具体问题。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空间、层面来探讨艺术和美的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设计中的美与哲学是难以分开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需要掌握美学,更需要掌握哲学,二者缺一不可。
而从近代西方设计美学中来说,设计美学紧密依附哲学,同时哲学观念决定性的支配着美学的观念。现代设计美学的并不是反传统的,应该是与传统的设计美学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其实哲学并没有义务要替艺术家开方剂,而是为了阐明美一般说来究竟是什么,美应该如何体现在实际设计作品中,而不是故意要定出方剂式的规则”。所以,在艺术中,个别的观点并不能降低为一个原理的纯粹标本或者例证。在一定程度上,设计理念会以哲学思想为基础,它的发展依赖于对哲学的认识,而设计的产物反过来又会促进新哲学的形成,进而实现社会的转型,这其中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现代的设计一直在哲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同时也为现代设计学思想的开启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美] 梯力 . 西方哲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83.281
[2][德] 康德 . 判断力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4
[3][美] H.帕克 . 美学原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68.228
【关键词】:哲学;设计学;本质;美学;审美
日本著名设计师柳宗理曾说“看不到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却能闻到哲学的芬芳”。严格来说,设计学属于美学中的一个衍生学科,可以说美学和设计学本身就属于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所以说二者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详细的论述哲学和设计学之间的关系:
一、设计美学学科的哲学化
“美是什么?”,一直是美学理论上的基本问题,也是东西方美学设计产生的柏拉图之问。而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设计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全部古典美学都与美的本质有必然的关系。可以说每次对美学的分析和探索都没有超出柏拉图的发问,只是提问的形式和思维的方法不同而已。柏拉圖的发问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性的思辨,它可以把人的注意力从感性现象引导到抽象的本质;按照古希腊的哲学传统来说,它遵守了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转向恒久不变的美的本身。黑格尔曾这样说过:“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提出如此深刻要求的人,他认为哲学对于现象、事物应该认识他们的普遍性而不是他的特殊性”。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学对哲学具有依附关系。我们可以从美学和哲学的历史演变关系中看到人类文化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摇篮,所有的学科都从属于哲学。除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同样是古典文化形式的象征。综上所述,美学的设立和探讨都是一种哲学性的活动。
二、设计学哲学的相互交融
海德格尔曾说“质料与形式的区分,而且以各种不同的变式,都是艺术理论和美学的概念图式”,在整个设计学中也是如此。设计学和哲学总是息息相关的,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设计学中所提到的术语可以说是对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概念的把握产物。近现代以来,设计学和美学从广泛的定义来看,既属于美学范畴,也属于哲学范畴。从历史的演化和发展角度来说,著名的设计师、著名的美学家,往往在哲学领域也颇有见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美学和设计学领域,都具有哲学的某些特性。也正是因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中,呈现出了部分哲学特点,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哲学家在研究和解答美学领域的问题时,总能表现出自身的一定优势。
近代以来,有关美学和设计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与哲学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几乎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虽然说设计学是一门感性的学科,但它同样与近代理性哲学息息相关。从审美的角度去看,著名的经验主义美学家舍夫茨别力,试图在经验主义中加入适当的理性思维和元素,以克服经验主义自身的不足,他除了关注理性的“内在感官”,还重点强调了感性的“外在感官”。可以说在近代美学与设计艺术哲学是相互交融的,不可分离的,正如康德所认为的,美是真和善之间的桥梁,充当着真和善的拱心石。
三、感性的设计与理性的哲学的结合
美是设计与哲学结合的中介,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一样,艺术是感性与主观的,而哲学是理性与客观的,因而出现了“艺术哲学”这个概念。从美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答案。我们常常将美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所谓美,就是现实与理念的结合,因而,美充当了设计学和哲学的一个媒介。
在近代以来,古典设计美学在德国变现最为突出,其中设计与哲学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共同的趋向。黑格尔曾这样描述,“我们在艺术哲学里也需要从美这个概念出发,不要局限在对美进行哲学研究的开始阶段,更不应该固执的坚持柏拉图理念的抽象性。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设计美学与哲学是交融互渗的,没有离开哲学的纯碎美学的问题,更不能排除艺术与审美的具体问题。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空间、层面来探讨艺术和美的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设计中的美与哲学是难以分开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需要掌握美学,更需要掌握哲学,二者缺一不可。
而从近代西方设计美学中来说,设计美学紧密依附哲学,同时哲学观念决定性的支配着美学的观念。现代设计美学的并不是反传统的,应该是与传统的设计美学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其实哲学并没有义务要替艺术家开方剂,而是为了阐明美一般说来究竟是什么,美应该如何体现在实际设计作品中,而不是故意要定出方剂式的规则”。所以,在艺术中,个别的观点并不能降低为一个原理的纯粹标本或者例证。在一定程度上,设计理念会以哲学思想为基础,它的发展依赖于对哲学的认识,而设计的产物反过来又会促进新哲学的形成,进而实现社会的转型,这其中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现代的设计一直在哲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同时也为现代设计学思想的开启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美] 梯力 . 西方哲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83.281
[2][德] 康德 . 判断力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4
[3][美] H.帕克 . 美学原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6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