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比如人文艺术修养等。素质教育的提升应当是多方面的,应加大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课程《个人形象设计》作为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实际上此课程涉及的学科有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视觉传达及服装设计等。本文在《个人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所涉及的学科与学科间的融合与实用价值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学科融合;选修课;形象;设计
《个人形象设计》作为课程或专业来说还处于开发阶段,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或类似的专业。在国际上,个人形象设计这一专业也逐漸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相关的一些组织及培训兴起,例如AICI(Association of Image Consultants International)。从实际的公选课选报情况及对学生选择《个人形象设计》这门课的原因进行调查与统计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个人形象非常在意,并想通过课程提高自己的审美和穿衣搭配的能力。个人形象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涉及的学科也非常多,本文将从几个层次分析个人形象设计所跨学科及学科间的融合。
一、 学科融合与跨学科专业知识的补充
(一) 个人形象设计的定义
“个人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形象无法脱离他人或社会而谈,因为形象其实包含了其他人或事对自己的反馈,是视觉、记忆、印象、评价、情况及态度的总和,且受到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等等方面的影响。如何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而获得更好的评价就是个人形象设计的核心内容。
(二) 个人形象设计与传播学
只要与人接触就涉及信息的传递与信息的反馈,有的时候无需言语也无需实质上的交流就能得到很多讯息,也就是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投射。部分学者把传播学归在社会学的范畴里,人作为主体,存在于社会中,都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认同,且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价值。
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打扮、言语等来向他人传递信息的。可能刻意,也或者是无意,人们都会通过自己的感官与感受,对他人进行一定的判断,那么这也就是传播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即“传播”二字。
(三) 个人形象设计与心理学
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人形象并非等同于个人本身,因为个人形象是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总结与感知,是他人通过观察、交谈、听觉、气味及接触等,带着个人的判断及主观意识来决定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反馈都是不一样的。
根据调查显示,人对另外一个人形成“第一印象”平均只需要7秒钟的时间,而中国的成语中就有着“一见如故”“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等词语,可见“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对之后的相处影响深远。“第一印象”其实就是对整体的形象产生的心理反应与总结,这种心理上的总结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喜好及观念而形成的。
(四) 个人形象设计与营销学
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形象能成为人们的谋生与发展上的有效助力。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层次及阶段。无论是求职、择偶还是交友,都存在着竞争,需要以独特的才能、良好的形象获取优势,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如果将人作为“商品”代入到营销学中,个人形象设计的作用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在选择商品的考虑因素来看,一般受商品的“外观”“品牌”及“功能”的影响。在选择商品的前期,并不能直接的了解其品质与质量,那么影响消费成败的实际上是商品的营销与包装,也就是其外观与表面。那么放到个人形象设计中也是一样,人的品质由内在、表达及公关构成。整体形象的提升也是由内而外的,首先要提高自己内在的素养,再根据适当的表达方式与沟通方式,最后展现出来,传达给他人整体的印象,建立自身完整的良好形象。其实,整体的过程也就如同“商品”的经营与包装。
(五) 个人形象设计与视觉传达
形象设计(Image Design)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末此概念被带入中国,个人形象设计初入中国,如果狭义地分析“个人形象设计”的含义,也就是将个人的外貌与装扮作为主要的研究与塑造的对象,而进行的较复杂的造型艺术,需要达到传达美丽的目的。色彩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也是个人形象设计专业的基础。将个人形象当作主题,通过传统美学与设计原则,根据设计对象的外形、气质、性格特点等,运用点、线、面的布置来造型一个完美的形象,这和视觉传达设计的宗旨、过程无异。
(六) 个人形象设计与服饰搭配
个人形象最直接的表达之一就是通过服饰来体现自身的素质与职业等。装扮自己从基本的心理及生理上来讲,是为了自身的舒适度,如果是为了他人及社会进行服装服饰的选择与搭配,则需要考虑其功能与效果,为了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的。个人形象设计的课程也会普及时尚与服装设计方面的内容与咨询。
二、 艺术类选修课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以上通过《个人形象设计》课程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此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融合,也说明了个人形象设计类知识的跨学科性质与其重要性。通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这样的形式,普及形象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确立形象设计的意识,掌握改善形象的基础方法,关注形象与设计形象,在他们的推动与传播下,相信整个民族的艺术修养与整体形象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http://www.aici.org/.国际形象组织.
[2] “个人形象”,词条来源于“搜狗百科”.
作者简介:何路瑶,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高校;学科融合;选修课;形象;设计
《个人形象设计》作为课程或专业来说还处于开发阶段,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或类似的专业。在国际上,个人形象设计这一专业也逐漸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相关的一些组织及培训兴起,例如AICI(Association of Image Consultants International)。从实际的公选课选报情况及对学生选择《个人形象设计》这门课的原因进行调查与统计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个人形象非常在意,并想通过课程提高自己的审美和穿衣搭配的能力。个人形象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涉及的学科也非常多,本文将从几个层次分析个人形象设计所跨学科及学科间的融合。
一、 学科融合与跨学科专业知识的补充
(一) 个人形象设计的定义
“个人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形象无法脱离他人或社会而谈,因为形象其实包含了其他人或事对自己的反馈,是视觉、记忆、印象、评价、情况及态度的总和,且受到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等等方面的影响。如何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而获得更好的评价就是个人形象设计的核心内容。
(二) 个人形象设计与传播学
只要与人接触就涉及信息的传递与信息的反馈,有的时候无需言语也无需实质上的交流就能得到很多讯息,也就是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投射。部分学者把传播学归在社会学的范畴里,人作为主体,存在于社会中,都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认同,且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价值。
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打扮、言语等来向他人传递信息的。可能刻意,也或者是无意,人们都会通过自己的感官与感受,对他人进行一定的判断,那么这也就是传播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即“传播”二字。
(三) 个人形象设计与心理学
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人形象并非等同于个人本身,因为个人形象是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总结与感知,是他人通过观察、交谈、听觉、气味及接触等,带着个人的判断及主观意识来决定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反馈都是不一样的。
根据调查显示,人对另外一个人形成“第一印象”平均只需要7秒钟的时间,而中国的成语中就有着“一见如故”“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等词语,可见“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对之后的相处影响深远。“第一印象”其实就是对整体的形象产生的心理反应与总结,这种心理上的总结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喜好及观念而形成的。
(四) 个人形象设计与营销学
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形象能成为人们的谋生与发展上的有效助力。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层次及阶段。无论是求职、择偶还是交友,都存在着竞争,需要以独特的才能、良好的形象获取优势,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如果将人作为“商品”代入到营销学中,个人形象设计的作用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在选择商品的考虑因素来看,一般受商品的“外观”“品牌”及“功能”的影响。在选择商品的前期,并不能直接的了解其品质与质量,那么影响消费成败的实际上是商品的营销与包装,也就是其外观与表面。那么放到个人形象设计中也是一样,人的品质由内在、表达及公关构成。整体形象的提升也是由内而外的,首先要提高自己内在的素养,再根据适当的表达方式与沟通方式,最后展现出来,传达给他人整体的印象,建立自身完整的良好形象。其实,整体的过程也就如同“商品”的经营与包装。
(五) 个人形象设计与视觉传达
形象设计(Image Design)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末此概念被带入中国,个人形象设计初入中国,如果狭义地分析“个人形象设计”的含义,也就是将个人的外貌与装扮作为主要的研究与塑造的对象,而进行的较复杂的造型艺术,需要达到传达美丽的目的。色彩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也是个人形象设计专业的基础。将个人形象当作主题,通过传统美学与设计原则,根据设计对象的外形、气质、性格特点等,运用点、线、面的布置来造型一个完美的形象,这和视觉传达设计的宗旨、过程无异。
(六) 个人形象设计与服饰搭配
个人形象最直接的表达之一就是通过服饰来体现自身的素质与职业等。装扮自己从基本的心理及生理上来讲,是为了自身的舒适度,如果是为了他人及社会进行服装服饰的选择与搭配,则需要考虑其功能与效果,为了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的。个人形象设计的课程也会普及时尚与服装设计方面的内容与咨询。
二、 艺术类选修课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以上通过《个人形象设计》课程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此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融合,也说明了个人形象设计类知识的跨学科性质与其重要性。通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这样的形式,普及形象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确立形象设计的意识,掌握改善形象的基础方法,关注形象与设计形象,在他们的推动与传播下,相信整个民族的艺术修养与整体形象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http://www.aici.org/.国际形象组织.
[2] “个人形象”,词条来源于“搜狗百科”.
作者简介:何路瑶,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