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许可(1989-),男,侗族,贵州玉屏,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摘要:清水江流域在雍正年间开辟“新疆”后,正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苗族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也渐渐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婚姻习俗作为苗族文化的反映,是苗疆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人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游方为例,对清水江流域苗族婚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进行梳理,探讨自清代以降苗族婚俗旅游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今天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清代以降;清水江流域;苗族婚俗文化;重要性
导论
清水江流域自古便是化外之地,直至清代雍正年间 “改土归流”,中央王朝才将关注的眼光投向这里。随着清水江流域地区的开发和经营,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清水江流域苗疆社会的文化被注入了新的元素。苗族婚姻习俗作为苗疆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男女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上的规定缔结夫妻关系的反映。当地婚姻习俗在不断嬗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因此,以游方为例,梳理清代以降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的嬗变,探讨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当地民族特色旅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清代以降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在人类的婚姻生活史上,婚姻的缔结,并不是完全自由的。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是传统社会婚姻习俗非常重要的形式,但是自由恋爱的制度很早就已经出现。清代以降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嬗变,尤其是在是在选择配偶的方式上。由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居多。20世纪50-60年代国内学者对苗族地区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面貌。《苗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记载:据估计在黄平县,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婚姻是经过自由恋爱而结成的,炉山县也有百分之七、八十。[1]在婚姻自主配偶选择方式下,苗族青年男女便纷纷以“游方”的方式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对象。作为苗族谈情说爱的方式“游方”是苗族男女公开谈恋爱和追求异性的对唱活动。清水江流域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游方坡,而且有特定的“游方”时间。以下就是台江的李子、番召、九龙等乡节日名称和“游方”日数的情况。[2]
节日天数
“客家年”(除夕到新年初)五天
正月十五“过小年”二、三天
二月初二“敬桥”五天
五月起逢卯日吃“秧兜卯”五、六天
五月起逢丑日吃“干旱薪”直到六、七月止(十三天一次)每次一天
八月初卯日吃“新米卯”三天
十月起逢丑日“过苗年”三次共十三天
根据以上调查可知:除了农闲季节外,在苗族的一些民族节日内,也是可以进行“游方”的。毕竟,它是一种制度,允许苗族青年男女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公开地或暗地私自地、群体地或者个人地进行恋爱活动。不难看出,苗族青年这种追求自由恋爱的方式不难看出他们向往婚姻自主的强烈渴望。
二、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嬗变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清水江流域婚姻习俗嬗变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苗族婚俗中择配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嬗变,很多原本具有民族特色以及文化传承价值的古朴风俗民情都逐渐退化,面临消亡。“游方”作为苗族谈情说爱的方式,是苗族男女公开谈恋爱和追求异性的对唱活动。这本来就是符合苗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的诉求,也是丰富他们日常生活的娱乐活动。然而,自解放以来,不仅“游方”的歌唱形式逐渐被“对话方式”所取代。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清水江流域一些地区,苗族男女谈情说爱甚至不再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了。显然,“游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利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
三、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纵观历史,苗族在不断迁徙和适应新环境的历史进程中造就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坚韧的民族精神。而婚姻习俗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反映,研究其文化价值显得很有必要。因此对清水江流域婚姻习俗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苗族婚姻习俗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苗族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苗族婚姻习俗作为男女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上的规定缔结夫妻关系的反映,是苗疆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苗族婚姻习俗是一种神圣化叙事,因为其内容不仅仅反映了苗族历史的进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伦理规范和维系社会秩序等方面。苗族婚俗中的婚姻伦理与规则既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还是苗族民众的生活理想。苗族婚姻婚俗文化的传承价值在于苗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也是对过去历史的集体记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最为核心的是在婚姻生活与社会秩序等方面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影响,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苗族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因此,对苗族婚姻习俗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苗族社会,也为学者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清水江流域苗族历史文化的延续,增强民族凝聚力
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灿烂文化,尤其是苗族婚姻习俗文化,它体现着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凝聚着独特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深深扎根于黔东南的民族之魂,这种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和存亡,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文化在不断地消亡,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我们必须加以传承,从而促进苗族地区的生生不息。
在维系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发展方面,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推动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根本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苗族人民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進程中久经磨难却不衰亡,反而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基于以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婚姻习俗文化为民族情感的联系纽带,并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因此,只有将苗族婚姻习俗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才能使苗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苗族婚俗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如今人们的观光旅游逐渐被休闲度假所取代,更多的是对异地生活方式的体验,体验异地文化、民俗风情的趋势日益凸显。婚姻习俗是民俗旅游中最具特色的资源之一,内容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节日、生活情调、民族价值观等。毕竟,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不断追求娱乐的心理需求。苗族婚俗作为风俗文化的典范之一,自然也独具特色。它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和趣味性,可以吸引旅游者,激发其亲身体验的动机,满足他们求知、求异、求奇、求新的心理。[3]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传统的苗族婚俗逐渐被商业化。苗族婚俗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单纯被作为一种商品来展现给旅游者。所以,在发掘民俗文化旅游价值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决不能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就模仿经典民俗文化来创造出所谓的文化价值文化,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惜去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4]当然,展现婚俗文化时更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掺杂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损害地区民俗文化形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作为苗族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传承价值。它不仅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苗族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还可以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延续苗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该地区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所以,探讨清水江流域地区苗族婚姻习俗在文化冲突和社会激荡中的演变轨迹,能够从历时性考察中获得苗族婚姻习俗的“地方性”认识,并推进该地区苗族婚姻习俗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实现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2]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社会调查(三)[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3]王丽娟.试论少数民族婚俗旅游开发[J].传承,2009(14).
[4]曹瑞琴.浅谈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N].江南游报,2011-8-18.
摘要:清水江流域在雍正年间开辟“新疆”后,正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苗族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也渐渐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婚姻习俗作为苗族文化的反映,是苗疆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人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游方为例,对清水江流域苗族婚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进行梳理,探讨自清代以降苗族婚俗旅游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今天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清代以降;清水江流域;苗族婚俗文化;重要性
导论
清水江流域自古便是化外之地,直至清代雍正年间 “改土归流”,中央王朝才将关注的眼光投向这里。随着清水江流域地区的开发和经营,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清水江流域苗疆社会的文化被注入了新的元素。苗族婚姻习俗作为苗疆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男女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上的规定缔结夫妻关系的反映。当地婚姻习俗在不断嬗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因此,以游方为例,梳理清代以降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的嬗变,探讨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当地民族特色旅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清代以降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在人类的婚姻生活史上,婚姻的缔结,并不是完全自由的。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是传统社会婚姻习俗非常重要的形式,但是自由恋爱的制度很早就已经出现。清代以降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嬗变,尤其是在是在选择配偶的方式上。由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居多。20世纪50-60年代国内学者对苗族地区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面貌。《苗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记载:据估计在黄平县,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婚姻是经过自由恋爱而结成的,炉山县也有百分之七、八十。[1]在婚姻自主配偶选择方式下,苗族青年男女便纷纷以“游方”的方式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对象。作为苗族谈情说爱的方式“游方”是苗族男女公开谈恋爱和追求异性的对唱活动。清水江流域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游方坡,而且有特定的“游方”时间。以下就是台江的李子、番召、九龙等乡节日名称和“游方”日数的情况。[2]
节日天数
“客家年”(除夕到新年初)五天
正月十五“过小年”二、三天
二月初二“敬桥”五天
五月起逢卯日吃“秧兜卯”五、六天
五月起逢丑日吃“干旱薪”直到六、七月止(十三天一次)每次一天
八月初卯日吃“新米卯”三天
十月起逢丑日“过苗年”三次共十三天
根据以上调查可知:除了农闲季节外,在苗族的一些民族节日内,也是可以进行“游方”的。毕竟,它是一种制度,允许苗族青年男女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公开地或暗地私自地、群体地或者个人地进行恋爱活动。不难看出,苗族青年这种追求自由恋爱的方式不难看出他们向往婚姻自主的强烈渴望。
二、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嬗变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清水江流域婚姻习俗嬗变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苗族婚俗中择配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嬗变,很多原本具有民族特色以及文化传承价值的古朴风俗民情都逐渐退化,面临消亡。“游方”作为苗族谈情说爱的方式,是苗族男女公开谈恋爱和追求异性的对唱活动。这本来就是符合苗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的诉求,也是丰富他们日常生活的娱乐活动。然而,自解放以来,不仅“游方”的歌唱形式逐渐被“对话方式”所取代。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清水江流域一些地区,苗族男女谈情说爱甚至不再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了。显然,“游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利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
三、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纵观历史,苗族在不断迁徙和适应新环境的历史进程中造就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坚韧的民族精神。而婚姻习俗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反映,研究其文化价值显得很有必要。因此对清水江流域婚姻习俗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苗族婚姻习俗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苗族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苗族婚姻习俗作为男女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上的规定缔结夫妻关系的反映,是苗疆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苗族婚姻习俗是一种神圣化叙事,因为其内容不仅仅反映了苗族历史的进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伦理规范和维系社会秩序等方面。苗族婚俗中的婚姻伦理与规则既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还是苗族民众的生活理想。苗族婚姻婚俗文化的传承价值在于苗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也是对过去历史的集体记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最为核心的是在婚姻生活与社会秩序等方面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影响,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苗族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因此,对苗族婚姻习俗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苗族社会,也为学者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清水江流域苗族历史文化的延续,增强民族凝聚力
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灿烂文化,尤其是苗族婚姻习俗文化,它体现着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凝聚着独特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深深扎根于黔东南的民族之魂,这种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和存亡,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文化在不断地消亡,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我们必须加以传承,从而促进苗族地区的生生不息。
在维系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发展方面,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推动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根本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苗族人民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進程中久经磨难却不衰亡,反而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基于以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婚姻习俗文化为民族情感的联系纽带,并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因此,只有将苗族婚姻习俗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才能使苗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苗族婚俗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如今人们的观光旅游逐渐被休闲度假所取代,更多的是对异地生活方式的体验,体验异地文化、民俗风情的趋势日益凸显。婚姻习俗是民俗旅游中最具特色的资源之一,内容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节日、生活情调、民族价值观等。毕竟,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不断追求娱乐的心理需求。苗族婚俗作为风俗文化的典范之一,自然也独具特色。它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和趣味性,可以吸引旅游者,激发其亲身体验的动机,满足他们求知、求异、求奇、求新的心理。[3]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传统的苗族婚俗逐渐被商业化。苗族婚俗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单纯被作为一种商品来展现给旅游者。所以,在发掘民俗文化旅游价值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决不能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就模仿经典民俗文化来创造出所谓的文化价值文化,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惜去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4]当然,展现婚俗文化时更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掺杂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损害地区民俗文化形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习俗作为苗族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传承价值。它不仅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苗族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还可以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延续苗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该地区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所以,探讨清水江流域地区苗族婚姻习俗在文化冲突和社会激荡中的演变轨迹,能够从历时性考察中获得苗族婚姻习俗的“地方性”认识,并推进该地区苗族婚姻习俗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实现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2]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社会调查(三)[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3]王丽娟.试论少数民族婚俗旅游开发[J].传承,2009(14).
[4]曹瑞琴.浅谈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N].江南游报,20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