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之三:深度分销是业绩快速成长的不二法宝?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92077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深度分销”比拟成一个产品的话,它的“铺货率”之广,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销售精英们召开业务拓展会议,言必称“深度分销”;企业实施“做大做强”的宏伟战略,动辄搞“深度分销”。“深度分销”被当成贾宝玉胸前的“通灵宝玉”,似乎祭出这个不二法宝,乌鸡立马变凤凰。
  如果问深度分销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恐怕十个人有十个答案,十个企业有十个企业的做法。深度分销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内地渠道发展史里面的一个“土特产品”,大意是指通过减少渠道层级,将销售组织下沉(也作“渠道重心下沉”),增强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扩大终端市场的覆盖面,从而提高顾客购买几率的销售模式。在很多企业内部,深度分销也常被称作“渠道精耕”。
  
  历史:一度叱咤风云
  
  不可否认,深度分销对业绩的快速成长,在一定范围内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个中原理是一则小学运算:销售量=网点数×单品平均回转量。
  假设单品平均回转量为常数,显然,销售量与网点数成正比。网点数越多,顾客购买几率越高,销售量就越大,深度分销的实质,恰好就是离终端尽可能近一些,覆盖面尽可能广一些,终端网点数尽可能多一些。
  从深度分销的实践看,确实成就了一些企业的辉煌。比如以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等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在一,二级城市设立直营所,将经销商扁平化,直接面向终端,获得了极大的覆盖率和成长率。
  这些企业还花费巨资,制定出系统的管理工具和标准化操作手册(康师傅1998年的“第一次渠道精耕计划”、统一2000年的“井田制攻略”,可口可乐2000年的“101系统”),把深度分销演绎得酣畅淋漓。
  再比如同属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娃哈哈,在乡镇市场依靠“联销体”,一竿子直插农村,将千百万个乡村鸡毛小店尽囊麾下,帮助娃哈哈在短短3年时间内业绩翻番。
  其他行业也不乏将深度分销发挥到极致的案例,最典型的是2001年的国产手机,尽管产品和品牌都处于劣势,但是国产手机趋利避害,将渠道中心下沉到三、四级市场,销量开始迅速蹿升,到2003年年底登峰造极,市场份额一度压倒国外品牌,委实风光了一把。
  
  现实:已成“空灵宝玉”
  
  但对于当今的大多数企业,深度分销所发挥的正面作用远小于它的负面影响,深度分销已沦为一块“空灵宝玉”远观玲珑剔透,光彩照人,细细把玩,却是一面“风月宝鉴”,一面白骨嶙峋,血泪斑斑。
  
  1.致命伤之一:人员固定,费用居高不下。
  随着深度分销的不断深入,人员增加也呈滚雪球之态。常见的有四种人员:
  ■part-time(短工):比如商场导购,理货,零促人员等,他们是企业销售组织的最前沿,一般直接配置在经销商、分销商那里。
  ■full-time(长工):固定线路业务员,有的企业叫做助理业务员,比如乡镇分销业务员、封闭渠道业务员。一般由当地的经销商招聘,厂家负责培训。
  ■正式业务代表(正式工):厂家派驻的销售顾问,属于厂家正式编制,江湖上称作“御林军”,他负责与经销商/分销商洽谈资金流、信息流等高级事务,并督导“短工”和“长工”的工作,从国内大多数深度分销实践来看,平均1~2个县就有1个厂家正式编制的业务代表。
  ■市场监督管理人员(监工):属于企业的官僚组织。人越来越多,原先的管理层忙不过来,只有额外再增加一个层级,找些“监工”帮忙,这也是现实中最有讽刺意味的事——企业为了深度分销,减少了渠道层级,但企业内部的沟通层级却又反而增加了。
  
  2.致命伤之二:变动费用成“超级黑洞”。
  开发终端、维护终端,终端促销等费用名目,一概要厂家支付。加之缺乏有效的远程管理手段,白条、拖欠、合伙套利、伪造等营销腐败层出不穷,一个业务员辞职,背后常常就是数万元的烂账。
  当然,费用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只有高费用,没有高产出,说白些,就是一个常识问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可惜的是,很多企业被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所刺激,一味要赶超GDP的增幅,犯下常识错误还浑然不觉。
  某声名赫赫的跨国饮料巨头,2005年曾在S0万人口以上的大县设立县级销售分公司,每个县配置4~6名分销人员,但一年下来,人均生产力由原先的12万元下降到4万元,企业渠道重心被迫灰溜溜地从“县级”退守“地级”。
  再比如,某台湾知名食品寡头,不甘心在三、四级市场输给康师傅,针对县乡市场发动“深度”攻击,企业的销售规模虽然有20%的可喜成长,但企业的边际赢利能力却大大下降,利润销售额之比从30降低为80(每30元生意赚1元,降低为每80元才赚1元),更糟糕的是,该企业的品牌传播和产品研发,因资源短缺而被搁置,综合竞争力大减,与对手差距越拉越大。
  
  “此一时彼一时”解密
  
  为何深度分销此一时失败,彼一时成功?
  答案很简单: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投入产出比发生了质变!
  彼一时,产出高于投入(边际收益大于边际费用),做大自然就变强,而此一时,彼时的成功要件消失殆尽,产出低于投入(边际收益小于边际费用),做大反而变弱。
  
  1.彼一时:跑马田地,遍地黄金。
  置上个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消费行为屑于“渠道主导型”,尤其是三、四级城市,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成熟,渠道卖什么,消费者就被动地买什么。深度分销出去的产品,一般不用担心过期或者退回,
  ■“先占先赢”,“先入为主”效应明显,谁先开展深度分销,谁就拥有时间上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形成稳定的基层作业人员、稳定的拜访周期和稳定的分销服务,先发者就容易获取终端的热烈回响,并对后来者形成渠道进入壁垒;
  ■消费市场成长迅速,跑马圈地的空间大,企业只管扬鞭奋蹄,所到之处,几乎遍地黄金;
  ■深度分销带来更大的终端能见度,让一些大牌企业高举高打的媒体策略落地生根,产生良好的关联效率。
  
  2.此一时:竞相投入,优势互抵。
  ■眼下正值中国产业集中的整合时期,任何时间、速度上的比较性竞争优势(非核心竞争优势),旦夕之间就会被对手的同样做法抵消或反超,早先粗放式播种就有好收成,现在精耕细作,还不见得会发芽,
  ■深度分销已蜕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终端资源消耗大战。各大竞争企业围绕终端的争夺和拦截,不断升级,企业深陷“囚徒困境”:你投一个卒,我就放两个兵,你给1%返利,我就做2%促销;你送三轮摩托,我就赠四轮卡车……
  ■随着各大企业的深度分销的不断深入,渠道拥堵日趋严重。过去是 渠道主导消费者,现在是消费者反过来影响渠道,很多产品尽管花费了不少进场费,但由于消费者不领情,便开始陆续品尝渠道退货、产品过期的苦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未来:“选择性分销”为上
  
  综上不难看出,在新的形势下,深度分销的进入门槛,随着竞争的加剧不断水涨船高,一方面,需要企业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渠道管理以及控制能力做后盾。另一方面,还需要企业拥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渠道深度相匹配的品牌活力,从而提供渠道足够的运转利润,让渠道生生不息,充满生机。
  对于那些实力不济、管理不到位抑或处于品牌初创期的企业,深度分销不是不行,而是要缓行,至少要三思而后行。深度分销固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快速成长,但它同时也可能在悄然吸干企业的血液,让企业经营体质恶化,一病不起。
  在这个渠道不再为王的时代,如果要追求永续经营,健康成长,不妨老老实实地“浅度分销”,或者是“选择性分销”就好。
  如何做好选择性分销呢?不妨看看国内一家知名企业的做法,该企业在众多细分品类市场都居领导位置,年销售规模200亿元,其资金实力、渠道管理和掌控力在同行中都是学习的标杆。
  选择性分销的总体原则:渠道深度与品牌张力保持平衡。品牌张力大,渠道可以深些,品牌张力小,渠道就浅些。品牌张力好比“水”的源头,“水”到“渠”成,“水”多“渠”深,套用一句古诗:问渠哪得“深”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选择性分销的基本方法如下:
  1.渠道长度:长短须有度;
  考虑三方面因素: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市场基础以及产品的资源能力。以XX企业为例,旗下各个产品的渠道深度都有所不同(见图1):
  


  ■产品A:该产品是企业的拳头产品,定位“中高价位”,目标受众广泛,已经有15年历史,有极强大的产品力和良好的口碑,在1998年就下沉到县城,历经8年耕耘,市场基础非常稳固。因此,今年继续挺进乡镇,一口气招聘一万人,直接到乡镇协助经销商取订单,并做市场活性化服务(特别提醒:该企业下沉乡镇之举是否成功,还有待时间检验,条件不如该企业者勿轻易模仿)。
  ■产品B和C:定位中低档产品,不进入一级城市,渠道重心限定为县城,虽然产品B面向农村市场,但因为产品毛利不高,所以销售重心不像产品A那样继续下沉到乡镇,而是透过设立次级分销商的做法,将产品自然辐射到乡村。
  ■产品E和D:属于高价产品,渠道重心限制在一、二级城市,仅在企业的直营范围内销售(该企业在一,二级城市设立直营所,基本不设经销商),不盲目追求扩张版图。
  2.渠道宽度:宽窄要相宜;
  考虑三个因素:产品资源能力、渠道的重要程度和物流模式。
  该企业把终端分成超重量级、重量级和轻量级,并采取不同的掌控方式和不同的物流模式,比如,大卖场、连锁超市和学校,是该企业的“超重量级终端”,采取直营直送(企业派人取订单并且企业自行送货)。风景点、网吧和A级干杂店属于“重量级”终端,企业派人取订单,但交给配送商送货,B、C级干杂店因为数量庞大、分散并且回转慢,属于“轻量级”终端,采用自然辐射方式覆盖。
  至于各产品的宽度分布,图2非常直观,不再赘述。
  [下篇预告]
  《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之四:自建网络是掌控终端的利器?》
  表面上看,绕开经销商自建网络,厂家似乎可以更好地掌控终端,殊不知这是天底下最鲁莽的做法,掌控终端是好事情,但做好事更需要智慧,不能一时性起就赤膊上阵,不然正如鲁迅所说:“中了箭是活该!”
其他文献
中小终端回款的关键往往在于客情,而KA回款的关键,却在于你有没有建立并有效执行与之匹配的标准流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失败的沟通    沟通是一切团队建设和管理行为的基础,甚至“对员工忠诚度能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团队难以达成最佳状态的沟通。  沟通很容易被忽视。这大概有两种情况:要么口是心非,口头重视,但没有从内心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要么沟通能力差,虽然重视,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沟通,如何高效沟通,只能应付了事。  某些销售团队缺乏统一的“语言”,鸡同鸭讲,只是对喊,不是沟通;有的或者开会拖拖拉拉
期刊
导致“人员固定,费用居高不下”?    2007年12期《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之三:深度分销是业绩快速成长的不二法宝?》一文,作者以“此一时、彼一时”的论调说明深度分销不合时宜,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不可否认,深度分销需要使用较多的人力,但这并不会必然导致费用居高不下,因为其费用是通过对渠道功能的改造和利润再分配挖潜得来的。  深度分销把原来的一级经销商转化为配送商,取消批发环节,按区域设置分销商
期刊
招商如同恋爱,能找到完全符合标准的对象当然完美。但现实往往是:漂亮的不温柔,温柔的没有主见,总会有些“缺憾”。如此对象,你爱是不爱?  加盟者有着强烈的加盟意愿,但资金不足,怎么办?  或是身揣充足的资金,但没有合适的开店店址,又怎么办?  ……  放弃?还是争取?这是个问题。  连锁企业招商,常会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潜在加盟商不完全具备加盟条件,一只脚长,好几只脚短。他们多少都有一些长处,但短处也十
期刊
看到这个标题,你或许会笑:这说的不就是“终端拦截”吗?  没错,说的就是“终端拦截”。我们还想告诉你:“终端拦截”不是上几个导购员那么简单。    消费者总在最后一刻改主意    影响消费者购物的因素是什么?专家通常的说法是:品牌、价格(性价比)、外观(款式)、服务等。如果给消费者提供选择清单,大致也逃脱不了这几种选择。  然而,麦肯锡的调查表明:6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通常会拎着不是原先计划购买的
期刊
某功能性饮料企业区域负责人正在为增长头疼:上海市场的连锁便利终端的渗透率80%以上,陈列也毫无问题,品牌广告借助于分众传媒,在白领群体中的知名度也很高,可市场经过近两年的铺垫后,始终无法呈现爆炸式增长。  当渠道和传播的基础性工作都已经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后,市场的增长还能靠什么去实现?  为什么不买你的?  在研究解决之道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最核心、最本源的一个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不买你的产品? 
期刊
A民营制药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依靠一个广告产品的成功,一夜暴富。这一个品种的销售额连续几年突破十亿,迅速蹿升为行业内的领头羊。但最近几年,消费心理日趋理性,该企业新上的几个广告品种都在人亏一笔后,草草收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玩普药的,谁没被刺过手?    A企业暴露的问题,是所有一脚踏两船(广告品种和普药品种)的医药企业所面临的共同之痛。笔者几乎可以断定:同仁堂、汇仁药业、宛西药业、修正药业、葵花药业、蜀中药业等等,他们或多或少地都正在或曾经遭遇类似难题和困惑。因为他们在做大主打品种(广告品种)的同时,也都积极地导入了普药业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A企业面临的困境,似乎是个战略取含的问题:要么放弃普约品种经营,专心专意做广告产品;要么做大普药,再伺机启动新的广告产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在传统媒体里有句名言:我知道有一半广告费被浪费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在新媒体领域,这句话或许要改成:我不用花什么钱,也没什么浪费,但我的传播却快要失控了。    显示器不是新媒体    自从分众传媒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率先在电梯间安装了液晶电视放广告,并把公司整上了纳斯达克,跟进者们便依葫芦画瓢,纷纷抢占出租车、公交车、地铁、大卖场、大学、火车、医院、药店、银行等人流量大的场所,甚至连厕所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