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以意境为最高境地,讲究情景结合,象外之景,景外之意。在《早春图》中,郭熙通过对早春的特有的景物描画,表现出早春美妙的意境。画中远处的山,近处的石,山上形态各异的树,山间流淌的泉水,山脚上的烟雾,岩石脚下的湖水构成了画面中的意境美和无限的空间美。画家用苍劲有力的线条画出了山和树的质感,画出早春万物刚刚苏醒的状态。借此来表现自然的奇妙和山水的逸趣。同时,也表现出郭熙借助早春的景象抒发自己性情和对自然之景的喜爱之情。
关键词:郭熙;早春图;意境
1 郭熙简介
郭熙,北宋画家,河南温县人。字淳夫,善山水,师李成画法。熙宁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石画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劲,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回溪断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与李成并称“李郭”。撰有《林泉高致集》。現存作品有《关山春雪》、《幽谷》等。
一、意境的词义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诗格》,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并把它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中国古代画论谈“意境”要比诗歌晚。直到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才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境界”有时便是“意境”的同义词,清代布颜图解释说“情景者,境界也”。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髓的集中体现,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即借景抒情,经过艺术的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境界,这就叫意境。中国画家的意境论,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但又要求寓“表现”于描述中,使“意造境生”,令“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通过“摄情”和“写貌物情”,达到物与我同在,凭借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在虚实中,诱发联想和想象,使鉴赏者在感情化的“不尽之境”中,感受到“景外意”以至“意外妙”,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审美作用。
意境在构成上,涉及了“意”与“境”或“情”与“景”两个方面。在“意”与“情”方面,要求“情真”、“意新”。“意远”和“意深”,一图一意,情因景发。不仅是画家的自我表现,是抒情写趣具体而微的体现。在“境”与“景”方面,主张“景真”、“境真”、“境实”和“境深”,布景以简为贵,含蓄不尽,却又“林间如可步入”,“山下宛似经过”,强调画境“得乾坤之理”,具体山水形象形神兼备。
2 《早春图》的画面内容
《早春图》是北宋画家郭熙的绘画作品,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象。画面主体景物呈现“S”形。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表现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郭熙用苍劲的笔力画出远山的威严耸立和山谷间烟雾弥漫。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有泉水流淌。山上的树木虬枝招展,吐出新芽。山下湖水在春风中荡漾,一位游人撑着小舟,在山间穿梭。图的右上角的题跋写到:“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3 《早春图》中“意境”的表现
凡是画山水,最重要的是得山水性情。山水性情四季不同,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到:“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画山水注重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创造出意境。意境美体现在画面的空间布局上,画家在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空间和意境。意境美也是画家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中国画意境讲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以郭熙的《早春图》为例。此画以墨色为主调,利用空白与墨色的黑形成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近实远虚,虚实形成对比,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产生意境,赋予作品无限的生命力,造成无穷的空间,给人一种无限的美感。清代画家笪重光《画筌》中说到:“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出画面中的背景和烟雾缭绕,以及湖水荡漾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清代画家方士庶的《天慵庵随笔》中说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 艺术创造境界取之于造化自然,画面的虚实取决于笔墨。笔不到处意到,则是虚中有实。《早春图》中远处的虚境和近处的实景的对比,给人营造出一种景色无边的错觉。,使画面的空间无限扩大。
画面中的山间泉水直流而下和游人撑着小舟,使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山上树木错落有序,吐出新芽,使画面充满生机和节奏感。清代画家恽南田《瓯香馆集》中说到:“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树木静。”画面中的每一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色。从而达到郭熙所说的“力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就如同进入画中,体会但山的静美,树和水的动美,让人心领神会。画中人的刻画,目的是给画面中添加一点烟火气息,使画面中的景色更真实。树的刻画使画面充满生命力。画中山、石、树、水、人、舟通过郭熙的经营位置,创造出了一幅意境美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关键词:郭熙;早春图;意境
1 郭熙简介
郭熙,北宋画家,河南温县人。字淳夫,善山水,师李成画法。熙宁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石画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劲,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回溪断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与李成并称“李郭”。撰有《林泉高致集》。現存作品有《关山春雪》、《幽谷》等。
一、意境的词义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诗格》,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并把它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中国古代画论谈“意境”要比诗歌晚。直到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才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境界”有时便是“意境”的同义词,清代布颜图解释说“情景者,境界也”。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髓的集中体现,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即借景抒情,经过艺术的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境界,这就叫意境。中国画家的意境论,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但又要求寓“表现”于描述中,使“意造境生”,令“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通过“摄情”和“写貌物情”,达到物与我同在,凭借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在虚实中,诱发联想和想象,使鉴赏者在感情化的“不尽之境”中,感受到“景外意”以至“意外妙”,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审美作用。
意境在构成上,涉及了“意”与“境”或“情”与“景”两个方面。在“意”与“情”方面,要求“情真”、“意新”。“意远”和“意深”,一图一意,情因景发。不仅是画家的自我表现,是抒情写趣具体而微的体现。在“境”与“景”方面,主张“景真”、“境真”、“境实”和“境深”,布景以简为贵,含蓄不尽,却又“林间如可步入”,“山下宛似经过”,强调画境“得乾坤之理”,具体山水形象形神兼备。
2 《早春图》的画面内容
《早春图》是北宋画家郭熙的绘画作品,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象。画面主体景物呈现“S”形。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表现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郭熙用苍劲的笔力画出远山的威严耸立和山谷间烟雾弥漫。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有泉水流淌。山上的树木虬枝招展,吐出新芽。山下湖水在春风中荡漾,一位游人撑着小舟,在山间穿梭。图的右上角的题跋写到:“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3 《早春图》中“意境”的表现
凡是画山水,最重要的是得山水性情。山水性情四季不同,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到:“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画山水注重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创造出意境。意境美体现在画面的空间布局上,画家在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空间和意境。意境美也是画家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中国画意境讲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以郭熙的《早春图》为例。此画以墨色为主调,利用空白与墨色的黑形成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近实远虚,虚实形成对比,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产生意境,赋予作品无限的生命力,造成无穷的空间,给人一种无限的美感。清代画家笪重光《画筌》中说到:“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出画面中的背景和烟雾缭绕,以及湖水荡漾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清代画家方士庶的《天慵庵随笔》中说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 艺术创造境界取之于造化自然,画面的虚实取决于笔墨。笔不到处意到,则是虚中有实。《早春图》中远处的虚境和近处的实景的对比,给人营造出一种景色无边的错觉。,使画面的空间无限扩大。
画面中的山间泉水直流而下和游人撑着小舟,使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山上树木错落有序,吐出新芽,使画面充满生机和节奏感。清代画家恽南田《瓯香馆集》中说到:“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树木静。”画面中的每一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色。从而达到郭熙所说的“力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就如同进入画中,体会但山的静美,树和水的动美,让人心领神会。画中人的刻画,目的是给画面中添加一点烟火气息,使画面中的景色更真实。树的刻画使画面充满生命力。画中山、石、树、水、人、舟通过郭熙的经营位置,创造出了一幅意境美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