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尚汉隶笔意的唐代书家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唐代隶书书家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来探求唐代隶书中有尚汉隶笔意的现象。从殷仲容、梁升卿、韩择木、蔡有邻四位书家的隶书作品入手,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梳理了唐代隶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书家们是如何取法汉代隶书来进行隶书作品创作的,总结了他们的书风特点。
  关键词:唐代隶书;汉隶笔意;唐代书家;书法风格
  一、背景
  隶书兴盛于两汉,至魏晋以降,逐渐让步于楷书。在北朝末期虽有复兴古风运动,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隶书各体杂糅的现状,而隋至初唐时期,隶书基本是北朝书风的延续。入唐以后,隶书中兴,迎来了继汉隶的第二次发展高峰,涌现了一大批擅长隶书的书家。在面对唐初隶书日益衰微、隶楷间杂的问题,一些书家开始回望隶书的演变,进行溯本求源,力图重塑隶书传统,重新恢复隶书古法。唐代隶书的这一复古倾向大致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恢复汉法阶段,集中于高宗至武周年间(650-705年),以殷仲容为代表书家,将隶书笔法慢慢转变为以古法作隶,改善了前期书体参杂的状况,明确了以汉隶为标准的隶书审美;第二个阶段是融合稳定阶段,集中于开元至天宝年间(713-756年),以梁升卿、韩择木、蔡有邻为代表书家,以汉隶为师,凝炼笔法,规范结构,树立风格。这四位代表书家的隶书作品将唐人的视线焦聚到了汉魏时期,他们崇尚汉隶笔意,研习汉代碑刻隶书,在继承隶书传统方面做出了努力与贡献,对后代隶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尚汉隶的唐代书家及代表作品
  唐代隶书经历了唐初其他书体的冲击,在宽松的文字政策的倡导下,许多供职于集贤院和翰林院的书家,基于恢复隶书传统的目的,身体力行之,尝试复兴汉隶书风,树立唐代隶书的基本法度。从殷仲容、梁升卿再到韩择木、蔡有邻等书家,他们不断地对隶书形态进行去楷化,将时代书风与隶书古法进行磨合,继承了汉隶的藏锋用笔、方正结体、整齐章法,合理融合到了各自的隶书创作当中,促使了唐代隶法渐至娴熟纯正。
  (一)殷仲容与《马周碑》
  殷仲容,陈郡(今河南西华)人,是初唐画家殷令名之子,颜真卿的舅祖,官任工部郎中。精擅榜书题额,传世隶书作品有《武氏碑》(668年)、《马周碑》(674年)、《褚亮碑》(683年)等。其中《马周碑》为其代表作品,全篇多有方笔的运用,不论是从字的笔画还是结构都尽显方意,气息与《西狭颂》(171年)相类。
  《马周碑》笔画骨力见遒劲,横竖画起伏波动的变化不大,与《西狭颂》相比则少了几分苍茫雄浑的意味。在用笔上,部分鉤画、横折及短横略带楷书的影子,还未完全脱离隶楷书体杂糅。《马周碑》结体齐正匀称,字内空间分布较松,笔画向字格四周排布,挤压分割字外空间,形成了字形饱满的效果。在“霜”“寒”“冥”“高”等字的笔画处理上亦有篆书圆劲笔意,转折处外圆内方,方笔与圆笔并用,调和了碑中的方折之感,显得高古质朴。《马周碑》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单字内出现了多个波磔笔画的运用。
  (二)梁升卿与《御史台精舍碑》
  梁升卿,安定(今甘肃定西)人,开元名臣,涉学工书,尤善八分书,开元十一年(723年)任殿中侍御史,同年,其隶书代表作品《御史台精舍碑》刻成。
  《御史台精舍碑》线条质感似《礼器碑》(156年),用笔沉着,笔力秀劲。在《礼器碑》的基础之上加强了笔画的粗细对比,更显凝重厚实。细观碑中的撇画与捺画还可以看到书家梁升卿对《乙瑛碑》(153年)笔法的吸收,在撇画收笔处都是向上露锋出尖的形态,捺画的捺脚也是先重按再顺势而出,圆润有力。在结体方面,梁升卿将字的重心整体上移,缩短了横向笔画之间的距离,字内笔画挤压上部空间,在个别单字中还会故意拉长竖画,造成了上密下疏的视觉效果,使字势富有动感,变化多样。
  (三)韩择木与《叶惠明碑》
  韩择木,昌黎(今河北通州)人,官历右散骑常侍、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与蔡有邻、史惟则、李潮并称为“唐隶四大家”,以隶书驰名于盛唐,世人对其评价很高,故有“中郎中兴”之称。存世作品有《叶慧明碑》(717年)、《告华岳文》(742年)等。
  《叶惠明碑》是韩择木代表之作,最得汉代《曹全碑》(185年)的形神,完全摆脱了之前的隶楷杂糅现象,很好地吸收了汉隶的用笔、结体及章法。在用笔上,掌握了汉隶以篆法写隶的圆笔笔意,一改唐人以楷书隶的习气,点画圆融,清新脱俗。韩择木在书写中用笔提按动作明显,笔画有粗细对比,运笔有轻重缓急,重点刻画了每字的主笔画,让主笔突出。在结体上,借鉴了《曹全碑》以扁为主的结构,横画 “一波三折”的动态皆有表现出来,撇捺笔画收放自如,字距远远大于行距。字形变化丰富,章法参差错落,气韵生动流畅,秀美灵逸。字与字之间有穿插关系和疏密对比,布局安排得当。
  (四)蔡有邻与《尉迟迥庙碑》
  蔡有邻,济阳(今属山东)人,活动于开元年间,是东汉书法名家蔡邕的十八代孙,官至胄曹参军。善八分书,为“唐隶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尉迟迥庙碑》。
  《尉迟迥庙碑》笔画瘦硬严劲,颇有《礼器碑》的味道。该碑方、圆笔并用,比较《礼器碑》瘦劲方折的笔画,蔡有邻则是把碑中笔画处理得稍显圆健了许多。有的笔画与《礼器碑》相比,明显有重按加粗,增加了重量感,使字的重心在视觉上向下偏移。撇、捺笔画向左右伸展,呈开弓之状,强化了横势的动态,与同时期的其他隶书作品相比,结体更宽扁。《尉迟迥庙碑》用笔自然,行笔迟涩凝重,不缓不急。字形大小相对匀称,结字严谨,左右结构的字基本是左窄右宽,结构平稳,法度严谨。整体章法整齐有序,没有过多的节奏变化,有些细瘦的笔画已斑驳残泐,反而增添一丝朴拙的韵味。
  三、尚汉隶的唐代书家的书风特点
  崇尚汉隶的唐代书家们在隶书创作过程中,以恢复隶书传统、纠正隶楷混杂为主要任务,其书风之间会相互影响、渗透,在笔法、结体、章法上显现出了三个共同特点。   (一)清瘦精劲,汉隶笔意
  唐代书家追摹汉代隶书,在“尚法”的时代精神影响下,掀起了复古汉隶的潮流,他们尊重法理,规范隶书笔法与结体,创作出了许多与汉隶气息十分相似的隶书作品,慢慢恢复了唐代隶书的法度。不论是武周时期的《马周碑》,还是开元之后的《御史台精舍碑》、《叶惠明碑》及《尉迟迥庙碑》,书家们以汉隶为尊,大多取法于汉隶名碑,碑刻面貌近似汉碑古意。他们的代表作品在用筆上,笔画整体偏清秀精致、瘦劲挺健的风格,都是方、圆笔并用,逆锋行笔,有提按的变化。这些书家因袭汉隶书风,故所书的隶书作品也明显带有汉隶笔意,沉着穆雅,自然生动。
  (二)平正工整,宽方疏朗
  唐人书隶虽有模仿汉人,但与汉人书隶还是有所不同,汉隶古质,唐隶妍丽。即使是崇尚汉隶书风的唐代书家,仔细观察他们的隶书作品,其线条与汉隶相比,还是更趋光洁干净,笔画横平竖直,规矩匀停。这些书家大多以《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工稳一路的碑刻为取法对象,从而也使得了字形结构比较匀称平正,工稳秀整。在结体上,唐代书家继承了汉隶方扁为主的结体方式,将波挑左右伸展,缩短竖向笔画长度,强调笔画的横势,加之字内线条偏细瘦,凸显了字内空白,造就了宽匀疏朗的结体特征。
  (三)行列有序,端庄古雅
  《马周碑》和《御史台精舍碑》中有界格分割,形成了纵成行、横成列的章法规律,整齐排列,秩序井然。《叶惠明碑》与《尉迟迥庙碑》也是布局严整,且上下字距宽,左右行距窄,字距明显大于行距。像殷仲容、梁升卿、韩择木、蔡有邻这些书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即曾在集贤院或翰林院侍书供奉过,为当时的专职书家。他们深受儒家经典及中庸思想的熏染,其书法也表现出庙堂之气, 有着端庄古雅、沉稳朴蓄的美感。
  四、结语
  在隶书发展史上,唐代隶书是汉代与清代隶书之间的过渡,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唐初到开元时期,一批书家先后投身于复兴唐代隶书的浪潮之中,改善了隶书深受其他书体冲击、日益衰微的困境。他们努力推动了隶书传统的恢复,积极探索了汉法规律,规范了隶书基本法度,所创作的大量隶书作品从汉隶中而出,融合了汉隶的笔法、结构与章法,赋予了唐代隶书的新鲜与活力。唐代书家们对于汉隶的继承与学习,也影响了至宋以后的隶书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晓倩.唐代碑额书法艺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苏杰.唐隶书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刘黎.唐隶小议[J].文博,2003(4):57.
  [4]王鹏江.唐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5]陈根远.唐《韩秀实墓志》及其他[J].文博,2010(4):32.
  [6]刘春娥.“孔庙三碑”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及隶书实践[D].齐鲁工业大学,2019.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陳倩澜作品
期刊
摘 要:乡村文化的振兴既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乡村文化资源流失,文化“空心化”,已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教育及广大老百姓的新期望。文章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要求,传承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深入挖掘“三苏”等文化内涵,学习和传承中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创新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及文化自信,更好
期刊
摘 要:“山有面,则背向有影”是东晋顾恺之在其《画云台山记》中提出的重要美学观点,他认为,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山石的块面结构,描绘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而不是仅仅将山体作为一个平面化的物象进行描绘。近代以来,中国画的创作是否要吸收明暗、光影这些源自西方绘画的表现因素,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文章试图通过一些绘画实例来分析明暗关系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佐证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光影、明暗关系的必
期刊
潘池勇行書作品
期刊
摘 要: 元代画家大多追学古风古意,而此时也有一些画家承接地区性画派的“香火”,其中尤以“马夏画派”最盛。马远、夏圭皆师承李唐,马远构图独特,笔法遒劲有力,画风豪放却不失精细,善以一角而窥全局,人称“马一角”;夏圭好用秃笔,笔墨苍劲而含蓄,构图多用“一角、半边”之法,人称“夏半边”。师承“马夏画派”的有孙君泽、张远、丁野夫等人,浙派的戴进在其早年的绘画中也呈现出“马夏”画风的特点。文章主要论述对师
期刊
摘 要: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双眼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始“看”这个世界,通过“看”我们开始认知我们周围的人和物,了解这个世界,直至经过岁月沧桑百年的洗礼后闭上双眼,“看”才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作为绘画的实践者,我们知道,我们“看”事物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个人进行视觉体验的过程,个人视觉体验是与画家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文章主要结合一些重要的画家及其经典作品和艺术流派中对于真实的不同诠释,进而来探讨绘画
期刊
摘 要:《环翠堂园景图》是晚明有代表性的徽州园林版画。文章从视点高度(即远景和近景)和空间建构角度来讨论这幅画作为“吴门”文人园林画影响下的产物和戏曲小说刊本插图体系中的版画,画面中两种不同风格如何交融,借此反映出晚明雅俗共融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环翠堂园景图》;“吴门”;园林画;徽州版画  版画《环翠堂园景图》(图1)由园主汪廷讷特邀苏州画家钱贡绘图、徽州刻工黄应组刻制,刊刻时间约是1606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学生培养和人才输出不断被设定更高的要求。早有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现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信中提到的“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如果想要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不应只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也应为艺术类专业以外的学生开设相应的美术史选修课程。美术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可以从
期刊
摘 要:鉴赏课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相对较难授课的门类。文章结合“长信宫灯”教学案例,阐述美术鉴赏课中多元课堂形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针对传统美术鉴赏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单向知识传递,学生参与度低、思维局限的弊端,分析其背后的诸多原因。通过教学案例对比和分析,对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设计与学生参与程度进行了思考,得出在缜密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参与得到心理认同后的教学对鉴赏课学习接受有较大影响,故而在案例中寻找改善鉴
期刊
陳秀珍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