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西审美注意理论之不同形态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ua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注意理论在中国和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态,即西方的“虚静说”和中国的“距离说”,两者虽然是不同的理论形态,但都共同揭示了审美的特征和功能。中国的“虚静说”是人们审美心态极其生动的描绘,是审美主体的升华,从而达到实现了最高的审美境界。而作为西方的一种审美理论的“心理距离”说,即人的审美心理与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审美观照。西方的“距离说”和东方的“虚静说”正好共同总结概括了审美注意对艺术创作的功能和作用,并对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无功利性 选择性 指向性 心理功能
  
  审美是我们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社会与自然所形成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而注意更是人类在从事任何活动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功能,我们在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必须达到聚精会神用志不分的状态才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我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另外一种特殊注意,即审美注意。然而审美注意理论在中国和西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态。在我们中国流行的是“虚静说”,而在西方则流行的是“距离说”。东西方这两种理论的相同和相似之处都深刻地总结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某些规律,两者虽然是不同的理论形态,但都共同揭示了审美注意的特征和功能。因此对其之比较研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更是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就单独从“虚静”和“距离”这两个字面意思上看,很难让我们把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去加以思考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其实两者在其内涵上都有着及其相似之处。
  首先我们知道审美注意有着两大特征:第一是审美的选择性、指向性。当我们在注意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所注意到的客体或客体的审美属性被选择出来,并使它们脱离其他的非审美属性,都由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自动远离,就此变成了“背景”。这也就是说,我们作为审美者所注意的目标与“背景”之间似乎就形成了一段距离。或者说,在距离的两端,一端是目标,一端是“背景”。在形成了审美注意的情形下,审美者的意识选择指向了目标,而撇开“背景”。那么审美注意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无直接功利性,房地产开发商一心想要买地盖房赚钱,是一种直接的功利考虑,所以他的注意不能变成审美注意。而画家看到广阔的美丽景色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区描绘其中的自然之美,并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所以画家感受到了景色之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处于困境之中的忧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能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对矿物的美的特征则无动于衷。”之所以会是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所注意的目标不同,穷人一心想要填饱肚子,商人一心想赚钱,两者都是最实际的功利考虑,所以他们的注意不可能转变为审美注意。由此可见马克思也认为审美注意是无直接功利性的。
  那么,东方的“虚静说”和西方的“距离说”又是怎样来揭示审美注意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呢?
  中国的“虚静说”提出得很早,托名于春秋时代齐相管仲的《管子》,就认为要虚静恬淡,专心致志,才可能达到最高的认识。这里提到的“虚静说”是从认识论角度提出的,跟审美无关。而与审美靠近的“虚静说”是道家的代表庄子首先提出来的。庄子的理论把“道”(一种绝对精神)作为万物之本,作为最高层次的美。那么我们要想获得“道”,就需要有“虚静”精神状态。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于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于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创作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同样也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所以“虚静”是鉴赏美、把握美的前提。
  在文学创作中,“虚静说”本来是一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始于《老子》,《老子》这一书中提到:“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为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到了魏晋时期,虚静这一哲学命题被人们借用到文学艺术领域。比如“澄怀观道”,语出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其本是禅的境界,但却精妙地呈示了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是国人文化心灵所深深领悟的一个审美主题。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澄怀与观道是统一的,审美的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这一心灵境界,是文人以虚静空明的精神态度来看待世事,潜心创作,娱情于纯净创作中的一种悠然自足之人生态度,是人们审美心态极其生动的描绘!心怀的澄彻是审美主体的升华,以达到实现最高的审美境界。
  而作为西方的一种审美理论的“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于1907年在《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提出的,这一理论的诞生和在西方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随后,进过朱光潜先生介绍也在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位英国的理论也被广泛运用到了诸多领域,对目前的时代同样具有解释功能。“心理距离说”虽然是布洛明确提出的,但他也是在上承柏克、康德、费歇尔,下启众多美学家的基础上提出的,比如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爱德华.柏克,他认为,如果一种危险或痛苦离我们太近的时候,就只能引起我们的恐惧,从而就产生不了崇高感。因此,我们就必须和现实中的危险或痛苦相隔“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一个对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恐惧或痛苦,又不能使我们真正地陷入恐惧或痛苦的境地,这样它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其次是康德,他认为美是与利害无关的,美是超功利的。他还认为“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比如我们在欣赏一张字画的时候,不能抱以它值多少钱去考虑,而是要结合书画本身,以无利害的态度去欣赏其价值,才能发现作品真正的美。再次是费歇尔,他认为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够美化一切。比如当我们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之美,山下的众山和平原拉开了距离,正是距离把它们给美化了。由此可得,“心理距离”不只是布洛一人的思想,而是在整个西方都产生了共鸣的一种美学理论。他举了海上航行起了大雾的例子。在航海途中,海上起了大雾,这不论是对水手还是对乘客,都是很麻烦的事情。在茫茫的雾海中,水手会因浓雾而辨别不清方向,担心触礁沉船,精神会极度紧张而焦急恐惧;乘客除了担心安全外,还会因航船放慢速度耽误航程而心绪不宁。但是,布洛说,假如水手和乘客暂时忘却这场海雾所造成的麻烦,把危险性和实际的利害都抛开,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雾所造成的客观的景色中,那么海上的雾也可以成为浓郁的趣味和欢乐的源泉。因为那迷茫的雾所造成的天水一色的情景像透明的薄纱,简直是一幅奇妙无比的画;那船处于远离尘世的寂静,也可能人恬静、安宁、自由、快适的感觉。这种前后不同的感觉是怎么回事情呢?布洛说这是由于距离从中作梗而造成的。前一种情况下,海雾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完全叠合在一起,中间不存在距离,我们只能用普通的眼光看海雾,所以,只能感觉到海雾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在后一种情况下,海雾与的切身利益之间,插入了一段距离,我们能换另一种不寻常的眼光去看海雾,所以能够看到海雾客观上造成的美景。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审美心理与公里考虑之间就拉开了距离,那么此时的注意自然就是审美注意了。所以布洛所说的距离,不是普通的时空距离,而是一种比喻意义上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心理的调整,所以就叫做心理距离。
  通过对东方“虚静说”和西方“距离说”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出“虚静”是鉴赏美、把握美的前提。“心理距离”也是在强调我们在审美体验的时候是以无直接功利为前提条件的。我们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在揭示审美注意的基本特征上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一致性。都表现出了审美注意的选择性、指向性和其无直接功利性。庄子的一些理论提出就充分体现了两者的相似,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道,认为道主宰着万事万物,也主宰着美,是决定整个宇宙人生的绝对精神,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由此可见,庄子认为只有进入“虚静”状态才能关照到天地的大美。在《庄子.达生》中又提到“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以万物,此之谓天乐”。在他看来,这种合于“道”的“天乐”才是至高无上的乐,虚静之心推广于天地之间,通达于万物,然而要接近道就必须要进入“虚静”状态。那么要想进入这种状态就又要求我们必须“绝圣弃智”,“无知无欲”,要停止人的知觉、感觉器官的作用,使自己对万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进入虚静空明的心理状态之中,从而达到与道合一,从内心深处去把握整个宇宙万物,观察其发展规律。那么在这里,庄子就再次强调了“心”必须离开人的利害关系,不受任何私欲杂念的影响,也就是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即人的审美心理与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审美观照。实际上也很准确地揭示了审美注意的无直接功利性的特征。
  我们再来看还是出现在《庄子.达生》篇中的一则寓言“佝偻者承蜩”,与上面所提到的布洛的“雾海航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文中所提到的粘蝉似乎也可以说是一种技艺性的的艺术活动,而文中的驼背人能够做到一个粘一个的蝉翼并且个个都粘着,就像拾取东西一样,这就原于他有“道”。其中就包含了两个因素,一是他平时的严格训练,还有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他能把蝉翼从天地万物中分离出来,成为他的意识指向,集中和选择的唯一目标。蝉翼成为“前景”,天地万物皆成“背景”。蝉翼成为他的大脑皮质的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他对天地万物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在“前景”和“背景”之间就拉开了“心理距离”。由此再次揭示说明了审美注意的审美选择性、指向性的特征。其实在庄子以后,中国历代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作家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虚静说”这一审美理论,也更加明确和深入地揭示了和西方“心理距离说”是同一种心理功能,即审美注意。
  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面对普通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我们必须要学会并善于去发现,而审美注意就使艺术家的大脑皮质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地指向具有审美特征的客体和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从而使得我们在凝神静观中得到充分的对美的享受,西方的“距离说”和东方的“虚静说”正好共同总结概括了审美注意对艺术创作的这一功能,并对其产生深远的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海澄. 艺术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年.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3]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006年.
  [4]童庆炳. 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
其他文献
摘要:股票价格的变动是股票市场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它既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收益,也可能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准确刻画股票内在价值对于资产定价,资产组合构造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由此,本文选取30支上证个股进行实证分析公司内在价值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最后得出股票价格受公司内在价值影响的模型。  关键词:股票价格 净资产收益率 每股净资产 主营业务增长率     股票价格的变动是股票市场最重要的经济现
期刊
“管理即是处理人的关系”。这是英国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帕金森很久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他道出了企业管理的真谛。不管你是一家一万人以上的大企业,还是只有几个人的小企业;不管你的企业存在着怎样的管理问题,你首先要思考的是人有没有问题。员工有没有良好的工作意愿;积极性是否被激发;人心是否向着企业;有没有足够的凝聚力。假如这些没有问题,那么,可以百分之一万肯定的说,你想解决或改善任何问题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
期刊
摘要:目前初中思品课存在看似热闹,但收获甚微的现象,所以追求"低碳而经济"的思品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为达到这一目的,要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手段选择等方面多管其下,这样才能使思品课有效、凝重、简明而富有灵气。  关键词:初中思品 低碳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手段    当前,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理念正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日益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随之而
期刊
“老师,一步之遥,却有天上人间的感觉!”刚下课,学生甲满脸兴奋却又不好意思的对我说。学生甲是一个活跃的小男孩,在课堂上代表本小组讲授了一点新课知识,此时红彤彤的脸上还渗着细密的汗珠。回想着他课前胸有成竹的模样,课中如鞭炮一般的语速,课后深有感悟的语言,我的心里不由涌起丝丝欣慰:他已在与同学们合作教学中肯定了自己,也发现了不足并会为此努力。这是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即在新课的教学中,
期刊
五一节到了,我去一家酒店参加一个同学会,大家正喝得高兴之际,隔壁包间忽然“热闹”非凡,我也凑过去看看热闹,原来是服务生上菜不小心弄脏了一位客人的衣服,客人喝得半醉,满嘴冲着酒气对服务生:“哥们今天买的新衣服,一千多啊,你怎么赔偿我啊……”。服务生不断点头赔不是:“先生,对不起,我给你洗干净,要不我 拿到洗衣店去洗……”。 “哼,说得轻巧,我就要穿新衣服,你陪吗?要不,美女你陪哥们一天就可以免了。”
期刊
摘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我们提倡让学生"三心二意"地学,以下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心三意”学英语 课堂教学    一 、“三心二意”的含义。  所谓“三心二意”,通俗解释就是做事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这种观点显然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观点背道而驰。传统英语教学提倡学习
期刊
摘要:思维决定高度,好的思维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学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将思维运用于学习中,以便收到良好的效果。等效思维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思维,巧妙的运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关键词:类比 变换 替换 高中 物理 等效思维    能否迅速、准确地解答物理问题,既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取决于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对于中学物理问题的解答,运用的思维方法
期刊
摘要:毛泽东在1952年9月24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首次提到从现在起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到10月下旬,中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正式确定。这说明中共原先提出的,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以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准备的设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做出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予来探析。  关键词:社会心理 社会主义过渡总路线 群众路线
期刊
摘要:现代符号学诞生于20世纪初,曾风行欧美大陆的符号学一直占据着其中重要的一席。近年来,符号学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了其势不可挡的空间蔓延。作为极具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之一,符号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本文运用符号学来解读电视文化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电视媒介的权利,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内在本质并对电视文化的“隐秘之脸”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符号学 电视文化 话语权
期刊
摘要:电影,是表现人真实情感的艺术,折射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等是我们了解文化最形象生动、最全面概括、最简便快捷的途径[1]。拉斯·冯提尔曾形容自己的电影为“对自己幻想的黑暗世界的一瞥,探索自我恐惧以及反基督者的原始本性。”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总是试图用梦幻隐喻真实,在剥去一层层虚伪的外壳之后,裸露出的却是人贪婪、自私的本性。拉斯·冯提尔正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人类的劣根痛斥的淋漓尽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