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原则与方法探究的必要性。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样使学生不但“成才”,而且也能“成人”。
关键词 语文 德育 渗透 境中育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一、导语渗透
俗话说:“好的导语就像打开知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我国有这样一位伟人,他生前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去世后全国人民万分悲痛,联合国也为他降半旗致哀。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这样的导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对伟人的敬仰之情,为课文的学习也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品味重点词句,增强爱国意识
通过字、词、句辐射,讲明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颐和园》这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我先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汇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国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三、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
一篇课文的学习,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撤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古井》第四段,那口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强调了“应该怎样做人”,而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却“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使人们懂得了做人就应当像古井那样,“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作者感慨古井“它时时在启迪着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我马上问学生:“你们受到什么启迪?”大家纷纷发言:“我们做了好事,不应该自我吹嘘。”“要像古井那样,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要为人类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我们做人就要有奉献精神。”“我们做好事不要报酬”等等,学了《古井》,我们知道了什么”的讨论给学生们的启迪是深刻的。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篇“古井的启发”的作文。
四、阐明课题含义,导出劳动光荣的思想
有些课题,意义即在其中,使人一目了然。阐明其中道理,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课文脉络,拨动学生心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时,我结合课文从三个方面讲了为什么“劳动最有滋味”,特别在文章末尾强调“劳动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是的,只有”仔仔细细”的工作态度,才会有“妥妥贴贴”的工作效果。“五一节”是劳动节,是劳动者的光辉节日,这一天表扬了许许多多的出色的劳动者,他们被评上各级劳动模范,戴上了大红花,他们都是这种“妥妥贴贴”的工作效果的典范。自古以来,劳动就是光荣的,我们应“以劳动为荣,以下劳动为耻”。通过明晰的讲评,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五、在境中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如讲《黄山奇石》,我先播放配乐朗读,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再通过多媒体播放黄山风景,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风景中领略黄山奇石的“奇”,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教《一片树叶》时.通过分角色表演表现了小猴、小熊、小猪等动物虽然嘴里说着“爱护小树”,却纷纷摘下一片片椿树叶,最后椿树连一片叶子也没有了。由此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六、在课堂讲解中渗透
平时在课堂中,我会选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听完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课文时,适时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特别在口语交际的学习时,让学生自己演情境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
此外,教师的言传身教也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相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相机’录下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中,然后再指挥自己的行动”。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给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关键词 语文 德育 渗透 境中育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一、导语渗透
俗话说:“好的导语就像打开知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我国有这样一位伟人,他生前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去世后全国人民万分悲痛,联合国也为他降半旗致哀。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这样的导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对伟人的敬仰之情,为课文的学习也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品味重点词句,增强爱国意识
通过字、词、句辐射,讲明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颐和园》这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我先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汇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国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三、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
一篇课文的学习,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撤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古井》第四段,那口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强调了“应该怎样做人”,而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却“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使人们懂得了做人就应当像古井那样,“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作者感慨古井“它时时在启迪着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我马上问学生:“你们受到什么启迪?”大家纷纷发言:“我们做了好事,不应该自我吹嘘。”“要像古井那样,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要为人类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我们做人就要有奉献精神。”“我们做好事不要报酬”等等,学了《古井》,我们知道了什么”的讨论给学生们的启迪是深刻的。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篇“古井的启发”的作文。
四、阐明课题含义,导出劳动光荣的思想
有些课题,意义即在其中,使人一目了然。阐明其中道理,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课文脉络,拨动学生心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时,我结合课文从三个方面讲了为什么“劳动最有滋味”,特别在文章末尾强调“劳动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是的,只有”仔仔细细”的工作态度,才会有“妥妥贴贴”的工作效果。“五一节”是劳动节,是劳动者的光辉节日,这一天表扬了许许多多的出色的劳动者,他们被评上各级劳动模范,戴上了大红花,他们都是这种“妥妥贴贴”的工作效果的典范。自古以来,劳动就是光荣的,我们应“以劳动为荣,以下劳动为耻”。通过明晰的讲评,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五、在境中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如讲《黄山奇石》,我先播放配乐朗读,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再通过多媒体播放黄山风景,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风景中领略黄山奇石的“奇”,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教《一片树叶》时.通过分角色表演表现了小猴、小熊、小猪等动物虽然嘴里说着“爱护小树”,却纷纷摘下一片片椿树叶,最后椿树连一片叶子也没有了。由此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六、在课堂讲解中渗透
平时在课堂中,我会选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听完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课文时,适时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特别在口语交际的学习时,让学生自己演情境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
此外,教师的言传身教也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相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相机’录下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中,然后再指挥自己的行动”。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给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