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城》在现代文坛掀起的评论热点,成为沈从文现象研究的一部分。中外学者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发现与关注在理论界形成了重要的系统的结论,但关于《边城》这部具体作品中涉及的乡村民俗文化,其蕴含的现代精神阐述甚少。正是这种作品与现代生活的勾连,给人们带来的现代启示,更值得探究与深思。
关键词:《边城》;民俗文化;现代性;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3-02
沈从文研究是新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虽然多,但研究的视角大致如下:一是对沈从文研究的述评,重在批判与反思。如凌宇在《沈从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对沈从文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前景作某种蠡测;又如温泉在《近十年沈从文研究述评》这种对长时间以来沈从文某部作品进行研究综述的模式;另外邓琼《90年代沈从文研究综述》则是通过年代对沈从文整个时期进行评判。二是对沈从文作品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或创作特色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作品的内蕴、文学风格、语言特色、叙述态度等等进行分析。如曹建玲的《沈从文小说心理描写方法略论》,李亚林的《试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物描写》、《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者及其功能》,吴立昌《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其中又以作家、文本的比较研究最为突出。如赵学勇《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而沈从文研究的焦点即其代表作《边城》。这些《边城》研究的内容有的是对以湘西世界为主体的《边城》中“美”的描摹,《边城》艺术风格的探讨,生态美学的解读、湘西民族风情的阐释等。如林分份在《“隐伏的悲痛”——内蕴新探》认为,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曲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爱情颂歌,它更是湘西本土“巫鬼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曲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吕丹在《沈从文的生态解读》中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沈从文试图给我们构建的生态系统。罗宗宇的《生活的自在与生命的自由——中民俗的审美解读》以及王友光的《“优美而破碎的农业文明意象”》等文章则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主题进行一番解读。
历年来对沈从文《边城》研究,不断呈现出转向的趋势。这种转向体现在:从文本解读转向文化解读。如胡红《“边城形象”的三重文化意蕴》认为作为形象学的研究对象,《边城》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是全景、和谐的;其文化理想具有普适意味;儒学的道德理想、道家的审美追求、禅学的终极关怀构成它的中国形象。《边城》研究中也不乏湘西的风俗研究,对沈从文小说的文化研究成果较多,其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沈从文小说所蕴含的浓厚的边地文化,也有少数学者关注其中的民俗文化,如谭介华的《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中就涉及湘西民俗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或是从作家作为乡土文学的视角入手,通过类似作家的风格、内容、主题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或者阐述一种继承关系,如《边城》与《受戒》的比较;又或是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说明沈从文的“反现代”观,如杜素娟《论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接》。有关《边城》的民俗文化研究分散在这类整体性的关照中。但当前无论是对沈从文小说中民俗文化的整体观照,还是对《边城》等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其思考指向一般都是指向过去,抑或是边地人生,而对沈从文小说中民俗文化对现代人生的启示着眼点较少。
另有一些学者对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小说所蕴含的文化立场及其生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刘洪涛2002年在《文学评论》第1期发表《〈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一文,他把《边城》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放在此进程中激起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来观察,阐释了《边城》中国形象形成的外部环境。刘永泰则在《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中的《〈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一文中,把《边城》放在全球性的现代化潮流和中国的被动现代化进程中来解读。文章认为:渲泄内心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才是作家创作《边城》的深层的根本动机。而值得注意的是洪耀辉《论沈从文的民俗文化取向》。在他的文章中,观照湘西乡风民俗时,彰显其优美和谐的一面,表达了提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复兴民族文化的主张,又批判其落后、滞后的一面,呈现出双向选择的取向。
在上述众多的沈从文研究中,思考的焦点基本都是指向过去,即小说中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或是沈从文生活和写作的那个年代。我们认为,任何研究,其终极指向都应该是当下。如果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学术指向于现实人生缺少关联,其必然避免不了被世界遗忘的结果。而这一点正是新时期的沈从文研究中所缺少的。将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小说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尤其是将其中民俗描写中蕴含的现代性要素发掘出来,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为现实生命提供思想资源,应是当前我们研究沈从文,研究《边城》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近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文坛上曾讨论最激烈的现代性转型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身处传统价值较少受外界影响因而相对恒定的湘西,沈从文同样经受着现代意识的冲击。
关键词:《边城》;民俗文化;现代性;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3-02
沈从文研究是新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虽然多,但研究的视角大致如下:一是对沈从文研究的述评,重在批判与反思。如凌宇在《沈从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对沈从文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前景作某种蠡测;又如温泉在《近十年沈从文研究述评》这种对长时间以来沈从文某部作品进行研究综述的模式;另外邓琼《90年代沈从文研究综述》则是通过年代对沈从文整个时期进行评判。二是对沈从文作品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或创作特色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作品的内蕴、文学风格、语言特色、叙述态度等等进行分析。如曹建玲的《沈从文小说心理描写方法略论》,李亚林的《试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物描写》、《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者及其功能》,吴立昌《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其中又以作家、文本的比较研究最为突出。如赵学勇《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而沈从文研究的焦点即其代表作《边城》。这些《边城》研究的内容有的是对以湘西世界为主体的《边城》中“美”的描摹,《边城》艺术风格的探讨,生态美学的解读、湘西民族风情的阐释等。如林分份在《“隐伏的悲痛”——内蕴新探》认为,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曲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爱情颂歌,它更是湘西本土“巫鬼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曲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吕丹在《沈从文的生态解读》中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沈从文试图给我们构建的生态系统。罗宗宇的《生活的自在与生命的自由——中民俗的审美解读》以及王友光的《“优美而破碎的农业文明意象”》等文章则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主题进行一番解读。
历年来对沈从文《边城》研究,不断呈现出转向的趋势。这种转向体现在:从文本解读转向文化解读。如胡红《“边城形象”的三重文化意蕴》认为作为形象学的研究对象,《边城》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是全景、和谐的;其文化理想具有普适意味;儒学的道德理想、道家的审美追求、禅学的终极关怀构成它的中国形象。《边城》研究中也不乏湘西的风俗研究,对沈从文小说的文化研究成果较多,其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沈从文小说所蕴含的浓厚的边地文化,也有少数学者关注其中的民俗文化,如谭介华的《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中就涉及湘西民俗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或是从作家作为乡土文学的视角入手,通过类似作家的风格、内容、主题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或者阐述一种继承关系,如《边城》与《受戒》的比较;又或是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说明沈从文的“反现代”观,如杜素娟《论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接》。有关《边城》的民俗文化研究分散在这类整体性的关照中。但当前无论是对沈从文小说中民俗文化的整体观照,还是对《边城》等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其思考指向一般都是指向过去,抑或是边地人生,而对沈从文小说中民俗文化对现代人生的启示着眼点较少。
另有一些学者对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小说所蕴含的文化立场及其生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刘洪涛2002年在《文学评论》第1期发表《〈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一文,他把《边城》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放在此进程中激起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来观察,阐释了《边城》中国形象形成的外部环境。刘永泰则在《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中的《〈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一文中,把《边城》放在全球性的现代化潮流和中国的被动现代化进程中来解读。文章认为:渲泄内心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才是作家创作《边城》的深层的根本动机。而值得注意的是洪耀辉《论沈从文的民俗文化取向》。在他的文章中,观照湘西乡风民俗时,彰显其优美和谐的一面,表达了提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复兴民族文化的主张,又批判其落后、滞后的一面,呈现出双向选择的取向。
在上述众多的沈从文研究中,思考的焦点基本都是指向过去,即小说中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或是沈从文生活和写作的那个年代。我们认为,任何研究,其终极指向都应该是当下。如果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学术指向于现实人生缺少关联,其必然避免不了被世界遗忘的结果。而这一点正是新时期的沈从文研究中所缺少的。将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小说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尤其是将其中民俗描写中蕴含的现代性要素发掘出来,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为现实生命提供思想资源,应是当前我们研究沈从文,研究《边城》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近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文坛上曾讨论最激烈的现代性转型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身处传统价值较少受外界影响因而相对恒定的湘西,沈从文同样经受着现代意识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