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圆融的溯源与发展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均包含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体育”是渗透在六艺之中的。毛泽东也在其《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当今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努力实现体育课程与科学的高度融合,以学生的健康观念构建、健康科学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可见体育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合于各类教育教学之中的。
二、以融合的视角反思当下体育课的现状
1.“人人会教的体育课”
(1)体育课被大量的游戏活动所占用,缺乏“有分量”的教育内容
中央七号文件已经明确了体育课在学校课程当中的核心课程地位。但是在学校體育学科的价值依旧没有体现,学科地位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除了人们对体育长久以来的无知与偏见以外,很大原因是体育课缺乏鲜明的学科特点,没有“有分量”的教育内容。当下的体育课被大量的游戏所占用,学生玩得很开心身体也都动起来了,但是追问一句这堂课到底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基本技能,锻炼了身体的哪一部分?往往学生是回答不出的。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体育课就是游戏课,谁都能带孩子来玩,只要安全就可以。
(2)只要学生在课中“快乐、繁忙、安全”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当下的体育课却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只要学生“快乐、繁忙、安全”就是有效教学。这种以学生安全为第一,形式大于实质的体育课往往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低知识和低运动量”。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预设的所有活动都是有一定运动量的。只要学生玩得开心大家都动起来保证安全就可以了。可是大多数教师却不懂得如何检测运动强度,也就无法保证教学的有效了。
2.低知识低运动量的“体育课”
大多数教师想当然地认为体育课自然会存在中高强度的运动量,只要按照预设的内容完成,学生自然会学到知识,身体自然得到应有的锻炼。其实不然,只有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安排这些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重新认识体育教学
1.融合让体育课不再是人人都能教的活动课
(1)体育课必须是以体育学知识与身体练习相融合的教育过程,而不是运动训练过程
体育课是学习的过程,是教育的过程,不是运动训练的过程。将知识性、教育性和健身性融入体育课堂才是体育教学的宗旨。
(2)体育课内容须有独到的特征以及富有挑战性
专家们经常说体育课要有“体育味”。这个“味”是体育课必须具有的特征,能让旁观者一眼就认出这是体育课而不是活动课或者游戏课。那么体育课必须具有的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新课标所说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要想凸显这四个特征就必须将知识性身体练习和技能方法融合起来。
【实践】“快速跑”主题认知融合性教学:(以学生的本体感受为本)
A.理解快速跑是人类的一种“原始生存能力”,体验到“跑得快是一种实用和令人羡慕的能力”。深入领会快速跑的实用价值——提高人的“移动速度”和“无氧耐受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价值——以游戏方式去体验)
B.探究“怎样才能跑得快”。引入“边际概念”,如: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无氧运动、动作效率(步频、步幅)等,以挂图、模型、记录表等形式呈现。(基础性与实践性)
C. 本体感受,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跑速,知道快速跑对身体的意义,知道自己在提高跑速方面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例如:腿部力量不足时,知道如何通过练习来加强腿部力量等。以测验、老师点评、自我评价分析等方式记录在册。(基础性与实践性)
D.掌握几种适合本人特点的快速跑练习方法并进行一定运动量的练习。自行收集并记录在册。(实践性与健身性)
E.懂得发展快速跑的能力需要一个艰苦训练的过程,为自己确定一个可能的目标和训练计划。学生计算、计划、实施、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实践性与综合性)
2.融合让体育课富有知识性和健康价值
(1)改变从“洗脑”开始
“练体育的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一句话充分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体育认知的落后和偏见。由此可见在改革体育课程之前首先应转变人们对体育的看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SPARK课程创始人约翰.瑞迪的实践与研究正是改变人们对体育“病态” 认识的一剂良药。他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说道:运动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励脑。这一观点被不停提及和证明。书中谈到一种叫BDNF的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一种蛋白质),它可以促进神经新生和保养神经回路,是“大脑优质的营养肥料”,并且BDNF是思想、情感和运动之间至关重要的生物学纽带。而运动是促进其合成的最有效手段,也就是说运动让大脑变得更聪明!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这一观念灌输给学生,并通过学生传递给家长乃至社会,那么体育课将重新走向神坛并为其他学科所尊重。
(2)体育课的所有学习任务必须建立在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基础上
在融合教学中要想达到运动与学习知识的完美融合,就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运动强度。根据美国北卡罗那大学陈昂教授的研究的观点,体育课强度以中高强度为宜。所以通过实验和对比综合起来看,中高强度的运动量是合适的,它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运动负荷又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健康知识。但是现有的教学把更多精力用在班级的管理、纪律的维持和技能教学上,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很难收到良好的运动效果。因此,必须科学预设教学内容,尽量做到精讲多练。也只有如此体育课才有其价值,学生的体质才会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锁金一小 江苏】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均包含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体育”是渗透在六艺之中的。毛泽东也在其《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当今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努力实现体育课程与科学的高度融合,以学生的健康观念构建、健康科学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可见体育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合于各类教育教学之中的。
二、以融合的视角反思当下体育课的现状
1.“人人会教的体育课”
(1)体育课被大量的游戏活动所占用,缺乏“有分量”的教育内容
中央七号文件已经明确了体育课在学校课程当中的核心课程地位。但是在学校體育学科的价值依旧没有体现,学科地位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除了人们对体育长久以来的无知与偏见以外,很大原因是体育课缺乏鲜明的学科特点,没有“有分量”的教育内容。当下的体育课被大量的游戏所占用,学生玩得很开心身体也都动起来了,但是追问一句这堂课到底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基本技能,锻炼了身体的哪一部分?往往学生是回答不出的。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体育课就是游戏课,谁都能带孩子来玩,只要安全就可以。
(2)只要学生在课中“快乐、繁忙、安全”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当下的体育课却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只要学生“快乐、繁忙、安全”就是有效教学。这种以学生安全为第一,形式大于实质的体育课往往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低知识和低运动量”。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预设的所有活动都是有一定运动量的。只要学生玩得开心大家都动起来保证安全就可以了。可是大多数教师却不懂得如何检测运动强度,也就无法保证教学的有效了。
2.低知识低运动量的“体育课”
大多数教师想当然地认为体育课自然会存在中高强度的运动量,只要按照预设的内容完成,学生自然会学到知识,身体自然得到应有的锻炼。其实不然,只有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安排这些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重新认识体育教学
1.融合让体育课不再是人人都能教的活动课
(1)体育课必须是以体育学知识与身体练习相融合的教育过程,而不是运动训练过程
体育课是学习的过程,是教育的过程,不是运动训练的过程。将知识性、教育性和健身性融入体育课堂才是体育教学的宗旨。
(2)体育课内容须有独到的特征以及富有挑战性
专家们经常说体育课要有“体育味”。这个“味”是体育课必须具有的特征,能让旁观者一眼就认出这是体育课而不是活动课或者游戏课。那么体育课必须具有的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新课标所说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要想凸显这四个特征就必须将知识性身体练习和技能方法融合起来。
【实践】“快速跑”主题认知融合性教学:(以学生的本体感受为本)
A.理解快速跑是人类的一种“原始生存能力”,体验到“跑得快是一种实用和令人羡慕的能力”。深入领会快速跑的实用价值——提高人的“移动速度”和“无氧耐受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价值——以游戏方式去体验)
B.探究“怎样才能跑得快”。引入“边际概念”,如: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无氧运动、动作效率(步频、步幅)等,以挂图、模型、记录表等形式呈现。(基础性与实践性)
C. 本体感受,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跑速,知道快速跑对身体的意义,知道自己在提高跑速方面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例如:腿部力量不足时,知道如何通过练习来加强腿部力量等。以测验、老师点评、自我评价分析等方式记录在册。(基础性与实践性)
D.掌握几种适合本人特点的快速跑练习方法并进行一定运动量的练习。自行收集并记录在册。(实践性与健身性)
E.懂得发展快速跑的能力需要一个艰苦训练的过程,为自己确定一个可能的目标和训练计划。学生计算、计划、实施、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实践性与综合性)
2.融合让体育课富有知识性和健康价值
(1)改变从“洗脑”开始
“练体育的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一句话充分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体育认知的落后和偏见。由此可见在改革体育课程之前首先应转变人们对体育的看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SPARK课程创始人约翰.瑞迪的实践与研究正是改变人们对体育“病态” 认识的一剂良药。他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说道:运动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励脑。这一观点被不停提及和证明。书中谈到一种叫BDNF的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一种蛋白质),它可以促进神经新生和保养神经回路,是“大脑优质的营养肥料”,并且BDNF是思想、情感和运动之间至关重要的生物学纽带。而运动是促进其合成的最有效手段,也就是说运动让大脑变得更聪明!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这一观念灌输给学生,并通过学生传递给家长乃至社会,那么体育课将重新走向神坛并为其他学科所尊重。
(2)体育课的所有学习任务必须建立在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基础上
在融合教学中要想达到运动与学习知识的完美融合,就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运动强度。根据美国北卡罗那大学陈昂教授的研究的观点,体育课强度以中高强度为宜。所以通过实验和对比综合起来看,中高强度的运动量是合适的,它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运动负荷又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健康知识。但是现有的教学把更多精力用在班级的管理、纪律的维持和技能教学上,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很难收到良好的运动效果。因此,必须科学预设教学内容,尽量做到精讲多练。也只有如此体育课才有其价值,学生的体质才会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锁金一小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