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更需要高端的技能人才队伍。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正文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报道《大国工匠》引发了人们对技艺高超的工匠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要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需要有“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更需要高端的技能人才队伍。与此同时,“工匠精神”也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养的目标。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
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在我国,技艺的传承主要是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授来完成,这种方式也是过去工匠学习本领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匠这个职业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在社会工作中的每个工人的行为追求。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背景下,当今工匠有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追求完美和细节,对高品质的坚持和积累是工匠精神的注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互相促进的条件下,科学家、工程师都必须要有工匠精神,工匠们也同样要有创新意识。
二、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思政课中树立“工匠精神”理想
价值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具体的正确的价值观。调查显示,个体意志品质的高低与自身德行修养程度息息相关,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他们能够依据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人生志趣和理想抱负确立自己行动的目标。因此,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坚韧和向上的,但是其果断性和自制力存在着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工匠精神蕴涵的敬业、创新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方面在思政教育中穿插工匠精神案例,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专业课中塑造“工匠精神”品质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往往是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品质的塑造。这就需要课程负责人深入设计教学,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计中突出“技能+精神”的培养,在核心课程中营造良好的双学氛围,让学生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拥有工匠品质。把在课堂上传授“工匠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优秀的工匠案例进行引导式教学,将工匠精神的精髓融入到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敬业、诚信、奉献、合作”的工匠品质,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校园工匠精神。以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为例,最简单的车床,其一条轴类零件,有8组尺寸,并且有进刀速度、主轴转速及加工精度等多种选择。实操中学生必须正确选择参数,必须精准操作确保安全。这都需要工匠精神的渗透,必须谨慎,精益求精。
(三)实训中实践“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重点是培育,但是还要在实践中才可以领悟其内涵。学生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育都要在一定的教學环境下进行,促使学生在就业时发挥工匠精神,增强职业修养。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操作就是从实训课开始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平时实践操作课程中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机制专业课程教学实训性强,学生操作时必须坚持工匠精神,稳步提升技能。学会操作机器到熟悉加工流程到强化训练到按照图纸加工产品到产品的精准测量到课程操作全过程的评分等。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之外,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可以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规则引入到课堂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态度,制造产品时也可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的追求完美。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比赛,不断的对比赛方案进行调整,把培养“工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通过比赛这种形式来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四)校园文化彰显“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环境,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品质、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平台。对学生理想信仰、道德品格、行为标准的培养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校园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的,并通过时间的洗礼,逐步趋于稳定。校园文化环境是师生在工作与学习中经常接触、熟悉并可感知的微观环境,对师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标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转变对学生价值标准的形成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校园文化通过营造校园环境、引领文化思潮,传承文化精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道德标准及行为认知的形成。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对精湛技术的执着追求,对于“国之大匠”而言,更是在职业活动中个人精神品格、职业素养的彰显。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平台,结合社会对大国工匠精神品格的需求标准,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高职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韩福东. 中国人的工匠精神[J]. 商周刊. 2014.25。
[2]彭晔,曾伟.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6):3-5.
[3]李丽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6):9-10.
[4]李进.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5]于建军,孙颖,王可为. 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工程伦理教育改革发展向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6)
作者简介:姚传峰,1980年9月出生,男,黎族,山东省泰安市,讲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正文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报道《大国工匠》引发了人们对技艺高超的工匠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要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需要有“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更需要高端的技能人才队伍。与此同时,“工匠精神”也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养的目标。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
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在我国,技艺的传承主要是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授来完成,这种方式也是过去工匠学习本领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匠这个职业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在社会工作中的每个工人的行为追求。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背景下,当今工匠有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追求完美和细节,对高品质的坚持和积累是工匠精神的注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互相促进的条件下,科学家、工程师都必须要有工匠精神,工匠们也同样要有创新意识。
二、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思政课中树立“工匠精神”理想
价值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具体的正确的价值观。调查显示,个体意志品质的高低与自身德行修养程度息息相关,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他们能够依据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人生志趣和理想抱负确立自己行动的目标。因此,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坚韧和向上的,但是其果断性和自制力存在着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工匠精神蕴涵的敬业、创新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方面在思政教育中穿插工匠精神案例,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专业课中塑造“工匠精神”品质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往往是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品质的塑造。这就需要课程负责人深入设计教学,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计中突出“技能+精神”的培养,在核心课程中营造良好的双学氛围,让学生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拥有工匠品质。把在课堂上传授“工匠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优秀的工匠案例进行引导式教学,将工匠精神的精髓融入到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敬业、诚信、奉献、合作”的工匠品质,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校园工匠精神。以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为例,最简单的车床,其一条轴类零件,有8组尺寸,并且有进刀速度、主轴转速及加工精度等多种选择。实操中学生必须正确选择参数,必须精准操作确保安全。这都需要工匠精神的渗透,必须谨慎,精益求精。
(三)实训中实践“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重点是培育,但是还要在实践中才可以领悟其内涵。学生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育都要在一定的教學环境下进行,促使学生在就业时发挥工匠精神,增强职业修养。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操作就是从实训课开始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平时实践操作课程中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机制专业课程教学实训性强,学生操作时必须坚持工匠精神,稳步提升技能。学会操作机器到熟悉加工流程到强化训练到按照图纸加工产品到产品的精准测量到课程操作全过程的评分等。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之外,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可以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规则引入到课堂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态度,制造产品时也可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的追求完美。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比赛,不断的对比赛方案进行调整,把培养“工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通过比赛这种形式来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四)校园文化彰显“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环境,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品质、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平台。对学生理想信仰、道德品格、行为标准的培养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校园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的,并通过时间的洗礼,逐步趋于稳定。校园文化环境是师生在工作与学习中经常接触、熟悉并可感知的微观环境,对师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标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转变对学生价值标准的形成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校园文化通过营造校园环境、引领文化思潮,传承文化精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道德标准及行为认知的形成。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对精湛技术的执着追求,对于“国之大匠”而言,更是在职业活动中个人精神品格、职业素养的彰显。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平台,结合社会对大国工匠精神品格的需求标准,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高职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韩福东. 中国人的工匠精神[J]. 商周刊. 2014.25。
[2]彭晔,曾伟.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6):3-5.
[3]李丽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6):9-10.
[4]李进.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5]于建军,孙颖,王可为. 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工程伦理教育改革发展向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6)
作者简介:姚传峰,1980年9月出生,男,黎族,山东省泰安市,讲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