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初中升高中相对越来越容易。随之而来的是给高中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困难。作为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我校的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三个典型案例,透析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如何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关键词:问题家庭,心理辅导,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高一开学之初,就对我班进行了摸底调查。40名学生中有24个学生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有五名同学是单亲或重组家庭。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方面会出现严重的缺失。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监督,相当一部分学生感情脆弱,性格孤僻,待人冷漠,无视纪律,没有集体荣誉感,沉迷游戏,焦虑,厌学。如果学校不能给予这些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引导。那么,这些孩子不仅学业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他们的人格也会出现不正常甚至扭曲。
一,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一
学生杨某,女,16岁。4~5岁时,母亲因为与父亲关系不和,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父亲常年忙于生计,没有太多机会见面,平时由奶奶看管。
该生存在的典型问题:
嫉妒心强,喜欢起哄。语文老师在作文评讲课上,即兴夸奖了一位同学,说这位同学作文水平高,字体很漂亮,卷面整洁。她立刻带头起哄鼓掌,表情夸张,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当老师批评她时,她却振振有词,说自己是在配合老师的夸奖。
无视纪律。中午午休时间,在宿舍内组织本宿舍同学打牌,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自习课上,以上厕所为借口不上课。
缺乏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学校或者班内组织活动,从来不参加,如果有人参与活动,在一边还冷嘲热讽。
刁蛮,没有礼貌,不懂礼仪。违反纪律后,不思悔改,反而找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有一次,她的一件用具被老师不小心碰到地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她居然生氣地说了一句“讨厌”,令老师下不来台。后来老师买了一件送给她,她一句话没有说就收下了。
爱化妆打扮,学习上欠努力。平时,看到她经常拿着小镜子打扮自己,即使老师上课时,也会看到她拿出小镜子拨弄自己的头发,粉饰自己的脸,心思就不在学习上。
案例描述二
学生郭某,男17岁。其母为佤族人,17年前待孕时嫁到当地,后又丢下刚生下不久的郭某,离开了当地,不知去向。郭某长相和肤色与当地汉族有很大的不同。其养父生性懦弱,不善言谈,常年在外务工,他从小跟随爷爷长大。
该生存在的典型问题:
敏感多疑。在一次调位中,原则上是男女同桌,其他同学都找好了自己的位置。没有哪个女生愿意和他同位。等老师帮他找好了位置,他却愤然冲出教室,站在教室外的走廊处的窗口流眼泪。
急躁,内心不静。上课听讲时,神情游离,并没有专注于听讲。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知老师提问的是什么问题。
玩牌,抽烟,玩手机,迟到,逃课。
案例描述三
学生张某某,男,16岁。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在其八岁时离婚,离婚后从来没有看过他。后父亲再婚,继母带来一个和他同龄的女孩。
该生在校上课心不在焉,性格懦弱,不善言谈,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理想。擅长绘画,几乎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绘画上,偶尔看一些小说打发时间。
二,问题家庭高中生人格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以上三则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典型。他们养成教育差,缺少亲情关爱,内心焦虑,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没有上进心,逆反心理强。他们形成这样的人格点特点与他们的家庭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首先是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的最关键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父母没有陪伴他们成长。母亲只是生下他们,没有起到任何陪护和教育的责任。父亲为了维持家庭,不得不忙于生计。他们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我只要提供物质条件就行了,疏于和孩子的交流。其次是教育的偏差。即使三位家长偶有陪伴,但也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教育,或者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偏差。杨某的父亲性格暴躁,强势,虽然能说会道,但是思想偏激。郭某的养父文化程度低,性格懦弱,不善言谈,他没有能力教育郭某。张某的父亲性格也比较暴躁,当众对张某进行打骂,并且经常喝酒,喝酒后有暴力倾向。
再次是母爱的缺失。童年期和少年期,是一个人情感依恋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母亲应该是儿童最关键的依恋对象,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英国心理学家鲍尔贝认为儿童在童年期如果不能形成依恋关系,长大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他们看到周围的同伴都有母亲的关心和陪伴,而唯有他们成为一个似乎被抛弃的对象,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当笔者问及张某同学时,他言语中带有对母亲怨恨的情绪。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从小失去母爱的郭某自我认同感是混乱的,又加上本身和周围的人肤色和长相的差异,使他完全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好动是他内心焦虑的外在表现。杨某同学的一些典型行为固然与她先天个性有关,但从小失去母爱,是造成她行为举止失常的重要原因。
再次,学校和老师没有对这类同学给予特殊的关照。除了班主任之外,学校和其他任课教师对这些同学情况知之甚少,没有形成合力去帮助这些孩子。出了问题,往往只是就事论事简单粗暴的处理,没有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怀。
三,对问题家庭学生人格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有学校德育处牵头,由心理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等组成的人格教育小组,实施对家长的培训和辅导,向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交给亲子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第二点,开展主题班会。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对亲人的依恋之心。温馨的主题班会,会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家的温暖,尤其让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能体验到温情。可以让这些同学起来发言,谈及和父亲以及其他家人之间的点滴温馨的瞬间生活片段。
第三,举行一些品味较高的系列集体活动。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要在集体中锻炼健康人格。集体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群、自制、利他、合作助人、勇敢等健康人格。扭转自私、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要鼓励这些同学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树立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第四,开展心理辅导。班主任教师和心理学辅导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特别的关照和教育。对他们来说,在学校出现的问题,还只是一些带有个人偏见的认知偏差,只要及时的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和教育,相信他们会不断地进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作者简介:邓梅1974.11,山西安泽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
安泽县第一中学 山西 临汾 042500
关键词:问题家庭,心理辅导,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高一开学之初,就对我班进行了摸底调查。40名学生中有24个学生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有五名同学是单亲或重组家庭。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方面会出现严重的缺失。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监督,相当一部分学生感情脆弱,性格孤僻,待人冷漠,无视纪律,没有集体荣誉感,沉迷游戏,焦虑,厌学。如果学校不能给予这些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引导。那么,这些孩子不仅学业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他们的人格也会出现不正常甚至扭曲。
一,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一
学生杨某,女,16岁。4~5岁时,母亲因为与父亲关系不和,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父亲常年忙于生计,没有太多机会见面,平时由奶奶看管。
该生存在的典型问题:
嫉妒心强,喜欢起哄。语文老师在作文评讲课上,即兴夸奖了一位同学,说这位同学作文水平高,字体很漂亮,卷面整洁。她立刻带头起哄鼓掌,表情夸张,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当老师批评她时,她却振振有词,说自己是在配合老师的夸奖。
无视纪律。中午午休时间,在宿舍内组织本宿舍同学打牌,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自习课上,以上厕所为借口不上课。
缺乏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学校或者班内组织活动,从来不参加,如果有人参与活动,在一边还冷嘲热讽。
刁蛮,没有礼貌,不懂礼仪。违反纪律后,不思悔改,反而找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有一次,她的一件用具被老师不小心碰到地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她居然生氣地说了一句“讨厌”,令老师下不来台。后来老师买了一件送给她,她一句话没有说就收下了。
爱化妆打扮,学习上欠努力。平时,看到她经常拿着小镜子打扮自己,即使老师上课时,也会看到她拿出小镜子拨弄自己的头发,粉饰自己的脸,心思就不在学习上。
案例描述二
学生郭某,男17岁。其母为佤族人,17年前待孕时嫁到当地,后又丢下刚生下不久的郭某,离开了当地,不知去向。郭某长相和肤色与当地汉族有很大的不同。其养父生性懦弱,不善言谈,常年在外务工,他从小跟随爷爷长大。
该生存在的典型问题:
敏感多疑。在一次调位中,原则上是男女同桌,其他同学都找好了自己的位置。没有哪个女生愿意和他同位。等老师帮他找好了位置,他却愤然冲出教室,站在教室外的走廊处的窗口流眼泪。
急躁,内心不静。上课听讲时,神情游离,并没有专注于听讲。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知老师提问的是什么问题。
玩牌,抽烟,玩手机,迟到,逃课。
案例描述三
学生张某某,男,16岁。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在其八岁时离婚,离婚后从来没有看过他。后父亲再婚,继母带来一个和他同龄的女孩。
该生在校上课心不在焉,性格懦弱,不善言谈,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理想。擅长绘画,几乎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绘画上,偶尔看一些小说打发时间。
二,问题家庭高中生人格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以上三则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典型。他们养成教育差,缺少亲情关爱,内心焦虑,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没有上进心,逆反心理强。他们形成这样的人格点特点与他们的家庭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首先是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的最关键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父母没有陪伴他们成长。母亲只是生下他们,没有起到任何陪护和教育的责任。父亲为了维持家庭,不得不忙于生计。他们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我只要提供物质条件就行了,疏于和孩子的交流。其次是教育的偏差。即使三位家长偶有陪伴,但也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教育,或者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偏差。杨某的父亲性格暴躁,强势,虽然能说会道,但是思想偏激。郭某的养父文化程度低,性格懦弱,不善言谈,他没有能力教育郭某。张某的父亲性格也比较暴躁,当众对张某进行打骂,并且经常喝酒,喝酒后有暴力倾向。
再次是母爱的缺失。童年期和少年期,是一个人情感依恋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母亲应该是儿童最关键的依恋对象,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英国心理学家鲍尔贝认为儿童在童年期如果不能形成依恋关系,长大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他们看到周围的同伴都有母亲的关心和陪伴,而唯有他们成为一个似乎被抛弃的对象,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当笔者问及张某同学时,他言语中带有对母亲怨恨的情绪。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从小失去母爱的郭某自我认同感是混乱的,又加上本身和周围的人肤色和长相的差异,使他完全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好动是他内心焦虑的外在表现。杨某同学的一些典型行为固然与她先天个性有关,但从小失去母爱,是造成她行为举止失常的重要原因。
再次,学校和老师没有对这类同学给予特殊的关照。除了班主任之外,学校和其他任课教师对这些同学情况知之甚少,没有形成合力去帮助这些孩子。出了问题,往往只是就事论事简单粗暴的处理,没有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怀。
三,对问题家庭学生人格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有学校德育处牵头,由心理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等组成的人格教育小组,实施对家长的培训和辅导,向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交给亲子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第二点,开展主题班会。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对亲人的依恋之心。温馨的主题班会,会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家的温暖,尤其让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能体验到温情。可以让这些同学起来发言,谈及和父亲以及其他家人之间的点滴温馨的瞬间生活片段。
第三,举行一些品味较高的系列集体活动。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要在集体中锻炼健康人格。集体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群、自制、利他、合作助人、勇敢等健康人格。扭转自私、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要鼓励这些同学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树立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第四,开展心理辅导。班主任教师和心理学辅导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特别的关照和教育。对他们来说,在学校出现的问题,还只是一些带有个人偏见的认知偏差,只要及时的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和教育,相信他们会不断地进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作者简介:邓梅1974.11,山西安泽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
安泽县第一中学 山西 临汾 0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