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蓦然停住了脚步。
暖阳,灰瓦,浅黄的墙,一栋两层的楼房出现在我眼前,但吸引我目光的并不是这具有傣家特色的房子,而是那几个坐在房前认真看书的小孩!微风轻拂,阳光如同一支画笔,在凤凰树浓密的绿荫上画下星星点点。那些星星点点是跳跃的精灵吧!它们跳到孩子们的头发上,女孩儿便成了童话故事里戴着美丽发饰的小公主;它们跳到孩子们的脸上,便与他们眼中专注的光融为一体;还有一些更调皮的,一下跃上了孩子们捧着的书本,原本想嬉闹一番,但不知怎的,似乎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一页又一页,与孩子们一起,共同领略书中的美好去了。
阳光,微风,童年,书本……如此,真好!
抬头,版纳的天空竟是如此之蓝!远远地,飘来了葫芦丝的曲调,此情此景,似乎许多年前曾出现过?是了,沉浸在记忆的文字里,我也曾与这里有过多次邂逅。
我是土生土长的湘妹子,最开始知道“西双版纳”这个地名时,我9岁。那时的自己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里会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一张薄薄的报纸,微微起皱泛黄,第一版报头的位置上“今日女报”几个红色的大字异常醒目。这是我记忆中看过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我最早接触的刊物。那时村里的人,基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小孩子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平日根本没有其他读物。邻居伯伯家有4个比我大很多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然后为家里订了一份报纸。他们不回家时,报纸没人看,就被我那不识字的伯母用来晒东西、包东西。伯母是个良善之人,我去她家玩,看到了一份份乱放的报纸,便央求着拿回家看,她很爽快地应允了。我就是在《今日女报》上看到了“西双版纳”这几个字,确切地说是《美麗的西双版纳》这首歌的歌词。报纸里介绍了这首歌的出处——《孽债》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还附有几集剧情简介。年幼的我把这些当成故事,看得津津有味。当时还边看剧情简介边找答案解答心中疑惑:西双版纳这么美丽,那整首歌词为何会显得如此伤感呢?一期看完,我马上心心念念地想着下一期。从那时起,我最喜欢做的事便是竖起耳朵,听邮差叔叔自行车的铃声由远及近,经过我家,停在隔壁,然后听他用浑厚的嗓音喊道:“刘叔,你家的报纸!”铃声刚一远去,我就会从家里蹦出来,蹿到隔壁嚷道:“伯母,今天报纸又来了,先借给我看呗!”伯母则笑骂道:“你属狗鼻子的?报纸一到你就闻来了!呃,在老地方呢,你自己拿呗!”这样,《今日女报》便成了我的“童话故事书”。童年的我并不清楚哪些报刊书籍适合自己读,只要是有可读可看的东西,就觉得特别满足。后来,《美丽的西双版纳》这首歌传遍了全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也成为迄今我唯一一首能准确唱出来的老歌。连同那略带伤感的旋律和歌词一起封存在记忆酒窖里的,还有那份童年读报时的欢欣雀跃。
时间是最好的魔术师,它在星辰运转间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奇迹,在四季轮回里诠释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我身上从未变过,想来就是那份对阅读的热爱了吧!
二十一岁,大学图书馆,扎着马尾的女孩,穿梭在一排排图书架前,手指轻轻划过那一册册排列整齐的图书,黑框眼镜后面透出强烈的欣喜与渴求——这里图书浩瀚如斯,纵使醉于书海又何妨?感叹之余,心中的空缺瞬间被眼前的书香填补。当手指触到一本深绿色的书时,我的眼神凝住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多么令人向往的名字!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内容简介中一个熟悉已久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眼前——西双版纳!这种如故友重逢般的喜悦让我霎时化作跃入海中的涸泽之鱼,“咕噜咕噜”地汲取着文字的甘甜。遨游在书海里,我自由畅快极了!在作者张曼菱的笔下,西双版纳的美丽面纱再次被揭开:婀娜摇曳的凤尾竹、优美动听的葫芦丝、热情朴实的傣家阿爸、憨厚沉默的傣家阿哥……
青春飞扬的岁月里,马尾代替了羊角辫,汽车的鸣笛替代了自行车的铃声,书本里那不经意间的再次遇见,谁能说不是缘分使然呢?
多年后的我,成了西双版纳一所中学的老师。当我站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时,心中不得不感慨这奇妙的缘分。因为之前读过跟西双版纳相关的作品,与其有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当空间的距离不再是问题,初到此地的我便很快地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对熟悉西双版纳“过去”的我而言,如今西双版纳的发展也着实令人惊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双版纳搭乘着时代的快车,以更加多姿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版纳人也以一种更加积极昂扬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人们在享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水平的提升。现今的西双版纳,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通过阅读活动,助力“教育扶贫,扶智扶志”。村寨里设有“文化阅读活动室”,孩子们阅读书籍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阅读,他们既能够传承本土文化,又可以汲取更多知识养分,去开阔眼界,与世界接轨——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福利!他们有幸生在这样的时代!
……
葫芦丝依旧响着。哦,我听清了,吹的正是《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孩子们看书许是有点累了吧,他们抬起头,其中一个刚好与我的视线撞到了一起。他腼腆地笑了笑,我也笑了。在他们身后,“村文化阅读活动室”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看着这些认真看书的孩子,我胸怀激荡,不禁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责任编辑 邱 艳◇
暖阳,灰瓦,浅黄的墙,一栋两层的楼房出现在我眼前,但吸引我目光的并不是这具有傣家特色的房子,而是那几个坐在房前认真看书的小孩!微风轻拂,阳光如同一支画笔,在凤凰树浓密的绿荫上画下星星点点。那些星星点点是跳跃的精灵吧!它们跳到孩子们的头发上,女孩儿便成了童话故事里戴着美丽发饰的小公主;它们跳到孩子们的脸上,便与他们眼中专注的光融为一体;还有一些更调皮的,一下跃上了孩子们捧着的书本,原本想嬉闹一番,但不知怎的,似乎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一页又一页,与孩子们一起,共同领略书中的美好去了。
阳光,微风,童年,书本……如此,真好!
抬头,版纳的天空竟是如此之蓝!远远地,飘来了葫芦丝的曲调,此情此景,似乎许多年前曾出现过?是了,沉浸在记忆的文字里,我也曾与这里有过多次邂逅。
我是土生土长的湘妹子,最开始知道“西双版纳”这个地名时,我9岁。那时的自己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里会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一张薄薄的报纸,微微起皱泛黄,第一版报头的位置上“今日女报”几个红色的大字异常醒目。这是我记忆中看过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我最早接触的刊物。那时村里的人,基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小孩子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平日根本没有其他读物。邻居伯伯家有4个比我大很多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然后为家里订了一份报纸。他们不回家时,报纸没人看,就被我那不识字的伯母用来晒东西、包东西。伯母是个良善之人,我去她家玩,看到了一份份乱放的报纸,便央求着拿回家看,她很爽快地应允了。我就是在《今日女报》上看到了“西双版纳”这几个字,确切地说是《美麗的西双版纳》这首歌的歌词。报纸里介绍了这首歌的出处——《孽债》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还附有几集剧情简介。年幼的我把这些当成故事,看得津津有味。当时还边看剧情简介边找答案解答心中疑惑:西双版纳这么美丽,那整首歌词为何会显得如此伤感呢?一期看完,我马上心心念念地想着下一期。从那时起,我最喜欢做的事便是竖起耳朵,听邮差叔叔自行车的铃声由远及近,经过我家,停在隔壁,然后听他用浑厚的嗓音喊道:“刘叔,你家的报纸!”铃声刚一远去,我就会从家里蹦出来,蹿到隔壁嚷道:“伯母,今天报纸又来了,先借给我看呗!”伯母则笑骂道:“你属狗鼻子的?报纸一到你就闻来了!呃,在老地方呢,你自己拿呗!”这样,《今日女报》便成了我的“童话故事书”。童年的我并不清楚哪些报刊书籍适合自己读,只要是有可读可看的东西,就觉得特别满足。后来,《美丽的西双版纳》这首歌传遍了全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也成为迄今我唯一一首能准确唱出来的老歌。连同那略带伤感的旋律和歌词一起封存在记忆酒窖里的,还有那份童年读报时的欢欣雀跃。
时间是最好的魔术师,它在星辰运转间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奇迹,在四季轮回里诠释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我身上从未变过,想来就是那份对阅读的热爱了吧!
二十一岁,大学图书馆,扎着马尾的女孩,穿梭在一排排图书架前,手指轻轻划过那一册册排列整齐的图书,黑框眼镜后面透出强烈的欣喜与渴求——这里图书浩瀚如斯,纵使醉于书海又何妨?感叹之余,心中的空缺瞬间被眼前的书香填补。当手指触到一本深绿色的书时,我的眼神凝住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多么令人向往的名字!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内容简介中一个熟悉已久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眼前——西双版纳!这种如故友重逢般的喜悦让我霎时化作跃入海中的涸泽之鱼,“咕噜咕噜”地汲取着文字的甘甜。遨游在书海里,我自由畅快极了!在作者张曼菱的笔下,西双版纳的美丽面纱再次被揭开:婀娜摇曳的凤尾竹、优美动听的葫芦丝、热情朴实的傣家阿爸、憨厚沉默的傣家阿哥……
青春飞扬的岁月里,马尾代替了羊角辫,汽车的鸣笛替代了自行车的铃声,书本里那不经意间的再次遇见,谁能说不是缘分使然呢?
多年后的我,成了西双版纳一所中学的老师。当我站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时,心中不得不感慨这奇妙的缘分。因为之前读过跟西双版纳相关的作品,与其有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当空间的距离不再是问题,初到此地的我便很快地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对熟悉西双版纳“过去”的我而言,如今西双版纳的发展也着实令人惊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双版纳搭乘着时代的快车,以更加多姿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版纳人也以一种更加积极昂扬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人们在享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水平的提升。现今的西双版纳,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通过阅读活动,助力“教育扶贫,扶智扶志”。村寨里设有“文化阅读活动室”,孩子们阅读书籍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阅读,他们既能够传承本土文化,又可以汲取更多知识养分,去开阔眼界,与世界接轨——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福利!他们有幸生在这样的时代!
……
葫芦丝依旧响着。哦,我听清了,吹的正是《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孩子们看书许是有点累了吧,他们抬起头,其中一个刚好与我的视线撞到了一起。他腼腆地笑了笑,我也笑了。在他们身后,“村文化阅读活动室”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看着这些认真看书的孩子,我胸怀激荡,不禁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责任编辑 邱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