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513485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蓦然停住了脚步。
  暖阳,灰瓦,浅黄的墙,一栋两层的楼房出现在我眼前,但吸引我目光的并不是这具有傣家特色的房子,而是那几个坐在房前认真看书的小孩!微风轻拂,阳光如同一支画笔,在凤凰树浓密的绿荫上画下星星点点。那些星星点点是跳跃的精灵吧!它们跳到孩子们的头发上,女孩儿便成了童话故事里戴着美丽发饰的小公主;它们跳到孩子们的脸上,便与他们眼中专注的光融为一体;还有一些更调皮的,一下跃上了孩子们捧着的书本,原本想嬉闹一番,但不知怎的,似乎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一页又一页,与孩子们一起,共同领略书中的美好去了。
  阳光,微风,童年,书本……如此,真好!
  抬头,版纳的天空竟是如此之蓝!远远地,飘来了葫芦丝的曲调,此情此景,似乎许多年前曾出现过?是了,沉浸在记忆的文字里,我也曾与这里有过多次邂逅。
  我是土生土长的湘妹子,最开始知道“西双版纳”这个地名时,我9岁。那时的自己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里会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一张薄薄的报纸,微微起皱泛黄,第一版报头的位置上“今日女报”几个红色的大字异常醒目。这是我记忆中看过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我最早接触的刊物。那时村里的人,基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小孩子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平日根本没有其他读物。邻居伯伯家有4个比我大很多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然后为家里订了一份报纸。他们不回家时,报纸没人看,就被我那不识字的伯母用来晒东西、包东西。伯母是个良善之人,我去她家玩,看到了一份份乱放的报纸,便央求着拿回家看,她很爽快地应允了。我就是在《今日女报》上看到了“西双版纳”这几个字,确切地说是《美麗的西双版纳》这首歌的歌词。报纸里介绍了这首歌的出处——《孽债》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还附有几集剧情简介。年幼的我把这些当成故事,看得津津有味。当时还边看剧情简介边找答案解答心中疑惑:西双版纳这么美丽,那整首歌词为何会显得如此伤感呢?一期看完,我马上心心念念地想着下一期。从那时起,我最喜欢做的事便是竖起耳朵,听邮差叔叔自行车的铃声由远及近,经过我家,停在隔壁,然后听他用浑厚的嗓音喊道:“刘叔,你家的报纸!”铃声刚一远去,我就会从家里蹦出来,蹿到隔壁嚷道:“伯母,今天报纸又来了,先借给我看呗!”伯母则笑骂道:“你属狗鼻子的?报纸一到你就闻来了!呃,在老地方呢,你自己拿呗!”这样,《今日女报》便成了我的“童话故事书”。童年的我并不清楚哪些报刊书籍适合自己读,只要是有可读可看的东西,就觉得特别满足。后来,《美丽的西双版纳》这首歌传遍了全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也成为迄今我唯一一首能准确唱出来的老歌。连同那略带伤感的旋律和歌词一起封存在记忆酒窖里的,还有那份童年读报时的欢欣雀跃。
  时间是最好的魔术师,它在星辰运转间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奇迹,在四季轮回里诠释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我身上从未变过,想来就是那份对阅读的热爱了吧!
  二十一岁,大学图书馆,扎着马尾的女孩,穿梭在一排排图书架前,手指轻轻划过那一册册排列整齐的图书,黑框眼镜后面透出强烈的欣喜与渴求——这里图书浩瀚如斯,纵使醉于书海又何妨?感叹之余,心中的空缺瞬间被眼前的书香填补。当手指触到一本深绿色的书时,我的眼神凝住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多么令人向往的名字!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内容简介中一个熟悉已久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眼前——西双版纳!这种如故友重逢般的喜悦让我霎时化作跃入海中的涸泽之鱼,“咕噜咕噜”地汲取着文字的甘甜。遨游在书海里,我自由畅快极了!在作者张曼菱的笔下,西双版纳的美丽面纱再次被揭开:婀娜摇曳的凤尾竹、优美动听的葫芦丝、热情朴实的傣家阿爸、憨厚沉默的傣家阿哥……
  青春飞扬的岁月里,马尾代替了羊角辫,汽车的鸣笛替代了自行车的铃声,书本里那不经意间的再次遇见,谁能说不是缘分使然呢?
  多年后的我,成了西双版纳一所中学的老师。当我站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时,心中不得不感慨这奇妙的缘分。因为之前读过跟西双版纳相关的作品,与其有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当空间的距离不再是问题,初到此地的我便很快地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对熟悉西双版纳“过去”的我而言,如今西双版纳的发展也着实令人惊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双版纳搭乘着时代的快车,以更加多姿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版纳人也以一种更加积极昂扬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人们在享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水平的提升。现今的西双版纳,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通过阅读活动,助力“教育扶贫,扶智扶志”。村寨里设有“文化阅读活动室”,孩子们阅读书籍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阅读,他们既能够传承本土文化,又可以汲取更多知识养分,去开阔眼界,与世界接轨——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福利!他们有幸生在这样的时代!
  ……
  葫芦丝依旧响着。哦,我听清了,吹的正是《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孩子们看书许是有点累了吧,他们抬起头,其中一个刚好与我的视线撞到了一起。他腼腆地笑了笑,我也笑了。在他们身后,“村文化阅读活动室”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看着这些认真看书的孩子,我胸怀激荡,不禁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责任编辑 邱 艳◇
其他文献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在购物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
期刊
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  设计理念:《向往奥运》本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肖复兴通过描述自己采访巴塞罗那奥运会和奥运明星时的强烈感受,抒发了对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篇文章语言流畅,情真意切,耐人寻味,是一篇进行朗读训练、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期刊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余文森在《教育时报》2006年第9、13期发表文章指出,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以看成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以看成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以看成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学指的是促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It′s colourful/pretty/expensive.”  2.能够在情境中正确使用“Can I help you?”“How much is this dress/…?”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主要语言项目是掌握句型:Can I help you?How much is this dress
期刊
“我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一至四年级“语文园地”中一种训练形式(五、六年级为“交流平台”),人教版教科书编者对这一栏目做了创造性的安排。第一学段的内容由识字,初步了解字、词结构为主,第二学段转向以发现词、句、段、篇等语言规律为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想,我们只有认真解读编写意图,才能用“我的发现”这一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教材“我的发现
期刊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重要渠道、环节和手段。反思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反思。    一、要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  教学反思可以直接来自于实际的课堂观察或课堂经历,也可以是通过录像、录音等手段所保存下来的教学记录,或以文字形式记录。    二、要选好反思的“切入点”  教学活动具有时间性和整体性。时间性是指教学活动是在一定
期刊
2020年9月,云南省高一历史使用了新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新教材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来铺展历史脉络,教材内容高度简洁凝练,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点密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新教材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教学内容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较多,而叙述过于简洁浓缩,这需要老师补充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增加,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难度加大
期刊
聚光灯下,乐声悠扬,一群可爱的小精灵们踮着足尖翩翩起舞。近期,来自云南砚山的芭蕾女孩们,火遍了央视、芒果TV等知名媒体的文娱频道。虽然,她们的舞姿还显稚嫩,面对主持人的采访,却一改乡村孩子的羞涩腼腆,“感觉就像仙女一样”,“将来想当芭蕾舞演员”,眼神中透出满满自信和对多彩未来的憧憬。  记得多年前,但凡问及乡村孩子读书求学的梦想,答案几乎不假思索,十有八九不是当“老师”,就是当“医生”,且不分年龄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一线教师,探究如何让学生在高考语文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一直都是自己努力的一个方面,曾见证过学生“长篇大论”而获低分甚至零分的情况,也曾为学生能找准关键词,答案中因呈现关键词而获高分甚至满分的情况而喜悦。为此,笔者以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甲卷的第6题、第9题为例探讨关键词在语文主观题答案中的重要性。  一、试题解读  第6题: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
期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因为一句诗而喜欢上夜晚宁静的芬芳。在诗人们的笔下,桂花香处皆明月。初秋季节,桂花的清淡和校园的书香相得益彰,滿园香气送来朗朗书声。“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我爱桂花,但绝对不是我们校园里的那棵“妖树”。我实在无法割舍哪怕一点点的爱给它,因为它一直在挑战我的审美情趣和鉴美水平。  它的丑打破了校园的和谐与对称。校园里的其他树木都被设计师们整齐排队,只有这棵“妖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