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让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对数学认知结构重构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认识而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数学知识结构。教材上的数学知识结构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但是。要把教材上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还需要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建构主义人之一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是:“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名言道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其原理面对逻辑严密的数学学习尤为重要。对于抽象性、概括性不强的“低级学习”者,教师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提供实验、操作、体验及勾起生活经验回忆等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建立起认知的固着点。实验证明学生的认知固着点稳定、清晰,就容易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学习效果好。反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难于接受。在师生帮助下好不容易建起新的认知,伹原有认知的固着点不清晰,新知识就遗忘得快。创设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动机,另一方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找到建立认知结构的“固着点”,起到欲设铺垫作用。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然后提问:谁能把手中的两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进行再次剪拼。教师继之又用电脑图像进行演示,让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在动手、动眼中观察到图形的变化,新的*知识连接到了旧知“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固着点。
二、暴露认知建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它是怎样转化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认识的一种主动、积极建构教程。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中,必须着重抓准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便架起认知桥梁;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以加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采用各种途径,让学生充分展现建构过程,以了解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做到主动地学会数学。如教师在讲梯形的认识后。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梯形的定义”。随即请几位记得最快的学生回答自己是怎么记的。甲生说:“我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比较一下就记住的。”乙生说:“我头脑里想像一个梯子的样子就记住了。”丙生说:“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记的。”三人记忆速度都很快,但认知策略可不同,甲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强,乙生形象思维较强,丙生思维则较死板。由此可见,建构是每个学生自己的建构,由于知识背景,学习方法和思维特点的不同,每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分析的?”“你怎么会想出这种解法的?”不断地促进每个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和交流各自的建构过程,重视对认知过程的认知。这便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善,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数学现象
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储存的方式。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即说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带有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色彩。学生学自己的数学,是学生针对外部数学信息的刺激,以自己重新建构数学现象表征的过程。我女儿读四年级,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内容,她没能领悟老师上课时的讲解,回家又气又恼地摔数学课本,还诅咒数学老师。我从她的数学习题中,举一道题边演算边讲解,想不到她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我诧异地问:“我的讲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她说:“你说的第一次除得商后,尾巴的数一个一个掉下来继续除就对了,而我们老师说搬下来就行。”原来,她脑中“掉下来”是符合她的思维结构,而“搬下”后一位数就格格不入她的思维了。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同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奥苏佰尔所说: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不同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着点,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方式、方法、习惯自然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入学自己的数学,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例如:一年级新生测试9 2=,发现一部分学生直接写得数,是因为他们的逻辑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强;另一部分学生要借助小棒来摆,具体做法是:先摆9,再添上2,重新从!数到11;还有几个学生从9开始往上数两个,得11;另外还有用“凑十法”:“9要从2中取出1凑成10,2就剩1,得10加1,是11”;甚至有学生要具体地认为9个苹果,又多2个苹果,才能从画苹果的个数中点出11来。显然,学生只有用自己掌握的算理来理解数学。才符合他各自的思维,才能重建出新的知识结构。
总之,让学生学自己的数学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内蕴着主体的价值追求。
一、创设情境,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建构主义人之一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是:“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名言道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其原理面对逻辑严密的数学学习尤为重要。对于抽象性、概括性不强的“低级学习”者,教师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提供实验、操作、体验及勾起生活经验回忆等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建立起认知的固着点。实验证明学生的认知固着点稳定、清晰,就容易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学习效果好。反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难于接受。在师生帮助下好不容易建起新的认知,伹原有认知的固着点不清晰,新知识就遗忘得快。创设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动机,另一方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找到建立认知结构的“固着点”,起到欲设铺垫作用。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然后提问:谁能把手中的两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进行再次剪拼。教师继之又用电脑图像进行演示,让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在动手、动眼中观察到图形的变化,新的*知识连接到了旧知“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固着点。
二、暴露认知建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它是怎样转化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认识的一种主动、积极建构教程。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中,必须着重抓准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便架起认知桥梁;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以加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采用各种途径,让学生充分展现建构过程,以了解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做到主动地学会数学。如教师在讲梯形的认识后。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梯形的定义”。随即请几位记得最快的学生回答自己是怎么记的。甲生说:“我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比较一下就记住的。”乙生说:“我头脑里想像一个梯子的样子就记住了。”丙生说:“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记的。”三人记忆速度都很快,但认知策略可不同,甲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强,乙生形象思维较强,丙生思维则较死板。由此可见,建构是每个学生自己的建构,由于知识背景,学习方法和思维特点的不同,每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分析的?”“你怎么会想出这种解法的?”不断地促进每个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和交流各自的建构过程,重视对认知过程的认知。这便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善,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数学现象
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储存的方式。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即说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带有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色彩。学生学自己的数学,是学生针对外部数学信息的刺激,以自己重新建构数学现象表征的过程。我女儿读四年级,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内容,她没能领悟老师上课时的讲解,回家又气又恼地摔数学课本,还诅咒数学老师。我从她的数学习题中,举一道题边演算边讲解,想不到她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我诧异地问:“我的讲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她说:“你说的第一次除得商后,尾巴的数一个一个掉下来继续除就对了,而我们老师说搬下来就行。”原来,她脑中“掉下来”是符合她的思维结构,而“搬下”后一位数就格格不入她的思维了。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同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奥苏佰尔所说: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不同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着点,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方式、方法、习惯自然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入学自己的数学,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例如:一年级新生测试9 2=,发现一部分学生直接写得数,是因为他们的逻辑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强;另一部分学生要借助小棒来摆,具体做法是:先摆9,再添上2,重新从!数到11;还有几个学生从9开始往上数两个,得11;另外还有用“凑十法”:“9要从2中取出1凑成10,2就剩1,得10加1,是11”;甚至有学生要具体地认为9个苹果,又多2个苹果,才能从画苹果的个数中点出11来。显然,学生只有用自己掌握的算理来理解数学。才符合他各自的思维,才能重建出新的知识结构。
总之,让学生学自己的数学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内蕴着主体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