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有篇帖子在网上挺火,是一位网友的吐槽《我今天去了省艺术馆》。这位网友进入湖北省艺术馆参观《再水墨》展之后,表示自己对展品看不懂。结果,帖子一出,众人纷纷附和,演变成了一场对当代艺术的集体吐槽。大家议论道:究竟是我土鳖,还是你神曲?
说这是毕加索的情人,我们就懂了
2012年,毕加索作品来华办大展时,几乎大部分观众都有“看不懂”的反映,只有站在毕加索早期写实作品前,观众才找回了些许自信。他的那些立体派、几何形作品,除了教科书上“教训”过的概念,观众再也说不出、看不出更多的东西。但是,如果画旁站着的志愿者能适时出现,说说这画的是毕加索的第几任情人之类的香艳背景,观众马上会频频点头,表示看懂了。出了展厅,人们还可以回家向别人继续卖弄那些买来的毕加索衍生品。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蓬皮杜超现实主义作品展,站在杜尚那件著名的瓶架子的橱窗前,我也只好无语,如果没有作品说明,不那么郑重其事地摆在橱窗里,随便搁在走廊的地上,估计没人会朝它看一眼。哦不,还是有人会喜欢的——有人会偷偷捡去卖废品。
专家说,超现实主义就是梦境,但是大镜框里填塞得满满的、犹如垃圾堆里刨出来的女式胸衣,面对这样的作品,除了无语,也真的就只能说一句“神曲”了。
参观当代展等于参观垃圾回收利用展
2007年的上海当代艺术展上,艺术家顾德新弄了几大车苹果,铺满在广场上,上百平方米,旁边有个压路机蹲着。太阳那么毒辣地烤着,两三天后;苹果就顶不住了。那些参观者都不忍心看下去,询问旁边保安说:“能不能拿一个吃吃?”回答是一个类似“你不懂行”的白眼。那些苹果,在展览结束前,被压路机无情地碾压而过成了苹果泥,作品就算完成了。想起这件作品,我至今仍会有一点点生理上的不舒服,而艺术家要表达什么意思,似乎已经被淹没在生理感受之下了。
这还算好的。一般参观当代艺术展,基本上就等于参观“废物垃圾回收再利用展”。在当代艺术展,你能看到几乎所有的垃圾。看完展览,基本上,你都能发出感叹:原来,家里的垃圾还能变成艺术品?!
还有一次上海当代艺术展上,走过某个角落,一位老外站在那里打电话,我居然会下意识地凑近了看看墙上有没有作品说明。还有好几次艺博会上,发现画廊把抽象画挂反了,基本上也没人知道。有一次,我有幸欣赏看到一幅“马吃草”的画,完全空白的画面,居然还有不少人在画前若有所思。隔了两年又在当代艺术展上看到类似的空白画面,刚要义愤填膺地说“无耻”,却发现画面有点不一样,走进一看,果然,画框是艺术家在画布上画出来的,远看就像是一个画框装了一幅空白的画面。艺术家聪明是聪明,让你刚到嘴边的脏话活生生地咽了回去。
在曾梵志的乱草上添几笔也看不出来
这次被热转的帖子里所重点吐槽的,是一件名为《收藏洗晒》的作品。观者看到艺术馆从二楼到四楼,琳琅满目地搭杆子晒着数百件日常衣服,一时间,恍如行走在陋巷里。问保安,答曰,这是行为艺术。其实保安虽然往往是当代艺术作品在现场的第一解说人,但他们的答案通常不准确,这件《收藏洗晒》明显更接近装置艺术。
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天王”之一方力钧的两幅作品也被吐槽,最主要的问题出在两幅画的构思、构图基本一致,只是一幅比另一幅上面多了两片云彩。
四大天王的画,90年代之前都还挺好的,资本介入后,他们便沦为了创作机器:画了200多张全家福的张晓刚,傻笑了30年的岳敏君面部早就抽筋了,方力钧的光头后脑勺让人老想用手敲几下“毛栗子”,王广义的波普画永远是一个味道——像是工厂里宣传组的干事画的。
新天王们也是如此。刘炜的糊涂乱抹让全世界抓狂,只有画家一个人涂得高兴,不把别人当人,还能坐享天王地位,这世道是怎么啦?观众都有自虐倾向?曾梵志的面具作品前,似乎永远站立着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自己不成功,都不好意思上前去看,他的作品真能让吊丝现形?不过,曾梵志的乱笔枝条作品却十分有气魄,你随便拿东西上去再划几下,保证看不出来。丁乙的作品基本上就是打马赛克,应该调到电视台工作的。周春芽太湖石的时候还挺好的,到了绿狗,就有点恶搞了,也许是艺术家发现了绿狗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醒目,有话题性,画起来速度快,等等。
还有些学术地位很高的艺术家,作品也往往容易被吐槽——不过再怎么吐槽,也不影响他的学术地位,毕竟学术价值不是由无知大众评定的。有人看到尚扬作品地位那么高很不理解,那么淡了吧唧的画面,不知道他究竟在画什么,居然大受追捧?,苏笑柏的大漆画也是,一个油漆工人都能看得很好的活儿,凭什么卖那么贵?
乾隆皇帝是个恶俗的破坏分子
别以为只有当代艺术才能被吐槽,当代艺术是功利,是为了讨好买单者,是跟着所谓潮流集体闯红灯,是发现了此地“人傻钱多速来”,但,古代和近现代艺术品就没有可吐槽的地方吗?不见得。
比如乾隆皇帝就是个恶俗的破坏分子。就因为是皇帝,有特权,把天下好东西都搜罗到皇宫里,自个儿关了门没事偷着乐不算,还喜欢在艺术品上面题诗,中学生水平的书法,还好意思往历代名作上题,也实在是自我膨胀到了极点,有的手卷,居然沿着人家的山头起伏,连题了十首诗,真是吃得蛮空的。那几个宋代汝窑,你喜欢就喜欢了,居然还在上面装模作样地刻诗,搞得人家宋代的质朴美被破坏了个干净。此种行为,与在长城墙砖上刻写“到此一游”没有本质的区别。
还有那些所谓的明清官窑,本来就是一部利用封建皇权压迫劳动人民的血泪史,还兼带着用大一统的艺术语言压制民间艺术的罪恶。那些所谓精美的画面,只知道歌功颂德,毫无创意突破,更无创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这样的作品,古代时被封为最高级艺术品也就算了,几百年后还在散发着腐朽的味道,并被奉为神明,就有点以为所有的收藏家都是睁眼瞎了。
历代山水名作为何都猜不出作者?
当代水墨艺术家何曦,最新画了《标本》系列,把一大批历代的名家山水名作,取一个局部,统统浸入装满福尔马林的玻璃瓶中,表达着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吐槽态度。笔者在观看之余,发出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何那些古代山水标本,你从局部上都看不出是谁的作品?再推远一些,我发现,类似的图式几乎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标准样式,盖掉名字,你基本上猜不出作者的名字,如此名家,“名”在哪里?进而,我们对美术史都有了吐槽的欲望。
吐槽者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随便挖苦别人两句多少心里会有点爽。之所以我认为对艺术进行吐槽是件重要的事,是因为,艺术的话语权早已被把持,反而是吐槽者无知者无畏的姿态,能让大众从遮天蔽日的乌云堆里,看到一丝光线,这道光线,因为稀罕,所以刺眼,而且珍贵。
说这是毕加索的情人,我们就懂了
2012年,毕加索作品来华办大展时,几乎大部分观众都有“看不懂”的反映,只有站在毕加索早期写实作品前,观众才找回了些许自信。他的那些立体派、几何形作品,除了教科书上“教训”过的概念,观众再也说不出、看不出更多的东西。但是,如果画旁站着的志愿者能适时出现,说说这画的是毕加索的第几任情人之类的香艳背景,观众马上会频频点头,表示看懂了。出了展厅,人们还可以回家向别人继续卖弄那些买来的毕加索衍生品。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蓬皮杜超现实主义作品展,站在杜尚那件著名的瓶架子的橱窗前,我也只好无语,如果没有作品说明,不那么郑重其事地摆在橱窗里,随便搁在走廊的地上,估计没人会朝它看一眼。哦不,还是有人会喜欢的——有人会偷偷捡去卖废品。
专家说,超现实主义就是梦境,但是大镜框里填塞得满满的、犹如垃圾堆里刨出来的女式胸衣,面对这样的作品,除了无语,也真的就只能说一句“神曲”了。
参观当代展等于参观垃圾回收利用展
2007年的上海当代艺术展上,艺术家顾德新弄了几大车苹果,铺满在广场上,上百平方米,旁边有个压路机蹲着。太阳那么毒辣地烤着,两三天后;苹果就顶不住了。那些参观者都不忍心看下去,询问旁边保安说:“能不能拿一个吃吃?”回答是一个类似“你不懂行”的白眼。那些苹果,在展览结束前,被压路机无情地碾压而过成了苹果泥,作品就算完成了。想起这件作品,我至今仍会有一点点生理上的不舒服,而艺术家要表达什么意思,似乎已经被淹没在生理感受之下了。
这还算好的。一般参观当代艺术展,基本上就等于参观“废物垃圾回收再利用展”。在当代艺术展,你能看到几乎所有的垃圾。看完展览,基本上,你都能发出感叹:原来,家里的垃圾还能变成艺术品?!
还有一次上海当代艺术展上,走过某个角落,一位老外站在那里打电话,我居然会下意识地凑近了看看墙上有没有作品说明。还有好几次艺博会上,发现画廊把抽象画挂反了,基本上也没人知道。有一次,我有幸欣赏看到一幅“马吃草”的画,完全空白的画面,居然还有不少人在画前若有所思。隔了两年又在当代艺术展上看到类似的空白画面,刚要义愤填膺地说“无耻”,却发现画面有点不一样,走进一看,果然,画框是艺术家在画布上画出来的,远看就像是一个画框装了一幅空白的画面。艺术家聪明是聪明,让你刚到嘴边的脏话活生生地咽了回去。
在曾梵志的乱草上添几笔也看不出来
这次被热转的帖子里所重点吐槽的,是一件名为《收藏洗晒》的作品。观者看到艺术馆从二楼到四楼,琳琅满目地搭杆子晒着数百件日常衣服,一时间,恍如行走在陋巷里。问保安,答曰,这是行为艺术。其实保安虽然往往是当代艺术作品在现场的第一解说人,但他们的答案通常不准确,这件《收藏洗晒》明显更接近装置艺术。
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天王”之一方力钧的两幅作品也被吐槽,最主要的问题出在两幅画的构思、构图基本一致,只是一幅比另一幅上面多了两片云彩。
四大天王的画,90年代之前都还挺好的,资本介入后,他们便沦为了创作机器:画了200多张全家福的张晓刚,傻笑了30年的岳敏君面部早就抽筋了,方力钧的光头后脑勺让人老想用手敲几下“毛栗子”,王广义的波普画永远是一个味道——像是工厂里宣传组的干事画的。
新天王们也是如此。刘炜的糊涂乱抹让全世界抓狂,只有画家一个人涂得高兴,不把别人当人,还能坐享天王地位,这世道是怎么啦?观众都有自虐倾向?曾梵志的面具作品前,似乎永远站立着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自己不成功,都不好意思上前去看,他的作品真能让吊丝现形?不过,曾梵志的乱笔枝条作品却十分有气魄,你随便拿东西上去再划几下,保证看不出来。丁乙的作品基本上就是打马赛克,应该调到电视台工作的。周春芽太湖石的时候还挺好的,到了绿狗,就有点恶搞了,也许是艺术家发现了绿狗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醒目,有话题性,画起来速度快,等等。
还有些学术地位很高的艺术家,作品也往往容易被吐槽——不过再怎么吐槽,也不影响他的学术地位,毕竟学术价值不是由无知大众评定的。有人看到尚扬作品地位那么高很不理解,那么淡了吧唧的画面,不知道他究竟在画什么,居然大受追捧?,苏笑柏的大漆画也是,一个油漆工人都能看得很好的活儿,凭什么卖那么贵?
乾隆皇帝是个恶俗的破坏分子
别以为只有当代艺术才能被吐槽,当代艺术是功利,是为了讨好买单者,是跟着所谓潮流集体闯红灯,是发现了此地“人傻钱多速来”,但,古代和近现代艺术品就没有可吐槽的地方吗?不见得。
比如乾隆皇帝就是个恶俗的破坏分子。就因为是皇帝,有特权,把天下好东西都搜罗到皇宫里,自个儿关了门没事偷着乐不算,还喜欢在艺术品上面题诗,中学生水平的书法,还好意思往历代名作上题,也实在是自我膨胀到了极点,有的手卷,居然沿着人家的山头起伏,连题了十首诗,真是吃得蛮空的。那几个宋代汝窑,你喜欢就喜欢了,居然还在上面装模作样地刻诗,搞得人家宋代的质朴美被破坏了个干净。此种行为,与在长城墙砖上刻写“到此一游”没有本质的区别。
还有那些所谓的明清官窑,本来就是一部利用封建皇权压迫劳动人民的血泪史,还兼带着用大一统的艺术语言压制民间艺术的罪恶。那些所谓精美的画面,只知道歌功颂德,毫无创意突破,更无创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这样的作品,古代时被封为最高级艺术品也就算了,几百年后还在散发着腐朽的味道,并被奉为神明,就有点以为所有的收藏家都是睁眼瞎了。
历代山水名作为何都猜不出作者?
当代水墨艺术家何曦,最新画了《标本》系列,把一大批历代的名家山水名作,取一个局部,统统浸入装满福尔马林的玻璃瓶中,表达着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吐槽态度。笔者在观看之余,发出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何那些古代山水标本,你从局部上都看不出是谁的作品?再推远一些,我发现,类似的图式几乎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标准样式,盖掉名字,你基本上猜不出作者的名字,如此名家,“名”在哪里?进而,我们对美术史都有了吐槽的欲望。
吐槽者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随便挖苦别人两句多少心里会有点爽。之所以我认为对艺术进行吐槽是件重要的事,是因为,艺术的话语权早已被把持,反而是吐槽者无知者无畏的姿态,能让大众从遮天蔽日的乌云堆里,看到一丝光线,这道光线,因为稀罕,所以刺眼,而且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