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深度课堂的概念
课堂,是学生梦开始的天堂,也是教师梦飞翔的地方。课堂,是展现学生精彩的舞台,也是展示教师才华的平台。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其提出了六大素养,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等。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已将高阶思维认知能力列为未来人才的必备技能。
看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认知能力的课堂,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学生深参与、深思维、深理解的深度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深度课堂的特点
1.深参与
深参与,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学生要全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而且积极投入。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深度课堂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是全部的,而不是某几个尖子生的特权。
2.深思维
深思维,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相对有深度的、开放性地问题,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3.深理解
如果说深思维指的是课堂学习过程的话,那么深理解指的就是学习的结果。通过老师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于知识地理解更加的深入、更加地丰富和全面,让学习结果更有意义。
三、深度课堂的路径
那如何实现深度课堂的教学呢?我觉得,可以通过深度设计,引领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实现深度课堂学习,最后达到深度语文的目的。
所谓深度设计,就是把教学重点“后移”,把教学的重点多放在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层面上。
以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三篇课文,三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寒号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有计划,有安排。《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三个故事虽然短小,但形象鲜明,情节有趣,它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在这一单元中,除了要认识35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会写24个字、27个词语之外,要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同时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中,将教学重点“后移”,就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上。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老师的引导,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比如“小鸟和青蛙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呢?”“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得到葫芦,最后为什么没有得到呢?”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最终学生明白看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有计划、有安排。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熟读课文,读好对话呀等等这些,更多的可能也是为了完成“明白道理”这个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为本身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思维方法”嘛,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评价问题的高阶思维。
所谓深度课堂,就是教师要改变提问方式,抛弃僵化的思维定势,多为学生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开放性地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生成真问题,真正地去探讨问题。
比如《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教学时,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接着,老师就可以进一步的提出更为开放的问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呢?”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可能就会想到,种一朵花,花朵开得好不好,跟我对他的照顾有很大的關系,浇水及时不及时啊,晒太阳晒得勤不勤呀。再进一步,学生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自己付出的努力之间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只有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才会取得好成绩。由此举一反三,学生就会明白,哦,原来,不只是叶子和果实之间有联系,很多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把握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把事情办好。当学生有了这样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和领会之后,最后在续编故事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把这种深度的理解应用到创编故事中,如果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可能就会把叶子呀、花朵呀都会照顾地很好,最后顺理成章地会得到又大又好的葫芦。通过这样的创编故事,学生的分析、评价、迁移、运用的高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训练,课堂教学就会达到深度学习的层面。
总之,想要实现深度课堂,课前就要进行深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深度学习,最后达到深度语文的目的。
课堂,是学生梦开始的天堂,也是教师梦飞翔的地方。课堂,是展现学生精彩的舞台,也是展示教师才华的平台。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其提出了六大素养,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等。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已将高阶思维认知能力列为未来人才的必备技能。
看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认知能力的课堂,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学生深参与、深思维、深理解的深度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深度课堂的特点
1.深参与
深参与,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学生要全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而且积极投入。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深度课堂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是全部的,而不是某几个尖子生的特权。
2.深思维
深思维,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相对有深度的、开放性地问题,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3.深理解
如果说深思维指的是课堂学习过程的话,那么深理解指的就是学习的结果。通过老师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于知识地理解更加的深入、更加地丰富和全面,让学习结果更有意义。
三、深度课堂的路径
那如何实现深度课堂的教学呢?我觉得,可以通过深度设计,引领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实现深度课堂学习,最后达到深度语文的目的。
所谓深度设计,就是把教学重点“后移”,把教学的重点多放在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层面上。
以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三篇课文,三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寒号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有计划,有安排。《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三个故事虽然短小,但形象鲜明,情节有趣,它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在这一单元中,除了要认识35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会写24个字、27个词语之外,要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同时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中,将教学重点“后移”,就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上。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老师的引导,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比如“小鸟和青蛙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呢?”“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得到葫芦,最后为什么没有得到呢?”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最终学生明白看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有计划、有安排。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熟读课文,读好对话呀等等这些,更多的可能也是为了完成“明白道理”这个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为本身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思维方法”嘛,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评价问题的高阶思维。
所谓深度课堂,就是教师要改变提问方式,抛弃僵化的思维定势,多为学生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开放性地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生成真问题,真正地去探讨问题。
比如《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教学时,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接着,老师就可以进一步的提出更为开放的问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呢?”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可能就会想到,种一朵花,花朵开得好不好,跟我对他的照顾有很大的關系,浇水及时不及时啊,晒太阳晒得勤不勤呀。再进一步,学生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自己付出的努力之间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只有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才会取得好成绩。由此举一反三,学生就会明白,哦,原来,不只是叶子和果实之间有联系,很多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把握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把事情办好。当学生有了这样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和领会之后,最后在续编故事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把这种深度的理解应用到创编故事中,如果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可能就会把叶子呀、花朵呀都会照顾地很好,最后顺理成章地会得到又大又好的葫芦。通过这样的创编故事,学生的分析、评价、迁移、运用的高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训练,课堂教学就会达到深度学习的层面。
总之,想要实现深度课堂,课前就要进行深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深度学习,最后达到深度语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