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幼儿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课程具有灵活性、丰富性特点,它与中小学相比,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如何以儿童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幼儿教育课程的自主权,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儿童,是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期《课程与教学》栏目特别甄选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文章,供大家借鉴。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已告别传统的、统一的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开始思考如何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浙江师范大学幼教集团彩虹城分园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摸索,尝试进行生成性主题课程研究,探索将新的教育观全面贯彻落实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
一、明确生成性主题活动内容选择的方向和依据
1.捕捉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兴趣走向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基础。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会关注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兴趣取向。因此,教师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点以及兴趣发展延伸的方向,遵循幼儿的兴趣走向选择主题的内容。
2.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关键经验
关键经验是具体的教育目标,对于课程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是幼儿发展必须获得的经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等,分析幼儿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内能够达到的水平,了解幼儿的关键经验,将关键经验作为观察、描述儿童行为的工具,更好地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想法、兴趣和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促进,有效提升幼儿的关键经验,使教育发挥巨大功效。
3.注重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情感体验
有效利用情感因素,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二、确定生成性主题活动的展开方式及涉及角度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园在生成性主题的展开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根据内容所涉及的不同角度来确定主题活动的展开方式和线索。
1.问题式展开——聚焦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关注的焦点
幼儿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使得每个幼儿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任何身边的新鲜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在主题活动中,探索的主题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急于知道或是解决的问题,这样才会调动幼儿全部注意力去探索、发现、尝试。所以,我们就把幼儿当前的需要与兴趣作为生成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
课例1:蚂蚁喜欢吃什么。吃过午饭,孩子们坐在走廊里晒太阳,有个细心的孩子发现台阶上有许多蚂蚁在搬地上的饼干屑。“快来看啊,这儿有许多小蚂蚁!”他兴奋地喊了起来。立刻围上来一群孩子,他们好奇地看着蚂蚁搬饼干,小声地议论着:“你看,蚂蚁爬到洞里去了。”“这是它的家,它把饼干搬回家。”“我有一次还看到蚂蚁在搬面包屑呢!”有一个小朋友说。于是,孩子们对蚂蚁的食物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和幼儿一起收集相关的资料;饲养并观察蚂蚁,深入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关心身边事、物,关心动物的情感。
教师面对幼儿众多的兴趣点时,可以根据某一兴趣点创设一定的环境或提供相应材料,静静地在一边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动作,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并记录下他们提出的各种有趣问题,让幼儿在与材料、环境、同伴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焦点。
2.研究式展开——探究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一些特殊现象
生活中自然规律、自然现象的变幻莫测、动植物的千姿百态,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孩子的眼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启发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的世界,抓住意外契机,生成有价值的、生动的主题活动。
课例2:万花筒的秘密。在一次玩具分享活动中,有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了万花筒。这些变化无穷、神秘莫测的万花筒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对万花筒充满兴趣,百看不厌。万花筒里面装着什么呢,为什么万花筒里的图案那么特别又富有变化?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渴望了解万花筒的秘密。于是,教师以孩子们看、玩、拆万花筒为线索,展开主题活动,引导孩子自主地去揭示万花筒这一神奇玩具的基本构造原理,继而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身边众多的科学现象,努力去发现、去实验。
3.体验式展开——围绕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
随着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孩子们产生了渴望参与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年龄小,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与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以及提供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能让幼儿真实地体验生活,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课例3:彩虹一条街。我园坐落在彩虹城小区里面,很多孩子都生活在彩虹城附近,彩虹城有一条比较有特色的步行街,是孩子们平日里玩耍的场所。孩子们对步行街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情感认可,“彩虹一条街”是社会生活现象的微缩与再现,是我们主题开展的有利资源,因此我们在幼儿园也创设了“彩虹一条街”。孩子们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讨论并分组创设游戏的环境,制定游戏规则,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真正体验到了作为活动主人的乐趣。
4.作品式展开——借助优秀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
优秀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丰富的主题资源。我们选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兴趣,具有拓展性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开展主题活动。由美术作品展开的主题有:“读画”“被忽略的白色”“红黄蓝”等;由文学作品生成的主题有:“家”“摇篮”“落叶”等;由音乐作品生成的主题有:“买菜”“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 课例4:读画。在幼儿园的走廊、墙上和楼梯口挂着许多大幅美术作品(简称大画),这一幅幅或充满童趣或具有艺术气息的画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每次经过走廊的时候,孩子们总会对这些美术作品“评头论足”一番。于是,我们通过对一幅幅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解读,生成了“读画”这个主题活动。首先由大画统计,引发幼儿读画的需求,分析和了解幼儿的读画水平;通过典型案例欣赏,帮助幼儿学习读画的策略,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自由读画,引导幼儿在理解、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上能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5.身边事件式展开——取材幼儿身边发生的突发事件
在幼儿与周围的人、事、物互动的过程中,还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产生,教师应及时判断其教育价值,抓住教育契机,生成具有特殊意义的课程,如:主题“我的印度朋友”“叶老师的来信”等。
课例5:我的印度朋友。这学期开学,大一班来了一位来自印度的新小朋友——宝杰。孩子们对宝杰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肤色、生活习惯、语言的不同,孩子们与宝杰的交流显得有些被动,觉得“他长得太黑了”“他都听不懂我们的话”“他是印度人,不是中国人”……通过“我的印度朋友”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在与来自异国的宝杰以及宝杰妈妈的互动交流中,与远在印度的小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了解了印度的风土人情;感受了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以一种“悦纳”的态度来看待不同国度的人群,拥有一颗博爱和宽容的心;形成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让爱的种子播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6.情境式展开——解决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冲突及矛盾冲突
幼儿间的合作、表达情感、解决冲突和所有日常生活,是幼儿园潜在的教育课程。孩子们每天生活、游戏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我们针对不同的事件,设计不同的情境,再现矛盾冲突的场景,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自己和他人的心情,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分析,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解决问题,从而内化为正确的行为,如:“耐心”“魔语”“朋友车”等主题。
课例6:朋友车。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处于去自我中心阶段,凡事先想到自己,不懂得关心他人。由于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比如:同伴碰倒了自己的玩具没有道歉;同伴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就拿玩具玩;同伴不愿意跟自己玩……小朋友一旦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就会向老师告状,依赖老师的帮助。于是,我们便生成了“朋友车”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与不同的同伴一起开一辆朋友车,在与同伴交往、游戏的情境中解决矛盾冲突;学会互相谦让、轮流和等待;学习与同伴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和朋友在一起的愉快心情。
7.任务式展开——来源幼儿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要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我们生成了许多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活动,如大班毕业主题系列活动:“我要上小学了”“毕业纪念报”等,让幼儿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开展主题活动。
课例7:毕业纪念报。进入大班下学期,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孩子之间的话题也经常会涉及上小学。有些孩子经常会表现出自己对幼儿园、小朋友和老师阿姨的不舍。于是,大家萌发了共同设计一份“幼儿园毕业纪念报”的想法,以报纸的形式记录下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自己想对同伴、老师、阿姨说的心里话。带着这个任务,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收集相关的资料,共同合作完成毕业纪念报,表达自己在幼儿园毕业前的感受和心愿。
三、摸索生成性主题活动的组织方式及创新组合
1.高结构与低结构的有机结合
生成性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高结构活动与低结构活动互相交融、互为补充。它们融合地存在教学活动的每时每刻,使幼儿比较全面地发展。如在“小小超市”主题中,既存在高结构的活动:认识人民币、钱币的运用和换算、物品分类等;又存在低结构的活动:有关超市材料的收集和讨论、制作宣传海报、制作标签牌、摆放物品等。在实施生成性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内容来确定活动结构的高低,使活动成为师幼共同探索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2.集体、小组与个体活动的多元组合
幼儿园的常规性教学都以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而集体教学相对于目前幼儿园班级人数普遍偏多的情况而言,很难兼顾到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和需求。因此,我园教师在主题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分层教学等教学形式,适当减少集体教学组织方式的比例,通过教师与小组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与个别幼儿的互动以及幼儿同伴间的互动,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互相影响,提高个别幼儿与他人互动的几率,使幼儿园的教学形式由单一变为多元,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效益。
3.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合力作用
在幼儿个体的成长经历中,家庭、社会、幼儿园是同样重要的,形成缺一不可的教育合力。在生成主题进行过程中,幼儿需要收集各种资料、信息,这些都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而家长们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也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各班在开展活动前都会把活动的方案告知家长,使家长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让家长有充分的时间、空间来准备,从而调动家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以“家长助教”的形式,邀请从事各种职业的家长到幼儿园来辅助指导幼儿的活动、接受幼儿的提问,以展现各行各业的特色与风采,成为协助幼儿学习的有力助手。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幼儿的主题活动的空间和内容拓宽到社区,利用社区中的自然资源,为幼儿设计有特色的问题情境,鼓励他们对大自然进行调查和研究;挖掘社区中的各种生活设施:如邮局、超市、理发店等,对幼儿展开多元文化和职业教育,使社区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幼儿园的有利资源。 四、对实施幼儿园生成性主题活动的几点思考
1.做一个有敏锐触感的教师
(1)及时捕捉活动新的生成点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用好奇的目光观察周围环境,这份好奇心往往驱使他们不自觉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幼儿的需要,倾听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对话、讨论,分析行为背后的动机,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生成活动。
(2)对活动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教师对幼儿的兴趣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前幼儿的兴趣是否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及学习,是否能促进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个体兴趣能否引伸为集体兴趣?幼儿的原有经验能否激起新的经验冲突?生成的问题除了认知的价值外,是否还有更大的挖掘空间,能否引发更多的隐性价值?
2.生成活动和预成活动相互交叉进行
(1)不可忽略教师的计划性
生成主题活动是构建在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已有生活经验之上的,但是在生成性主题活动中仍然不可忽略教师的计划性。因为教师对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了解,对教育目标的宏观把握以及对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情况的预测,都是开展生成式主题活动的基础。因此,在选择内容、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幼儿生成主题的自发性,也要考虑教师预设的计划性。
(2)给幼儿留出弹性的空间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随机生成,在开展生成活动的同时,预设活动仍占有相当的位置,但在预设活动中要凸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预设计划时,应给自己、给幼儿留出弹性的空间,以便及时调整预定的教育计划。
3.有效把握生成主题的进程
(1)根据幼儿兴趣的持续时间,决定主题何时收尾
当主题活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幼儿对主题内容兴趣索然,或者他们在经验积累、思考发现等方面较长时间地“原地踏步”,或者缺少探究行为时,可以考虑结束该主题,开始新的主题。
(2)将主题活动作为辅线,延伸到日常活动中
幼儿在进行每个主题活动时总是投入了很多的情感,在结束某个主题时,教师应该采用一种使幼儿感到自然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将该主题活动作为辅线,延伸到日常活动或区域活动中,使感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3)允许多个主题活动同时并存,实现新旧主题的有效结合
当新的主题开始时,往往会有一部分幼儿仍旧对原有主题保持浓厚的兴趣,而有一些新主题是在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两个主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从本园、本班的课程实际出发,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允许两个或多个主题在班级中并存,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灵活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不断调整主题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进行经验的积累和迁移,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随着对幼儿园生成性主题活动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更加关注幼儿,并将幼儿的兴趣、需求作为自己预设活动的来源。在师生共同建构活动中,应该正确把握来自幼儿的信息,真正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幼教集团彩虹城分园)
(责任编辑:马赞)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已告别传统的、统一的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开始思考如何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浙江师范大学幼教集团彩虹城分园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摸索,尝试进行生成性主题课程研究,探索将新的教育观全面贯彻落实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
一、明确生成性主题活动内容选择的方向和依据
1.捕捉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兴趣走向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基础。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会关注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兴趣取向。因此,教师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点以及兴趣发展延伸的方向,遵循幼儿的兴趣走向选择主题的内容。
2.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关键经验
关键经验是具体的教育目标,对于课程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是幼儿发展必须获得的经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等,分析幼儿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内能够达到的水平,了解幼儿的关键经验,将关键经验作为观察、描述儿童行为的工具,更好地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想法、兴趣和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促进,有效提升幼儿的关键经验,使教育发挥巨大功效。
3.注重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情感体验
有效利用情感因素,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二、确定生成性主题活动的展开方式及涉及角度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园在生成性主题的展开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根据内容所涉及的不同角度来确定主题活动的展开方式和线索。
1.问题式展开——聚焦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关注的焦点
幼儿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使得每个幼儿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任何身边的新鲜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在主题活动中,探索的主题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急于知道或是解决的问题,这样才会调动幼儿全部注意力去探索、发现、尝试。所以,我们就把幼儿当前的需要与兴趣作为生成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
课例1:蚂蚁喜欢吃什么。吃过午饭,孩子们坐在走廊里晒太阳,有个细心的孩子发现台阶上有许多蚂蚁在搬地上的饼干屑。“快来看啊,这儿有许多小蚂蚁!”他兴奋地喊了起来。立刻围上来一群孩子,他们好奇地看着蚂蚁搬饼干,小声地议论着:“你看,蚂蚁爬到洞里去了。”“这是它的家,它把饼干搬回家。”“我有一次还看到蚂蚁在搬面包屑呢!”有一个小朋友说。于是,孩子们对蚂蚁的食物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和幼儿一起收集相关的资料;饲养并观察蚂蚁,深入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关心身边事、物,关心动物的情感。
教师面对幼儿众多的兴趣点时,可以根据某一兴趣点创设一定的环境或提供相应材料,静静地在一边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动作,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并记录下他们提出的各种有趣问题,让幼儿在与材料、环境、同伴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焦点。
2.研究式展开——探究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一些特殊现象
生活中自然规律、自然现象的变幻莫测、动植物的千姿百态,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孩子的眼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启发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的世界,抓住意外契机,生成有价值的、生动的主题活动。
课例2:万花筒的秘密。在一次玩具分享活动中,有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了万花筒。这些变化无穷、神秘莫测的万花筒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对万花筒充满兴趣,百看不厌。万花筒里面装着什么呢,为什么万花筒里的图案那么特别又富有变化?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渴望了解万花筒的秘密。于是,教师以孩子们看、玩、拆万花筒为线索,展开主题活动,引导孩子自主地去揭示万花筒这一神奇玩具的基本构造原理,继而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身边众多的科学现象,努力去发现、去实验。
3.体验式展开——围绕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
随着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孩子们产生了渴望参与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年龄小,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与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以及提供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能让幼儿真实地体验生活,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课例3:彩虹一条街。我园坐落在彩虹城小区里面,很多孩子都生活在彩虹城附近,彩虹城有一条比较有特色的步行街,是孩子们平日里玩耍的场所。孩子们对步行街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情感认可,“彩虹一条街”是社会生活现象的微缩与再现,是我们主题开展的有利资源,因此我们在幼儿园也创设了“彩虹一条街”。孩子们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讨论并分组创设游戏的环境,制定游戏规则,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真正体验到了作为活动主人的乐趣。
4.作品式展开——借助优秀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
优秀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丰富的主题资源。我们选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兴趣,具有拓展性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开展主题活动。由美术作品展开的主题有:“读画”“被忽略的白色”“红黄蓝”等;由文学作品生成的主题有:“家”“摇篮”“落叶”等;由音乐作品生成的主题有:“买菜”“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 课例4:读画。在幼儿园的走廊、墙上和楼梯口挂着许多大幅美术作品(简称大画),这一幅幅或充满童趣或具有艺术气息的画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每次经过走廊的时候,孩子们总会对这些美术作品“评头论足”一番。于是,我们通过对一幅幅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解读,生成了“读画”这个主题活动。首先由大画统计,引发幼儿读画的需求,分析和了解幼儿的读画水平;通过典型案例欣赏,帮助幼儿学习读画的策略,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自由读画,引导幼儿在理解、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上能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5.身边事件式展开——取材幼儿身边发生的突发事件
在幼儿与周围的人、事、物互动的过程中,还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产生,教师应及时判断其教育价值,抓住教育契机,生成具有特殊意义的课程,如:主题“我的印度朋友”“叶老师的来信”等。
课例5:我的印度朋友。这学期开学,大一班来了一位来自印度的新小朋友——宝杰。孩子们对宝杰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肤色、生活习惯、语言的不同,孩子们与宝杰的交流显得有些被动,觉得“他长得太黑了”“他都听不懂我们的话”“他是印度人,不是中国人”……通过“我的印度朋友”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在与来自异国的宝杰以及宝杰妈妈的互动交流中,与远在印度的小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了解了印度的风土人情;感受了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以一种“悦纳”的态度来看待不同国度的人群,拥有一颗博爱和宽容的心;形成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让爱的种子播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6.情境式展开——解决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冲突及矛盾冲突
幼儿间的合作、表达情感、解决冲突和所有日常生活,是幼儿园潜在的教育课程。孩子们每天生活、游戏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我们针对不同的事件,设计不同的情境,再现矛盾冲突的场景,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自己和他人的心情,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分析,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解决问题,从而内化为正确的行为,如:“耐心”“魔语”“朋友车”等主题。
课例6:朋友车。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处于去自我中心阶段,凡事先想到自己,不懂得关心他人。由于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比如:同伴碰倒了自己的玩具没有道歉;同伴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就拿玩具玩;同伴不愿意跟自己玩……小朋友一旦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就会向老师告状,依赖老师的帮助。于是,我们便生成了“朋友车”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与不同的同伴一起开一辆朋友车,在与同伴交往、游戏的情境中解决矛盾冲突;学会互相谦让、轮流和等待;学习与同伴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和朋友在一起的愉快心情。
7.任务式展开——来源幼儿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要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我们生成了许多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活动,如大班毕业主题系列活动:“我要上小学了”“毕业纪念报”等,让幼儿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开展主题活动。
课例7:毕业纪念报。进入大班下学期,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孩子之间的话题也经常会涉及上小学。有些孩子经常会表现出自己对幼儿园、小朋友和老师阿姨的不舍。于是,大家萌发了共同设计一份“幼儿园毕业纪念报”的想法,以报纸的形式记录下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自己想对同伴、老师、阿姨说的心里话。带着这个任务,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收集相关的资料,共同合作完成毕业纪念报,表达自己在幼儿园毕业前的感受和心愿。
三、摸索生成性主题活动的组织方式及创新组合
1.高结构与低结构的有机结合
生成性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高结构活动与低结构活动互相交融、互为补充。它们融合地存在教学活动的每时每刻,使幼儿比较全面地发展。如在“小小超市”主题中,既存在高结构的活动:认识人民币、钱币的运用和换算、物品分类等;又存在低结构的活动:有关超市材料的收集和讨论、制作宣传海报、制作标签牌、摆放物品等。在实施生成性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内容来确定活动结构的高低,使活动成为师幼共同探索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2.集体、小组与个体活动的多元组合
幼儿园的常规性教学都以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而集体教学相对于目前幼儿园班级人数普遍偏多的情况而言,很难兼顾到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和需求。因此,我园教师在主题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分层教学等教学形式,适当减少集体教学组织方式的比例,通过教师与小组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与个别幼儿的互动以及幼儿同伴间的互动,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互相影响,提高个别幼儿与他人互动的几率,使幼儿园的教学形式由单一变为多元,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效益。
3.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合力作用
在幼儿个体的成长经历中,家庭、社会、幼儿园是同样重要的,形成缺一不可的教育合力。在生成主题进行过程中,幼儿需要收集各种资料、信息,这些都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而家长们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也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各班在开展活动前都会把活动的方案告知家长,使家长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让家长有充分的时间、空间来准备,从而调动家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以“家长助教”的形式,邀请从事各种职业的家长到幼儿园来辅助指导幼儿的活动、接受幼儿的提问,以展现各行各业的特色与风采,成为协助幼儿学习的有力助手。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幼儿的主题活动的空间和内容拓宽到社区,利用社区中的自然资源,为幼儿设计有特色的问题情境,鼓励他们对大自然进行调查和研究;挖掘社区中的各种生活设施:如邮局、超市、理发店等,对幼儿展开多元文化和职业教育,使社区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幼儿园的有利资源。 四、对实施幼儿园生成性主题活动的几点思考
1.做一个有敏锐触感的教师
(1)及时捕捉活动新的生成点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用好奇的目光观察周围环境,这份好奇心往往驱使他们不自觉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幼儿的需要,倾听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对话、讨论,分析行为背后的动机,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生成活动。
(2)对活动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教师对幼儿的兴趣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前幼儿的兴趣是否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及学习,是否能促进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个体兴趣能否引伸为集体兴趣?幼儿的原有经验能否激起新的经验冲突?生成的问题除了认知的价值外,是否还有更大的挖掘空间,能否引发更多的隐性价值?
2.生成活动和预成活动相互交叉进行
(1)不可忽略教师的计划性
生成主题活动是构建在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已有生活经验之上的,但是在生成性主题活动中仍然不可忽略教师的计划性。因为教师对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了解,对教育目标的宏观把握以及对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情况的预测,都是开展生成式主题活动的基础。因此,在选择内容、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幼儿生成主题的自发性,也要考虑教师预设的计划性。
(2)给幼儿留出弹性的空间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随机生成,在开展生成活动的同时,预设活动仍占有相当的位置,但在预设活动中要凸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预设计划时,应给自己、给幼儿留出弹性的空间,以便及时调整预定的教育计划。
3.有效把握生成主题的进程
(1)根据幼儿兴趣的持续时间,决定主题何时收尾
当主题活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幼儿对主题内容兴趣索然,或者他们在经验积累、思考发现等方面较长时间地“原地踏步”,或者缺少探究行为时,可以考虑结束该主题,开始新的主题。
(2)将主题活动作为辅线,延伸到日常活动中
幼儿在进行每个主题活动时总是投入了很多的情感,在结束某个主题时,教师应该采用一种使幼儿感到自然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将该主题活动作为辅线,延伸到日常活动或区域活动中,使感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3)允许多个主题活动同时并存,实现新旧主题的有效结合
当新的主题开始时,往往会有一部分幼儿仍旧对原有主题保持浓厚的兴趣,而有一些新主题是在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两个主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从本园、本班的课程实际出发,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允许两个或多个主题在班级中并存,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灵活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不断调整主题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进行经验的积累和迁移,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随着对幼儿园生成性主题活动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更加关注幼儿,并将幼儿的兴趣、需求作为自己预设活动的来源。在师生共同建构活动中,应该正确把握来自幼儿的信息,真正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幼教集团彩虹城分园)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