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情感表达的认知语用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gaih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称呼语的常规用法能呈现说话者个人的一贯作风,而偏离“常规”称呼语是话语的变异运用,它表达说话者个人短暂的情感和态度。本文以《红楼梦》中的称呼语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用法的认知构建和理解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情感表达的规律。
  关键词:认知 称呼语 情感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情感是人类的内在感受,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映,如喜欢、厌恶、爱幕、愤怒、悲伤等。它往往是下意识的、无序的、瞬间的,是一时的真情流露。情感只能依靠外化的形式来表现,而语言是情感的外化形式之一。
  称呼语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如何称呼他人,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原则。如果称呼语顺应社会规约和语境,则表明说话人无意改变惯例,祝畹瑾称之为无标记意义词语,我们称之为称呼语的常规用法,此时,称呼语体现谈话双方的特定社会关系,并且呈现说话者个人的一贯作风。但称呼语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种互动、变化的系统。有时,说话人特意改变常规的称呼,即采用“变异”的形式;称呼语的变异,是偏离“常规”的用法,也是有标记意义的称呼语。祝畹瑾认为,这表明说话人意欲在谈话时改变双方的亲疏关系,或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因此,有标记意义的称呼语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是非常规的用法。
  一 认知的主体性
  人类的认知既客观地反映了现实,又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融合的过程。称呼语的构建过程充分体现了认知的主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内心的情感是说话者要传递的交际意图,借助称呼语这一工具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活动时,认知的主体性体现在不同视角的选择上。王文斌认为,不同的认知主体往往根据自己的不同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经验和记忆,构建出不同的始源域;即便同一施喻者,受主体性的驱使以及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同一目标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观照,也会构建不同的始源域。
  例如,认知主体选择称呼语作为情感的始源域时,可能因为从说话人和受话人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采用称呼语的不同形式。如:
  例1:贾琏听说,爬起来,便与凤姐儿作了一个揖,笑道:“原来是我的不是,二奶奶饶过我罢。”满屋里的人都笑了。(第四十四回)
  例2:凤姐上座,尤二姐命丫鬟拿褥子来便行礼,说:“……今日有幸相会,若姐姐不弃奴家寒微,凡事求姐姐的指示教训。奴亦倾心吐胆,只伏侍姐姐。”说着,便行下礼去。(第六十八回)
  贾琏用仆人的称呼来讨好妻子。在封建社会,和妾相比,妻子有绝对的地位和权威;尤二姐用谦称“奴家”称呼自己,以显示对凤姐的尊重。
  例1、例2都表达了积极的情感,但采用的方式却不同。一种是抬高受话人的身份和地位,如“二奶奶”;另一种则是贬低说话人自己,如“奴家”。
  二 认知语境的限制性
  在称呼语表达情感时,“隐”的情感要“显”的语词来展现,“变异”的称呼语是短暂情感的自我呈现,同时也向受话人表达了情感。可以说,称呼语是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呈现,也是受话人认知和推理的基础;受话人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理解其意义,双方才能使顺利开展交际行为。
  称呼语的选择是情感的外在体现形式,也是认知主体性和语言系统的客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受话人只有顺应语境才能正确地推导出话语意义,在称呼语表达情感时,同一个称呼语表达的情感却是大相径庭,下面以“蠢才”和“老货”为例。
  例3: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第十九回)
  黛玉笑称宝玉“蠢才”,是想提醒宝玉和宝钗的关系,借以表达了她对宝玉的爱慕之情。
  例4:偏生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跌在地下,将股子跌折。宝玉因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第三十一回)
  宝玉见晴雯笨手笨脚,心里很不高兴,用蔑称“蠢才”表示不满。
  宝玉到薛姨妈家玩儿,薛姨妈请他吃酒。奶妈李嬷嬷怕贾母、王夫人责怪她管教不严,执意不让宝玉吃酒。在此情景下,黛玉和薛姨妈都称李嬷嬷“老货”,但情感却大不一样。
  例5:(黛玉)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第八回)
  例6: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第八回)
  黛玉称李嬷嬷“老货”,这一粗俗的称呼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厌恶之情。而薛姨妈称李嬷嬷“老货”,此谐称显示出薛姨妈试图拉近和李嬷嬷的关系,并表达对她的关心。
  由此可见,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二者关系的差异以及情景等因素影响,同一称呼语表达的情感却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所以,称呼语表达的情感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理解。
  三 称呼语表达情感的规律分析
  在称呼语的常规用法中,礼貌性称呼语通过尊人贬己和表达亲近的方式表达,非礼貌性称呼语则采用贬人尊己和表示疏远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情感分为两类: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和消极情感二者相反相成,构成称呼语的情感链,情感链中间是无标记意义的称呼语,不表达明显的感情色彩。
  变异的称呼语表达说话人的情感。一般情况下,礼貌称呼语表达正极的情感,反之,非礼貌称呼语则表达负极的情感;也就是说,礼貌程度同情感(正极)正相关。但是在动态的语境中,礼貌和情感的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7:李贵等一面掸衣服,一面说道:“哥儿听见了不曾?可先要揭我们的皮呢!……”宝玉笑道:“好哥哥,你别委曲,我明儿请你。”(第九回)
  李贵因为宝玉而被老爷责骂,宝玉称呼他为“好哥哥”以示安慰。
  例8:平儿方欲笑答,只听山石背后哈哈的笑道:“好个没脸的丫头,亏你不怕牙碜。”(第四十六回)   贾赦要娶鸳鸯做小妾,并托付邢夫人来问。鸳鸯等人在谈论此事,恰好袭人听到,用谐称“好个没脸的丫头”跟鸳鸯开玩笑。
  例9: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第三回)
  “孽障”一词表达了贾母对宝玉做法的气愤,但更多的是心疼,比“心肝、宝贝”感情还要强烈。
  以上的称呼语都表达积极的情感;其中“好哥哥”与常规用法一致,而谐称或蔑称“好个没脸的丫头”、“孽障”则表现了双方的亲密关系,与常规用法相反。
  例10: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第五回)
  警幻仙子带宝玉游历太虚幻境,引起众仙子不满,称宝玉为蔑称“浊物”。
  例11:(贾瑞)向前对凤姐儿说道:“请嫂子安。”凤姐儿猛然见了,将身子望后一退,说道:“这是瑞大爷不是?(第十一回)
  王熙凤是贾瑞的嫂子,王应该称呼他为“兄弟”或像称呼宝玉一样直呼其名。这里凤姐有意地选择了“瑞大爷”,像是仆人称呼主人,又像是对长辈的尊称。“瑞大爷”表达了王熙凤对贾瑞的厌恶之情,并有意与他保持距离。
  例12:邢夫人直至晚间散时,当着许多人陪笑和凤姐求情说:“我听见昨儿晚上二奶奶生气,打发周管家的娘子捆了两个老婆子,可也不知犯了什么罪……”说毕,上车去了。凤姐听了这话,又当着许多人,又羞又气。(第七十一回)
  邢夫人是凤姐的婆婆,但她却尊称凤姐为“二奶奶”,其主要目的是用仆人的称呼尊称儿媳妇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恨之情。
  以上的称呼语显示了说话人的消极情感;其中“浊物”与常规用法一致,但尊称“瑞大爷”、“二奶奶”却表达了强烈的负极情感,与常规用法相反。
  由上可知,称呼语表达情感的趋势有两种:一种是同常规用法一致;另一种是与常规用法相反。常规用法时,情感(正极)同礼貌正相关;但是表达强烈的情感时,与常规用法相反,情感和礼貌成逆向吻合状态,而且偏离程度越大,表达的情感就越强烈。
  四 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
  情感是伴随着认知的深入自然生成的,它贯穿于语言赋形的整个过程,情感的生成和表达分别是语言赋形的动因和结果,语言赋形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表达的过程。
  情感变化的程度体现了人的意识的变化。称呼语可以表达喜爱、厌恶、憎恨等情感,这一活动是基于人的身体体验之上的,同时又受到外在世界的影响,如双方的关系、语言运用规则、语境等。因此,称呼语选择的过程受到了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制约,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人的意识和人本身的完整性”。在此过程中,理性和非理性共同起作用,但程度却不同;从理性向非理性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由理性向非理性意识的变化表现为情感程度的变化,情感越强烈体现得非理性意识就越多,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人的意识的变化:理性意识…………非理性意识
  情感变化的程度: 低…………高
  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是一种以词或句子为焦点,以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说话人用称呼语表达情感时,“变异”的称呼语实质上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从称呼语这一概念域来认知情感另一概念域,它属于语言的隐喻用法,但隐喻性有程度之分。它是一个连续体,一端隐喻性极高,即新颖隐喻;另一端则已经失去隐喻性,即死喻。
  隐喻性的变化参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性大…………相似性小
  常规化……………非常规化
  无矛盾性…………矛盾性
  一般情况下,从右向左,越是靠左,隐喻的隐喻性程度就越大,而且隐喻性越容易消失。当称呼语的隐喻用法和常规用法一致时,二者的相似性越大、隐喻也就越常规化,隐喻意义越容易成为字面意义的一部分,即成为“死隐喻”,也就是常规隐喻。当隐喻用法同常规用法不一致、甚至相反时,二者的相似性就越小,隐喻也就越非常规化;隐喻性越明显,越容易成为新颖隐喻。可以说,常规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非常规隐喻属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新颖的隐喻。前者强调“同”,后者强调“异”。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二者相反相成,构成称呼语的隐喻用法。
  从认知角度看,无意识地进入了语言的常规隐喻“有利于揭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和语言运作原则的本质特性”。反之,在非常规隐喻中,“内容和表达手段之间的距离越大,他们的对照越是出乎预料,隐喻就越明显和令人惊异”。称呼语的选择偏差越大,越容易引起受话人的注意,表达的情感也就越强烈;如“瑞大爷”、“二奶奶”等。
  五 结语
  用称呼语表达情感,视角的选择体现了认知的主体性。情感是说话者交际的意图,也是受话人认知和推理的基础。称呼语意义的理解是双方顺利交际的条件,受话人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正确地解读其意义。称呼语表达情感的规律,即常规性用法和非常规性用法,实质上体现了情感的程度和人的意识的变化。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称呼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构建隐喻的内在动因,进而剖析隐喻的本质特征。
  注:本文系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09XSK029)。
  参考文献:
  [1] 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Routledge.1997.
  [2] [法]保罗·利科,汪家堂译:《活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 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外国语》,1998年第6期。
  [7]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建构与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闫伟红,女,1978—,河北河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何雯雯,女,1982—,河北邯郸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测试,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2010年李少红导演翻拍的新版《红楼梦》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多的争议。这其中有一条是关于电视剧台词字幕中第三人称代词“他”字的用法问题。究竟台词字幕中的“他”字用法是否恰当?这里面涉及到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渊源流变情况,不能一言蔽之。本文将具体阐述这个问题,分析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渊源流变,并最终明确新版《红楼梦》中“他”字的用法是否恰当。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 “它” “他”
期刊
摘要:本文借鉴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联系现当代的文化艺术现象,就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展开论述,以发展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诠释了发展中的大众文化的合理性和教育功能。  关键词:批判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大众文化 现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在《从马克思到德里达》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尤其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详尽研究与论述,本书所讲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用其范畴化理论对文学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下义层次范畴词在文学作品语言中的运用,以发现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准确性、表意性、美感性等特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  关键词:范畴理论 文学语言 形象性 美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因而也就具有语言符号这一基本特征。符号是词汇指称的一
期刊
摘要:主体间性理论,因倡导翻译中各主体的和谐、对话与平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王佐良的译作分析发现,他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为读者充分考虑,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独具特色。作为译者,王佐良对原作以及目的语读者的尊重,彰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体现了他深刻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翻译 王佐良 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主体与翻译主
期刊
摘要:从佛经伪经开始,伪译一直与真翻译紧密联系着,并在译入语文化中大行其道。本文试从东方主义视角论证雷克斯罗思《摩利支子情诗选》的伪译性质,并探讨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摩利支子情诗选》 伪译 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肯尼斯·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1905—1982)美国诗人、评论家、翻译家、著名画家,是“旧金山文艺复兴”的代表
期刊
摘要:语言反映文化,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与融合中,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民族特征反映不同的文化观念。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交流中,要注重对英汉两种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比较和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 文化 符号学 交流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都不乏关于女性爱情悲剧的描述。歌剧《茶花女》作为西欧音乐文化的代表作,对该作品女主角的爱情也进行了精心刻画,呈现给人们的依然是女性爱情的悲剧。本文通过对歌剧《茶花女》中女主角人物特征的赏析,对女性爱情的悲剧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女性爱情 人物特征 歌剧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歌剧源于西方,是欧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是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音乐陶冶作为“纯粹的行动”的命题,使人在音乐学习中成为“行动陶冶”的人。“音乐行动的人”是创作的参与者、人格的比附者、情操的传递者、智慧的惺惺相惜者。通过“行动陶冶”,实现“以美育代宗教”的目的。本文是作者在长期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总结,也是《音乐试听》课程改革的思想动机和理性考量。  关键词:内在旋律 行动陶冶 纯粹行动 视听创造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从语言到文化的转化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尤其对于那些具有浓厚文化传统和鲜明个人风格的作者,这种翻译更加有难度。翻译中如何寻找恰当的对应,借助文化融合和语用移情,对翻译对象全面综合地了解和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拟以《哲学的慰藉》一书翻译为例,探讨文学翻译中从文字到文化的跨文化的翻译与交际如何实现。  关键词:英式散文 文字风格 语用移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冀东地方音乐作为一种极具地域性的传统艺术形式,已然受到了诸多现代因素的冲击,而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东音乐若要使其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结合,融入现代化科技手段,寻求新的发展轨迹,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冀东地方音乐这块民族音乐瑰宝长青。  关键词:冀东地方音乐 评剧发展 社区文化 新轨迹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