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培根曾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落实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1 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对算式的观察、分析能力,是培养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整十数与整十数相乘时,
出示算式: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首先引导学生计算,然后分组观察、发现: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概括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1.2 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先通过估一估、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理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估一估、摆一摆,在实践操作中求图形的面积;
③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④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3 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虽然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理解掌握,事倍功半。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局限于会做某个题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了思维的发展,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 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2.1 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小学生的计算教学,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记算练习。形式有口算、笔算、速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进行开火车接龙比赛,发现错误,立即更正;学生板演,开展小组竞赛,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2 计算过程中掌握一些速算方法。
常用的速算方法有: 凑整法;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的性质;常用的一些运算技巧:(1)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配对法”,使学生知道25和4,125和8,25和8,125和4等为最佳搭档。如计算125×7×8时,因为125和8为最佳搭档。,就能见125想8,得1000,因此,想到运用乘法交换律。(2)在无括号的同级运算中,可以把数字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搬家”。例如:240×7÷8=240÷8×7=30×7=210”。(3)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计算:如:积不变规律、商不变规律等。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思維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在板书课题之后,提出问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学生回答:生1:表面积是什么?生2:表面积是几维的?生3:表面积如何计算?生4:表面积和面积有什么区别?生5:表面积的单位是什么?生6:为什么叫表面积?生7: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还有哪些东西有表面积?…… 在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发现只有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才能解决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得出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讨论交流,思维也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 转换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具有定向性,也具有异向性,即发散性。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小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的活动中,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一条船上坐着一家人,有两对父子,问:这条船上共有几个人?有的学生回答4人,有的学生回答3人,还有些学生不能确定,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得出爸爸既是儿子又是父亲,从而确定结果是3个人,问题迎刃而解。
5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个特征,是相对于思维的狭隘性而言的。思维的狭隘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狭隘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针对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梯度、题型多变、一题多解的习题,启迪学生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即增长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总之,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1 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1 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对算式的观察、分析能力,是培养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整十数与整十数相乘时,
出示算式: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首先引导学生计算,然后分组观察、发现: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概括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1.2 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先通过估一估、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理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估一估、摆一摆,在实践操作中求图形的面积;
③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④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3 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虽然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理解掌握,事倍功半。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局限于会做某个题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了思维的发展,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 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2.1 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小学生的计算教学,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记算练习。形式有口算、笔算、速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进行开火车接龙比赛,发现错误,立即更正;学生板演,开展小组竞赛,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2 计算过程中掌握一些速算方法。
常用的速算方法有: 凑整法;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的性质;常用的一些运算技巧:(1)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配对法”,使学生知道25和4,125和8,25和8,125和4等为最佳搭档。如计算125×7×8时,因为125和8为最佳搭档。,就能见125想8,得1000,因此,想到运用乘法交换律。(2)在无括号的同级运算中,可以把数字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搬家”。例如:240×7÷8=240÷8×7=30×7=210”。(3)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计算:如:积不变规律、商不变规律等。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思維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在板书课题之后,提出问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学生回答:生1:表面积是什么?生2:表面积是几维的?生3:表面积如何计算?生4:表面积和面积有什么区别?生5:表面积的单位是什么?生6:为什么叫表面积?生7: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还有哪些东西有表面积?…… 在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发现只有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才能解决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得出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讨论交流,思维也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 转换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具有定向性,也具有异向性,即发散性。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小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的活动中,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一条船上坐着一家人,有两对父子,问:这条船上共有几个人?有的学生回答4人,有的学生回答3人,还有些学生不能确定,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得出爸爸既是儿子又是父亲,从而确定结果是3个人,问题迎刃而解。
5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个特征,是相对于思维的狭隘性而言的。思维的狭隘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狭隘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针对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梯度、题型多变、一题多解的习题,启迪学生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即增长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总之,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