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主轴 拎主线 言义相与析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geng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缘起】
  王荣生教授认为:古诗文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诗歌、散文作品,它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古诗文学习的落脚点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因此,古诗文教学所确立的主轴就是以文言习得为核心的文本解读,即“习得文言,体悟文章,感受文学,传承文化”“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为了让课堂主旨集中,本课教学围绕“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以主问题“问津”为核心组织教学,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问津”,提挈全文,以收一线串珠之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个环节:猜想导入
  (出示作者图片)
  师:他是谁?
  (从而引出作者陶渊明及其相关背景介绍)
  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画线字词的音: 豁然、俨然、怡然、阡陌、邑人、垂髫、语云、平旷、诣太守、要还家、刘子骥。
  其次进行朗读感知。第一步,学生小组分段落轮流试读,师生指正读错的地方;第二步,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进行对比;第三步,学生齐读;第四步,每段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然后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依次检查古今异义词“缘、鲜美、交通、妻子、絕境、无论、延、津”,以及实词“得、闻、寻、志、既、扶、遂、欣然、规、果”等。
  最后,指名翻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第三个环节: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首先进行小组合作,扫除疑难;然后向全班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解答。
  师:大家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晋太元中”如何翻译?
  师:有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吗?
  生2:我觉得可翻译成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生3:译成“东晋孝武帝年间”才对。
  生4:这样太啰唆,老师说过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可保留不译,我觉得就翻译成“东晋太元年间”更好。
  师:对。这位同学能学以致用,不错。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渔人为什么会“忽逢桃花林”?而不是梅花林或竹林?
  师: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我觉得是桃源人为了避邪,种了些桃树在那里,所以渔人会“忽逢桃花林”。
  生3:桃源人觉得桃树更美丽,所以种了它,被渔人遇上了。
  生4:我认为桃花漂亮,而且桃子又可吃,所以桃源人种了它们,被渔人恰巧遇上了。
  师:同学们说得好像有点道理,但又经不起推敲。其实在古诗文中,桃花及桃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意象,它可作为春天的象征,也可作为美人、悲情的象征,还可作为悲愁苦恨的陪衬。具体是哪一种,我们在分析课文中可慢慢体会。还有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夹岸数百步”如何翻译?
  生2:我认为是“两岸相距百步远”。
  生3:不对,我认为是“沿两岸走了几百步”。
  生4:我觉得是“桃花林沿着小溪两岸有几百步宽”。
  师:根据上下文理解,同学们认可他们的看法吗?
  生5:不认可。应是“河流两岸数百步”。
  师:对,这样翻译才符合语境。还有同学有问题吗?
  生1:“其中往来种作”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她一下?
  生2:简单,就是“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
  师:可以如此理解,还有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如何翻译?
  师:有谁能帮她吗?
  生2:应该是“太守立刻派人跟随他去寻找桃花源的路,结果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生3:太啰唆了点,就说“太守立刻派人跟他去寻找桃花源,结果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
  师:可以。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好,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最后,自找搭档诵读、翻译段落。
  第四个环节:课堂练习
  让学生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一时段:温故
  回顾上节课教学内容,指名学生简单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第二时段:解析渔人“问津”
  师: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了个表示时间的句子“晋太元中”,为什么作者不用“当初”或“昔日”这样更简单的词来表示时间呢?作者交代时间有什么用意?
  生1:我觉得作者不用“当初”或“昔日”这两个词,是因为这两个词表示的时间范围比较笼统,不够具体,还是用“晋太元中”更好。
  生2:我认为用“晋太元中”表示的时间更具体,使文章的表述更严谨。
  生3:我认为作者想让我们觉得这件事是真的,所以弄了个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摆在这儿。
  师:同学们的回答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没有答到点子上。“晋太元中”中的“ 太元”,确实是东晋孝武帝年号,他在位共21年,其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死伤无数,赋税徭役繁重,统治者加深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太元”二字,点出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深层历史背景。
  生(齐):噢。
  师:那么,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呢?
  生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师:这就找到桃花源了?
  生2:应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过程还不够具体。
  生3:我认为应综合他们两个人的观点:“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对,这样才把过程交代清楚了嘛!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渔人找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可从景物、人物、风俗三方面思考。
  生1:景物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人物有“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风俗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还有谁补充吗?
  生2:景物还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吧。
  师:对,你找到了一处,还有谁来补充吗?
  生3:风俗还要加上“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师:为什么要加这两句?
  生3:因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只是指第一个遇到渔人的人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去做客,但作为风俗习惯,应是很多人都这样做,才能称为风俗。所以我觉得还要加上描写其他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回答才完整。
  师(动情地说):瞧瞧,这才叫考虑周全,思维严密啊!(生鼓掌)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从文中来看,渔人找到的这个桃花源有什么特点呢?
  生1:偏僻、安全。
  師:你的回答不够具体。
  生2:是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地方,是当时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师:你的回答比她的更好了。“人们所向往的地方”还可表述得具体些吗?
  生3:我认为可加上“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与世隔绝、远离战乱、古朴安乐、老少生活怡然自得的地方”。
  师:嗯,又有进步了。谁来归结一下渔人找到的这个桃花源的特点?
  生4:我认为可以这样说:环境优美、人们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社会和平安宁。
  师:你归纳得不错。渔人找到的这个桃花源,可谓是景美、人美、情更美的乐土。这么一个地方,我们现在可用一个成语概括,叫什么?
  生(齐):世外桃源!
  师(装着吓一跳):大家都知道啊?!(生笑)
  师:那么渔人在与桃源人的交流中提到了外界的生活吗?桃源人对外界生活持何种态度?
  生1:提到了,对外界一无所知,与世隔绝。
  师:书上是这样说的吗?
  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师:对,要说出具体的根据来嘛!桃源人对外界生活持何种态度?
  生3:“皆叹惋。”
  师:他们“叹惋”什么?
  生4:叹惜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
  师:还有谁有补充吗?
  生5:叹惜桃源外的人还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师:综合他们两人的观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基本完美了。对于“世外桃源”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渔人也是非常留恋不舍的。他离开桃花源时,沿路都做了标记,后来找到了吗?哪里暗示了这一点?
  生1:没有找到,书上说:“未果,寻病终。”
  师:这是写渔人后来回来找的结果吗?
  生2:她找的不是渔人回来找的结果,是刘子骥找的结果。我的观点也是没有找到,是从“遂迷,不复得路” 这句看出来的。
  师:对了。这位同学,刚刚比她更仔细。读书就要这样仔细认真才行。哪里暗示了回来也找不到呢?
  生3:我觉得是这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略一沉吟):恭喜你,答对了。
  第三时段:探析刘子骥“问津”
  师:文中写渔人回来没有找到桃花源也就罢了,为什么要插入个刘子骥也去探访桃花源?为什么他也没找到?
  生1:为了增添神秘感,吸引读者注意。
  师: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2:反衬了社会的黑暗。
  师:因为社会黑暗,所以找不到桃花源?那么现在社会不黑暗了,你能去找到桃花源吗?(生笑)
  师:你也觉得这个理由站不住脚是吧?那么其他人呢,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3:因为桃花源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仙境,所以多个人去也找不到。
  师:哦,桃花源是个仙境?文中这样说了吗?
  生4:我觉得安排刘子骥这样一个当世名人出来,是为了使人们觉得这件事更真实,可以提高这个故事的可信度。
  师:大家认可她的观点吗?
  生(齐答):认可!
  师:你们都串通好了吧?(生笑)
  师:我弄个难点的问题来考考你们,看你们怎么去串通。(生又笑)
  师:明明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沿路都做了标记,为什么他后来去寻找却都找不到呢?
  生1:桃源人知道渔人会回来找他们,他们从桃花源出来把渔人做的标记拆掉了。
  师:文中写了这些内容吗?(生语塞)
  生2:我觉得那个渔人去的是个鬼怪世界,所以他做了标记也找不到。
  师:书中提到这是个鬼怪世界吗?(生也语塞)
  生3:我觉得桃花源是个虚构的地方,他仅仅是作者一个幻想。
  师:我认可你前半句话,但不认可你“幻想”这个说法。你能换一个词来表达你的观点吗?
  生3:那就用“精神寄托”吧。
  师:很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第四时段:研讨陶渊明“问津”
  师: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出这么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呢?   生1: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2:因为当时人们向往美好生活。
  师:向往美好生活可有多种办法,非要这样想入非非吗?
  生3:我认为陶渊明创造出的世外桃源,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批判。
  师:这个同学刚才的课没白听呀。
  生4:陶渊明创造出的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想远离战争、过上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他对当时东晋王朝朝政腐败以及社会污浊黑暗的强烈不满。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更全面了,他能联系作者的相关资料来解答问题,有进步!我们联系陶渊明的创作背景来看: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他生活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加上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造成民不聊生。同时,东晋王朝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迫使他最终坚决辞去了上任仅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他这种“大济苍生”的愿望,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无法实现,只好转而把它作为一种理想呈现在世人面前。
  师:那么陶渊明创造出一个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生1:因为人们向往这么一个安静和平、没有战乱的地方。
  师:陶渊明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2:他提出的“世外桃源”,代表了人们的这种愿望。
  师:很好,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3:陶渊明提出的这个构想,表達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师:你能更具体地说说吗?
  生3:作者虚构的这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们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寄托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一种追求、一种梦想。
  师:你归纳得很好。
  第五时段:小结全文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造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经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教学反思】
  对于这样一篇字数较多、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对于古文功底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章确实会感到困难,因此课前安排并引导学生充分自学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课文,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读。本课教学设计,为追求教学过程的顺畅性,对于朗读、句法、写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不多,仍有许多可改进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横水中学)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標准》(2017版)中指出: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度被忽视的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科学教师的关注。日前,笔者观看了全省小学科学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的录像课,上饶县李坤老师执教的《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老师在
期刊
“月”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重要意象,对“月”的品析不仅关涉到本诗的旨趣理解,更关乎学生审美鉴赏素养的提升。李仁甫老师在执教《春江花月夜》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一轮满满的月  师:题目中的“月”,大致是何时之月?我的意思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1:我觉得应该是晚春时候的月。  师:我问的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2:哦,中旬。  师:一个月分上旬、中旬、下旬,你说是中旬之
期刊
吉林抚松,一个实际居住人口不足30万的县城,一个坐落在长白山脚下的边陲小镇,在北大、清华的高考录取名单上已连续6年榜上有名,每年高考600分以上的学生数及重点本科录取率稳居全市各县区第一名。在2016年的全省教育质量监测中,语文成绩在全省遥遥领先,其中经典名著欣赏能力、古诗文诵读能力测试均高出全省平均值,尤其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超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就在今年
期刊
李希贵先生开创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无疑给沉寂多年的语文教学送来了一团暖暖春意,给当前困惑的语文教学局面带来了一片生机,使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春意盎然,充满活力。  平江县从去年下学期开始酝酿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陆续派人员赶赴北京十一学校,进行现场观摩学习,继而又组织教学一线教师到山东寿光以及湖南的株洲、岳阳等地学习,感受很深,大家都觉得“语文主题学习”确实是诊治当前语文教学疲软的一剂良方。无
期刊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多年来一直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作为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它用各种笔法细细描摹了荷塘和月光,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忧伤从何而来,按照常见说法,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朱自清由“大革命中的小卒”钻进了古典文学的象牙塔,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内心充满了苦闷。这是“黑暗时代”在知识分子心灵上的投影。  细读此文,我认为,文章后半部分关于江南采莲季节
期刊
教学是减法的哲学。一堂课短短45分钟,到底把什么教给学生,教学设计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取舍,确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依据王荣生教授关于“学的活动”的规定性要求,还需要深入思考怎样“让学生学好”。基于此,我确定了“通过景物描写的学习和散文的语言品读,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独特人生体验,把握主旨”的教学目标。第二个问题,如何将我的阅读经验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接,实现学生的阅读和作者的叙述的对接?依据
期刊
教育的禅意在哪里  在骆玉明老师《诗里特别有禅》一书的代序中说:“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这句话表明骆老师深谙做人、做事的道理,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和解读。  书中说:“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和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度,求得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我想,我们的教育,我们对待孩子们的态度,如果能有空灵玄妙的智慧
期刊
喜欢当老师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仅仅就是喜欢。喜欢自己可以站在学生堆里和他们一起玩耍,喜欢看他们求知若渴的大眼睛,喜欢他们高高举起小手得到表扬后那花一般的笑容。梦想成真了,我来到孩子们身边,成为了一名老师,一名语文老师。  九年,一段不长也不短的教育旅程。从语文教师,到教研组长,再到今天的教科室主任、区语文工作室成员。一路走来,诚惶诚恐,掌声、鲜花背后的辛酸和泪水,此刻回想起来也是一种幸福。  201
期刊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机遇,也是一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人深思。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既是践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也是反映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需求。何为数学核心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深层追问与课堂行动。  一、寻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1.百家讲坛
期刊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前正在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阅读教学也已突破原有教材编排体系,由一篇一篇地教,转变为一组一组文章地教、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教、一本书一本书地教。教师希望以此还原阅读教学的本真目的:以大量的阅读,提高“语用”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操作当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为提高学生阅读量,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文章,一方面为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