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学校的价值取向已经由注重智力发展的应试教育取向转向注重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发展取向。伴随对特色学校研究的深入和特色办学实践的推广,特色立校已经成为各学校的共识。而自推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校本课程开发便成为学校特色形成的基础和关键。正是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开展了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特色学校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一、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综述
1.有关特色学校特征的研究综述
对于特色学校有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特性、创新性、多样性等几种观点中。
龚春燕等学者认为特色学校包含如下五项特征:稳定性、独特性、整体性、创新性和优质性。
葛路谊总结的特色学校的特征包括四项,分别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优质性四种特征。
李秋健认为的特色学校的特征是:成功性、独特性、稳定性和优质性这四种特征。
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他们认为的特色学校的特征有:稳定性、优质性、成功性、整体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等。其中,稳定性和独特性是每位学者都认可的特色学校具有的特征。
2.有关特色学校类型的研究综述
黄志明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划分了特色学校的类型。从学校特色的显明性出发,他将特色学校分为显性的特色学校和隐形的特色学校两种;从学校的教育工作出发,他将特色学校划分为培养目标的特色、教育方法的特色、教学内容的特色、学校管理的特色和教学评价的特色等五种类型。
孙孔懿从文化学视角将特色学校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物质层面的特色学校类型,即校舍等硬件设施具有一定特色的学校;第二类,行为方式上的特色学校,即学校的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与众不同之处;第三类,传统与风俗上的特色学校类型,即某一特殊地域文化下的特色学校;第四类,精神品行层面的特色学校类型,即隐含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中的特色学校。
陶西平从特色学校的办学实践出发将特色学校分为特色办学模式学校;第一种是特色文化的学校,第二种是特色学科设置的学校。
3.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1)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专家均从不同角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相应研究。
第一,国外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斯基尔贝克于1976年经研究总结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从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价四个维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方案进行的设计。在他的研究中,学校教学人员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1978年,沃尔顿将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他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即是对教材进行的新编。
课程专家约翰·埃格尔斯顿将校本课程开发看作学校运用相关资源,通过讨论、实验、评价等途径开发适应学生发展血药的课程的一种过程。
科恩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角度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广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参与者包括学校校长、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教学人员以及学校附近的社区人士等有关学生的一切人员;而从狭义角度讲,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只包括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校长和部分教师。
第二,国内专家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吴刚平在分析课程教学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背景、操作技术、理论、中国化的探索、国外的经验前景、展望这六个层面的基础上,将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徐玉珍的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之后她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学校现场具体情况制定的符合学校发展条件的特点的课程开发类型。在课程开发的主体上,她认为应该由学校全体成员自愿参加,在课程的动态性上,她提出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静态停滞的活动,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断改进的活动。
傅建明认为在理论上我国已经形成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共识,但是在实践上,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有关开发校本课程的书籍。他的著作《校本课程开发:初中案例》一书中根据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开发的实际,从文史、科技、体艺、德育、工艺、综合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的建议;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践。
高慎英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三项精神:即学校的决定,教师的参与和学生的喜好;致力于实现三项价值: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教师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4.校本课程开发与创建特色学校关系的研究综述
杜少君在其硕士论文中详述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历程和学校尊崇天性、培育品性、启迪灵性、彰显个性的特色,从定位、发挥作用、评估与推广三个方面讨论了特色学校的创建方式。
胡文娴分析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类型,调查了研究学校中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中的现状,归纳出了教师在参与特色学校课程建设时的意愿、类型、内容和途径,提出激发教师参与特色学校创建的建议: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和搭建平台。
王建荣和熊永昌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课程的属性,王建荣认为课程是一种文化现象,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产物。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相互依存。他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校本课程的整合要助力于学校特色文化的重塑。熊永昌建议从文化建構的角度理解和开发校本课程,以文化建构的方式统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龚春燕,熊德雅,胡方.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价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9(3).
[2]李秋健,王琪.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研究[J].黑河学刊,2012(04):139-140.
[3]庄允吉,黄志明,吴昕.中小学办学特色的模式[J].中小学管理,1992(5):4.
[4]孙孔懿.学校特色的结构与功能[J].教育导刊,1997(05):15.
[5]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J].中小学管理,2009(8):4.
[6]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杜少君.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研究——中山市S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十年历程与反思[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胡文娴.特色学校课程建设中教师参与问题研究——以Y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0]王建荣.整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文化共融通的必然策略[J].观察思考,2011(11):40.
[11]熊永昌.基于学校文化建构 开发校本课程[J].基础教育参考,2008(05):91.
【关键词】特色学校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一、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综述
1.有关特色学校特征的研究综述
对于特色学校有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特性、创新性、多样性等几种观点中。
龚春燕等学者认为特色学校包含如下五项特征:稳定性、独特性、整体性、创新性和优质性。
葛路谊总结的特色学校的特征包括四项,分别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优质性四种特征。
李秋健认为的特色学校的特征是:成功性、独特性、稳定性和优质性这四种特征。
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他们认为的特色学校的特征有:稳定性、优质性、成功性、整体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等。其中,稳定性和独特性是每位学者都认可的特色学校具有的特征。
2.有关特色学校类型的研究综述
黄志明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划分了特色学校的类型。从学校特色的显明性出发,他将特色学校分为显性的特色学校和隐形的特色学校两种;从学校的教育工作出发,他将特色学校划分为培养目标的特色、教育方法的特色、教学内容的特色、学校管理的特色和教学评价的特色等五种类型。
孙孔懿从文化学视角将特色学校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物质层面的特色学校类型,即校舍等硬件设施具有一定特色的学校;第二类,行为方式上的特色学校,即学校的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与众不同之处;第三类,传统与风俗上的特色学校类型,即某一特殊地域文化下的特色学校;第四类,精神品行层面的特色学校类型,即隐含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中的特色学校。
陶西平从特色学校的办学实践出发将特色学校分为特色办学模式学校;第一种是特色文化的学校,第二种是特色学科设置的学校。
3.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1)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专家均从不同角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相应研究。
第一,国外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斯基尔贝克于1976年经研究总结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从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价四个维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方案进行的设计。在他的研究中,学校教学人员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1978年,沃尔顿将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他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即是对教材进行的新编。
课程专家约翰·埃格尔斯顿将校本课程开发看作学校运用相关资源,通过讨论、实验、评价等途径开发适应学生发展血药的课程的一种过程。
科恩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角度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广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参与者包括学校校长、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教学人员以及学校附近的社区人士等有关学生的一切人员;而从狭义角度讲,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只包括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校长和部分教师。
第二,国内专家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吴刚平在分析课程教学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背景、操作技术、理论、中国化的探索、国外的经验前景、展望这六个层面的基础上,将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徐玉珍的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之后她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学校现场具体情况制定的符合学校发展条件的特点的课程开发类型。在课程开发的主体上,她认为应该由学校全体成员自愿参加,在课程的动态性上,她提出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静态停滞的活动,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断改进的活动。
傅建明认为在理论上我国已经形成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共识,但是在实践上,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有关开发校本课程的书籍。他的著作《校本课程开发:初中案例》一书中根据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开发的实际,从文史、科技、体艺、德育、工艺、综合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的建议;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践。
高慎英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三项精神:即学校的决定,教师的参与和学生的喜好;致力于实现三项价值: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教师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4.校本课程开发与创建特色学校关系的研究综述
杜少君在其硕士论文中详述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历程和学校尊崇天性、培育品性、启迪灵性、彰显个性的特色,从定位、发挥作用、评估与推广三个方面讨论了特色学校的创建方式。
胡文娴分析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类型,调查了研究学校中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中的现状,归纳出了教师在参与特色学校课程建设时的意愿、类型、内容和途径,提出激发教师参与特色学校创建的建议: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和搭建平台。
王建荣和熊永昌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课程的属性,王建荣认为课程是一种文化现象,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产物。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相互依存。他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校本课程的整合要助力于学校特色文化的重塑。熊永昌建议从文化建構的角度理解和开发校本课程,以文化建构的方式统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龚春燕,熊德雅,胡方.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价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9(3).
[2]李秋健,王琪.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研究[J].黑河学刊,2012(04):139-140.
[3]庄允吉,黄志明,吴昕.中小学办学特色的模式[J].中小学管理,1992(5):4.
[4]孙孔懿.学校特色的结构与功能[J].教育导刊,1997(05):15.
[5]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J].中小学管理,2009(8):4.
[6]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杜少君.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研究——中山市S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十年历程与反思[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胡文娴.特色学校课程建设中教师参与问题研究——以Y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0]王建荣.整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文化共融通的必然策略[J].观察思考,2011(11):40.
[11]熊永昌.基于学校文化建构 开发校本课程[J].基础教育参考,2008(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