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卧老人行书《遂闲堂十律诗》考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n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虎卧老人;张霖;张霔;书法
  【摘要】河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虎卧老人行书《遂闲堂十律诗》卷,前人定为史可法自书诗卷,后人定伪。文章探赜索隐,再现了其历史、艺术价值,并对作者及所涉的畿辅先哲张霖、张略作考迹。
  
  三
  
  张之洞、周肇祥、王葆真等均认定诗卷为史可法所书自作诗,所作时间“戊辰仲春”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但是,以今日书画鉴定学观察疑点颇多。首先,崇祯元年二月,史氏年方27岁,恰是其仕途发生巨变之时,恩师左光斗沉冤已昭雪,仇敌宦官魏忠贤被诛,他欲展宏图,英雄搏击,正在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试[10],不可能如此悠闲访友,诗酒唱和,长歌高吟“白发今如此,优游遂物华”,“屏风云母嫩,歌板雪儿轻”如此暮年悲秋、颓唐荒纵的诗句,且不足而立之年即称老人,亦不合情理。其次,落款下所钤两印过小(边长1.1厘米),与诗卷整体章法、字的大小极不相称。印文线条软弱不畅,略显板涩之气,与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多钤大印、文字浑穆苍劲(如米万钟、王铎等书法作品的钤印)有别,印泥亦有些轻浮,为后人所钤无疑。再则,目前公私所藏史可法墨迹似乎不少,但无争议者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书札[11],诗卷与之相较,两者书风相去甚远。故河北博物馆专家将其定为赝品,虽有失偏颇、草率,但不无道理,无可厚非。然而名宦巨卿、文人雅士对诗卷评价甚高,空穴来风,事必有因,除囿于时代外,其诗不独遣词雅致,意境悠远,格调清新,耐人寻味,书法亦用笔遒劲,结字大小错落,跌宕有致,点划清晰,牵丝自然,有飘然欲动、超凡脱俗之美,毫无做作迟疑之弊,可以说诗与书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非轻妄射利之徒所能企及。为了说明问题,于此介绍一件原藏畿辅先哲祠,现藏河北省博物馆,可谓“流传有序”的史可法草书《七言诗》轴(图八)。该轴为绫本,纵143厘米,横46厘米,书宋陆游《楚城》诗:“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其形式、质地及书法、印章等均具明末清初的时代作风和气息,与史可法所处的时代大体相当,但书法笔力软弱,气脉不畅,艺术水平低,应为赝品无疑。诗卷与之相比,虽同属赝品,艺术水平却不可同日而语。是耶?非耶?困惑我们数年,曾赴扬州史可法纪念馆寻觅线索,亦无所获。直至 2005年秋,我们在整理查阅有关畿辅名人书画资料时,见到一部流传不广、却有重要地方史料价值的《津门诗钞》,谜底方被揭开。
  


  该书编纂者梅成栋(1775~l 844年),字树君,号吟斋,斋名欲起竹间楼,乃嘉庆、道光年间天津诗坛领袖。他博学多才, 积数十年之功 ,于道光四年(1824年)纂成《津门诗钞》30卷(图九),其中卷30载虎卧老人诗28首,并有梅氏按语云:
  


  老人乩仙,不署名字,自称五百岁。与张笨山先生唱和最多。能擘(窠)大书,遒肆类张二水。诗洒洒有仙气,余最喜其“卖花小市通春水,种柳高楼背夕阳”句,清丽近樊川。[12]
  所言不多,犹如空谷足音,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三点信息:
  1、 虎卧老人与史可法毫不相干,乃时人扶乩所请托的一位神灵,或曰是一位神秘传奇的高人逸士,其姓名、年龄、生平等已不可考。
  2、 他与张笨山关系密切,赋诗唱和最多。
  3、 工诗书。擅写大字,劲健恣逸,类似于明末书法家张瑞图;诗潇潇洒洒有仙气,有的诗句清新华美近似唐代诗人杜牧。
  由上所示,欲知虎卧老人,张笨山是关键人物,是问题的切入点,下面就谈谈张笨山。
  
  四
  
  张笨山,名霔,号笨山,又号笨仙,别号秋水道人。其人其事鲜为人知,一般文献或工具书均不载,仅散见于畿辅的地方志及清人诗文集中,主要者有三:
  1、龙震的《记亡友张帆史交情始末》曰:
  友人张,字念艺,又字史,号笨山。其读书处近水,额曰“乃书屋”。每见帆影爱之,因又号帆史,复名其书屋曰“帆斋”。本封翁闻予公冢男也,因其伯子方伯公鲁庵居长,乃行第二。有弟字念兹,好勇,举武孝廉。封翁闻予公旧随其兄光禄明宇公业盐于长芦,遂家天津,帆史即天津生也。十二岁时善临钟王、石刻,十六时擅诗名。由明经授中书舍人,仍乡试,累不第,遂不仕,杜门著书。与二三贫士作文字交,一二缁黄为方外友往来,知名之士慕其名而造之,帆史不拒亦不恋也。予先大人与其父闻予公曾同贫贱患难,又同业盐于长芦,及张氏昌大,予家亦丰足。予与帆史固世好兄弟也……(二人)相敬爱,或一月一聚,或十日一聚,或一二日即一聚,或连日夜相聚,聚时即觅题吟诗,互相删较为乐,如此者十二年如一日也。……帆史生于顺治十六年己亥八月五日,卒于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六月二日。著诗万余首,常畏火劫,乃石匣藏之,曾云“过五十当删定也”。岂意生四十六年而即长往乎。……甲申(1704年)十月一日书于姑苏金阊门外之庄园。[13]
  按,龙震(1657~1726年),字文雷,号东溟,天津人。工诗,著有《玉虹草堂诗集》。《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7有传。
  2、陈仪的《玉虹草堂龙东溟传》云:
  张笨山,名。兄为方伯,门业甲三津,而笨山萧然无所与。尝科头趿履行街衢,或为车马客所辟易。居如村舍,自题曰“帆斋”,又营别室于帆斋之右,亦曰“帆斋”。客征其故,笨山曰:“吾所居则帆斋也,既为帆斋,容有常处乎?此帆斋之义也。”因唏嘘太息,人皆怪之,独东溟心知其意。东溟豪气机敏,踔厉风发;笨山则萧散恬泊,如山间林下人,取趣不同,而相得欢然无间。笨山草书全得张颠神骨,诗似青莲,天马行空,不可羁络。[14]
  按,陈仪(1670~1742年),字子,直隶文安(今河北文安县)人。张霔之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授编修。雍正年间任京东营田观察使,营田于天津,筑围开渠,沿海滩涂尽变良田。《清史稿》卷291有传。
  3、嘉庆十年(1805年)的《长芦盐法志·人物》载:
  张,字念艺,号笨山,抚宁人,移居天津。幼敏悟,工书,擅诗名。由岁贡生官中书舍人。……著有《乃书屋》、《弋虫轩》、《星阁秦游》诸集。[15]
  以上所言信而有征,可知张霔(1659~1704年),祖籍抚宁(今河北抚宁县),因父张闻予、伯父张明宇为长芦盐商,遂居天津。他出身豪门,由贡生官中书舍人。乡试不第,遂绝意仕进,杜门著书。居若村舍,粗头乱服,如山间林下人。
  张霔12岁时善临钟王、石刻,尤工草书,得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神骨。梅成栋云:“先生书法逸古苍劲,人以为宝。城内‘无量庵’额三字系公手书,过者无不仰羡,后为僧换去。”[16]其书法墨迹极罕见,所幸河北省博物馆藏有一幅草书轴,系纸本,纵117厘米,横29厘米。文曰:“‘洗尽二王恶札,得书中三味’语,莫认作颠话。”署款“张霔书言”,款下钤白文“张霔之印”,右上角钤 “家在孤竹国中” 长方形朱文印(图一○)。其语似出自《海岳志林》“徽宗命元章书《周官》篇于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17]意思是说书法要从二王的窠臼中挣脱出来,有所创新,才能发扬光大。米芾,人称“米颠”, 张霔秉性与其有相似之处,书之,当有其思想与目的,或是阐明书学主张与观点,故此轴写得纵横豪迈,酣畅淋漓,有高视阔步、旁若无人之慨,恰如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8]就笔者所知,这是目前所见张霔唯一的书法作品,亦是传世最早的天津书法家作品,颇为珍贵。
  张霔16岁以擅诗名于时,其诗似唐代诗人李白,清新飘逸。所著诗文集除《长芦盐法志》所载的三种外,据《天津县新志》等载,尚有《绿艳亭诗文稿》、《读汉书绝句》、《读晋书绝句》、《帆斋逸稿》等,但多佚,所能见到者主要是《津门诗钞》收入的164首诗,读之“如风鹄摩天,春鸿戏海,自成一家,足供后学之模楷”[19]。
  


  张霔亢志高洁,诗、书俱佳,故“知名之士慕其名而造之”,且多有唱和。如著名学者、诗人朱彝尊有诗云:
   六年不见张右史,忽诵《秦游》一卷诗。韩孟元刘无定格,尤萧范陆有余师。归逢滦鲫堆盘日,到及江花夹岸时。试计合并何地好,须凭来雁慰相思。[20]
  杰出的书画家石涛更是对其推崇有加,诗云:
  眼中才子谁为是?燕山北道张天津。此时破雪拥万卷,手中笑谢酒半巡。一觞一韵字字真,的真草稿惠何人?羡君颠死张颠手,羡君摧折李白神。赠我双称二妙,秋毫小楷堪绝伦。至今停笔不敢和,至今缩手时为亲。……[21]
  由此推之,虎卧老人“与张笨山先生唱和最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遗憾的是虎卧老人诗作多散佚,与张霔唱和诗仅存三四首,其中《春日过问津园,赠张笨山,并寄令兄甜雪》曰:
  一径斜阳树里桥,依稀雪鬓见歌樵。当窗积雨垂藤蔓,隔浦分烟上柳条。棋局高风赢别墅,枕函清梦逼归潮。因君兄弟忘晨夕,不为林园兴独饶。[22]
  可知张霔有兄曰“甜雪”,与龙震所言“(张霔)因其伯子方伯公鲁庵居长,乃行第二”相印证,“甜雪”当为其堂兄张鲁庵,即诗卷落款“过甜雪台道,坐遂闲堂”之“甜雪”。
  
  五
  
  张鲁庵,名霖。其生平事迹最早见于乾隆四年(1739年)的《天津府志》,尔后有《津门诗钞》、《国朝畿辅诗传》、《重修天津府志》、《永平诗存》、《续天津县志》、《大清畿辅先哲传》和《天津县新志》等,诸书所载详略不同,互有出入,其中以《大清畿辅先哲传》所载较详,兹录于下:
  张霖,字汝作,号鲁庵,又号卧松老衲,抚宁人。父明宇,贾天津,遂家焉。康熙二十年,以例贡官兵部车驾司郎中。丁母忧,服阕,补原官,寻升陕西驿传道。时陕饥,民多流亡,捐赀赈活之。三十四年,迁安徽按察使,治狱多平反。会皖江议裁兵,士卒皆哗噪,霖推诚谕慰,军遂辑。三十七年,迁福建布政使。旧例钱粮解藩库有羡耗诸陋规,悉除之。又一年,迁云南布政使,署巡抚,缘事革职。霖天才不羁,尤嗜学,为诗、古文、词,卓然成一家言。生平慷慨,乐解推。家故饶于财,任部郎时,以母老告归,颜其堂曰“爱日”,更筑遂闲堂、一亩园、问津园、思源庄、篆水楼,园亭甲一郡,法书名画充溢栋宇。广延大江南北名宿,如姜宸英、赵执信、朱彝尊、梅文鼎、方舟、方苞、吴雯、徐兰辈皆主其家,供张丰备,馆舍精妍,文酒之宴无虚日,时人拟之月泉吟社、玉山草堂。所著《遂闲堂稿》,卒后散佚,鲜有存者。然天津诗学,实自霖倡之。其后张氏能诗者,历世不绝,说者以为霖爱人重士之报云。初,吴雯主张氏,尝与霖言志曰:“我家中条山下,环以玉溪之水,倘买田郑谷之口,构草堂十余间,有楼眺远,有亭纳爽,有屋贮书,院种竹数百挺,黄梅数十株,面雷首,肘太华,倘佯终老足矣。”霖笑而不言。未几,雯告归,抵门,庐舍顿改,皆霖为构植,一如其所述。其笃交游、喜任侠如此。[23]
  又,《天津县新志》载:
  张霖……,(康熙)三十九年,以前在安徽失察属吏,降官,寻授云南布政使,被劾落职。五十二年卒。霖豪于家财而风度彬雅,尤笃伦常,早孤,官京曹时,以母老告归,筑遂闲堂,一门和聚,极林下奉亲之乐。[24]
  有关张霖在天津营建遂闲堂,其子张坦曾作《遂闲堂十首》诗,序云:
  家大人备官郎署,捧檄萦怀,归养晨昏,请告获予。兴公遂初如愿,非因泉石抽簪;安仁雅意闲居,岂为宾僚辟径?将娱厥志,爰构斯堂。月榭烟廊,奉板舆而周历。花光草色,杂莱彩以将迎。……
  诗云:
  潘岳赋闲居,岂为耽冥乐?朝夕定省勤,宦情因以薄。吾翁至孝身,与此同其略。奉养太夫人,承恩返丘壑。为园非侈观,鸠杖逞瞿铄。爱日肯斯堂,遂闲名以作。……[25]
  从上可知,张霖(?~1713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任兵部车驾司郎中,后任陕西驿传道道员;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1695~1700年)任安徽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署云南巡抚。他在任兵部车驾司郎中不久,以侍奉老母告归,在天津卜筑遂闲堂,再建问津园、一亩园、思源庄、篆水楼。其园层阁重楼,奇亭巧榭,错落有致,竹修林茂,柳暗花明,景色宜人;法书名画充溢栋宇,文人胜士雅集于此。据张焘《津门杂记》等载,遂闲堂等诸胜位于天津城东五里锦衣卫桥附近[26],即今日的天津市中山公园一带。
  


  结合以上资料,诗卷落款“戊辰仲春,过甜雪台道,坐遂闲堂赋得十律奉赠,聊志交晤之概,非敢拟少陵何氏山林作也”之“戊辰仲春”,非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而是60年后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二月;“甜雪台道”,即张霖道员,时任陕西驿传道,故敬称台道; “遂闲堂”,乃张霖的别墅。全句的意思是:虎卧老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早春的二月,前往天津拜访了挚友张霖道员,寓居遂闲堂,赋得十律诗(并书写成长卷)奉赠,聊记相交会晤的梗概,岂敢比拟唐代大诗人杜甫胜游长安城南的何氏园林所作十律诗[27]。虎卧老人于诗中记述了此次拜访的缘由、自己的志趣、路上的见闻、主宾诗酒唱和、主人天伦乐事以及惜别等。如第八首“小部传难得,声容个个清。屏风云母嫩,歌板雪儿轻。娇燕欲回席,垂杨直上城。尽随莱子辞,添助彩衣明”就是对县志所言“以母老告归,筑遂闲堂,一门和聚,极林下奉亲之乐”最好的注脚,同时证明康熙二十七年其母尚健在,《大清畿辅先哲传》所言“丁母忧,服阕,补原官,寻升陕西驿传道”有误。
  鲜为人知的是张霖被革职后不久,即遭杀身之祸。据《东华录》载:“(康熙四十四年)六月,李光地疏劾革职云南布政司张霖,假称奉旨,贩买私盐,得银百六十余万两。得旨:‘即令李光地审拟,霖论斩,家产籍没入官。’”[28]《清实录》载:康熙四十四年六月,“吏部尚书管理直隶巡抚事李光地疏参原任云南布政使张霖,出身商贩,居家不检,网利殃民,纵子为非,请敕部严拿究拟。得旨:‘著该抚严审具奏。’”[29]李光地于康熙三十七年、四十二年先后任直隶巡抚、吏部尚书仍管直隶巡抚事,乃畿辅的最高军政长官。而张霖曾任云南布政使、署巡抚,与李光地职务相近,且不羁之行又为世俗难容,宦海沉浮,人心莫测,是否内部倾轧而罹祸?于此恕不深究。但可以认定的是:张家于康熙四十四年罹大祸,精雅的遂闲堂、问津园等诸胜随之败落,往日的繁华胜景化为历史的烟云了,有诗曰:“人去朱门事事空,堂间蜡泪带轻红。啼乌与唤圜扉日,莫遣笙歌赴梦中。”[30]其弟张霔似有预知,据说 “帆史临殁,见两道士来迎写玉真经,遂一笑而逝”[31],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驾鹤西游了。
  石涛亦有赠张霖诗一首,颇生动,对我们了解其人其事有所裨益。该诗不见著录,因画而存,特抄录于下:
  半生南北老风尘,出世多从入世亲。客久不知身是苦,为僧少见意中人。天仙下世真才杰,我公心力能超群。君视富贵如浮云,游戏翰墨空典坟。爱客肯辞千日酒,风流气压五侯门。四海渔樵齐拍唱,归来长铗叹王孙。人生飘忽等闲情,且随酣畅眼纵横。感君白璧买歌笑,醉客不放东方明。倾情倒意语不惜,回山转海开旃檀。座客皆云不尽欢,歌儿声杂冰雪团。冻云匝地酒龙醒,意气峥嵘豪士全。此夜真堪写怀抱,明朝诏下君王宣,相思回首心拳拳。辛未(康熙三十年,1691年)冬日,雪中张汝作先生见招,才人杰士拥座一时。公来日有都门之行,赋谢兼赠。[32]
  
  六
  
  虎卧老人的墨迹除诗卷外,尚有南京文物店藏汪中《杂画》册(以下简称画册)的题与对页题诗[33]、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6年秋拍行书《五言诗》轴(以下简称诗轴,图一一)及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藏行书《苏东坡句》轴(以下简称句轴)[34],笔者仅见印刷图片,难以知其内涵。限于资料,于此仅对虎卧老人相关的几个问题姑妄言之。
  


  1、年龄与籍贯
  画册是汪中为赉良社兄所作,绘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凡12开。应主人赉良所属,虎卧老人为之题,并对第1、3、6、8、10、11开作对页题诗,余下的6开由查士标、闵奕仕、丁德明、蒋耀、周而衍等完成,遗憾的是均未署时间。诸人中查士标(1615~1698年)是著名的书画家,从其题诗的书风看,约为五六十岁时所书。也就是说,汪中作画与查士标等人题诗的时间至少相隔了十几年。再从虎卧老人与查士标等人交错题诗看,画册题诗的起讫时间不会过长,有可能在同一天或几天内完成。又,虎卧老人在题诗落款时,一处书“虎卧老人”,五处书“老人”(图一二)。《论语·季氏》载:“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邢疏:“老,谓五十以上。”[35]说明这时虎卧老人至少在50岁以上,与查士标的年龄大致相当,约生于明万历末年或天启年间(1615~1625年),当属明朝遗民。
  虎卧老人自称五百岁,犹如彭祖言八百岁,乃虚妄之语,但为多寿之人似不会有问题。昭云:“余按本朝文人多寿,……如王文简公士祯七十七,朱竹彝尊八十四,尤西堂侗八十五,沈归愚尚书德潜九十五,宋漫堂荦七十二……。”[36]按虎卧老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拜访张霖时应已六七十岁,虽有“白发今如此,优游遂物华”之叹,但从所作诗中可感到其身体健康,精神矍烁,步履矫健,若不出意外,活至80岁左右似不成问题,亦与查士标84岁相近。
  画册所涉诸人籍贯,除不明者外,余均为江南人,如汪中为歙县,查士标为休宁,闵奕仕寄籍江都,周而衍为宜兴等,故虎卧老人为江南人的可能性较大。不过,从有关他的传说在北方京津一带民间流传,且墨迹、诗存亦多发现于此推测,至少其晚年主要活动在京津一带。如诗卷云“不尽林泉意,频频过海城”,说明他经常往来于天津,所居当然与之不会太远。又其诗曰所居有山,如《山中春课》:“小筑新泥六尺墙,乱峰过去是山房。”[37]《归山》:“敲诗过二更,归去踏烟露。林鸟忽惊飞,青猿为扣户。”《柳色》:“纵教柳色春如许,不及山中麝草香。”等等,推测其晚年寓居于京津附近的燕山一带。
  2、与张氏兄弟之交谊
  虎卧老人与张氏兄弟之交谊当始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之后,即遂闲堂竣工后的不久。
  从虎卧老人诗文、书法及交游看,其出身门第较高,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明清易鼎,似遭不测,因不为人知的隐情和苦衷,不得不走上了漂泊无依、衣食无着的苦隐之路。而张霔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张霖稍长,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左右,他们没有经历易代之痛,且出身盐商豪富,生活优裕,尤其张霖是由例贡而入仕的显官,故从表面上看虎卧老人与张氏兄弟年龄、经历、志向均不同,是有思想隔阂的两代人。但是,康熙二十年之后的虎卧老人已步入晚年,此时清朝江山已固,注定了他终身苦隐,漫长的岁月消蚀着意志,流落他乡的孤独与凄凉越来越使人难耐,故也渴望着友情来抚慰。恰好张霖天资超逸,腹有诗书,笃友谊,饶于财,是难觅的良友。而他与张霔更是志趣相投,一为“虎仙”,一为“笨仙”,且诗歌同尚唐诗,书法均师钟王,追求自我,崇尚个性,是难得的知音,故其诗云:“只缘同至性,岂独恋欢场。” “因君兄弟忘晨夕,不为林园兴独饶。”虎卧老人与张氏兄弟既是莫逆交,又是忘年交,水乳交融,关系非同一般。诗卷所言“不尽林泉意,频频过海城”,就是他与张氏兄弟频频“交晤”,在遂闲堂、问津园等诸胜或帆斋中饮酒赋诗,援琴雅歌,濡毫染翰,切磋技艺,聊以慰藉那颗孤独的心灵。
  3、书法与诗歌
  虎卧老人乃奇节异行之士,其书法、诗歌必不寻常,只因隐姓埋名,易服晦迹而湮没不彰。从画册诸人题诗中,无论是诗,还是书法,虎卧老人的艺术水平均高出众人一筹,就是负有盛名的查士标亦屈居于下,至少画册的主人赉良是这样认为的。笔者仔细查看画册题及诗轴、句轴的图片,发现落款下均钤有“虎卧大仙墨宝”朱文印,“诗宗李杜、字法钟王”白文印,这为我们了解其书法、诗歌之渊源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从虎卧老人现存的墨迹看,其书法师钟繇和王羲之,却不守绳墨,潇洒纵横,内蕴高迈,无甜美柔媚之风,与明末黄道周、倪元璐等奇肆豪放、酣畅淋漓的书风相近,这与其身为遗民所具有的高洁的人格、深厚的学养不无关系。如诗卷书法笔墨酣畅,气韵生动,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灵动,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时代气息。画册题 “得趣在人”4字,一字一页,每页纵30厘米,横27厘米,可谓擘窠大书,其笔墨雄浑朴茂,结体谨严,貌似平淡,却具有磅礴之气(图一三)。梅成栋云:虎卧老人书法“遒肆类张二水”。从诗卷及句轴等看,其行间宽绰,偏锋直入平出,纵横挥洒,的确与张瑞图的奇纵狂怪有相似之处。民间传说张瑞图书法悬挂室内可除难消灾。秦祖永云:“(张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相传张系水星,悬之书室中可避火厄。”[38]而虎卧老人的神秘传奇则有过之,如刊于乾隆四年(1739年)的汪沆《津门杂事百首》诗云:“道人降笔小游戏,六草三真妙入神。不用石榴皮作字,家家屏帐墨痕新。”自注:“张某,江南人,寓天津。扶鸾得虎卧老人,自言工八法,流传真迹甚多。”[39]扶鸾,民间请神的一种迷信活动,也称扶乩,此俗由来已久。陶宗仪云:“悬箕扶鸾召仙,往往皆古名人高士来格。”[40]汪沆所云虽属荒诞,却说明至迟在雍正年间,虎卧老人已化为人们扶乩时所请托的一位神灵了,其墨迹理所当然的被奉之为神物。
  有关虎卧老人书法的著录有二,一为《笔啸轩书画录》载:“虎卧仙书,绫本,中轴。虎卧子立夏后四日书。”[41]二为《钦定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载:“虎卧子自书诗一轴,本幅绫本,纵四尺九寸三分(约157厘米),横一尺四寸六分(约46厘米)。行书‘曾约莲花送酒酬,花开君又上扬州。浮生忙与闲何似,请看雷塘一夜秋。向曾有莲花约未践,特书一绝,以儆浮生之碌碌无益。’款‘虎卧子’。钤印二‘虎卧大仙墨宝’、‘诗宗李杜字法钟王’。鉴藏宝玺:五玺全、宝笈三编。收传印记:‘桐凤园’。” [42]虎卧老人书法被清内府所庋藏,可见其不凡。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诗歌的两座高峰,被称之为“诗仙”与“诗圣”。 虎卧老人诗宗李、杜,“洒洒有仙气”。目前所见其诗作有《津门诗钞》中28首,诗卷10首,画册对题诗6首,诗轴1首,《石渠宝笈三编》载自书诗1首,凡46首。所存之诗多为晚年的友人唱和、题画、咏物等寄情怡性之作,追求天真平淡的审美意境,抒发寄情山野林泉的雅逸之情,借咏物言志。如诗卷:“竹留孤涧月,鹤占半巢云。” 《白梅》:“寒许留孤鹤,清宜对野人。”《赠王五》:“竹杖行歌到野塘,东风吹得酒人狂。卖花小市通春水,种柳高楼背夕阳。”或随感而发,自然流畅,颇有思致,如《中秋》:“ 银汉无槎澹欲流,淮南招隐小山幽。捣衣声里团月,此夜谁人不倚楼? ”等等。
  4、《阅微草堂笔记》所记卧虎山人当为虎卧老人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载扶乩请卧虎山人二则,一曰:“有扶乩者,自江南来。其仙自称卧虎山人,不言休咎,惟与人唱和诗词,亦能作画。画不过兰竹数笔,具体而已。其诗清浅而不俗。……先姚安公曰:‘吾见其诗词,谓是灵鬼;观此议论,似竟是仙。’”二曰:“卧虎山人降乩于田白岩家,众焚香拜祷。……余所见扶乩者,惟此仙不谈休咎,而好规人过。殆灵鬼之耿介者耶!先姚安公素恶淫祀,惟遇此仙,必长揖曰:‘如此方严,即鬼亦当敬。’” [43]此二则纪氏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事发与天津相邻的沧州、德州一带,故推知卧虎山人必为虎卧老人无疑。字之颠倒不一,当民间流传使然。
  
  七
  
  纪晓岚云:“天津擅煮盐之利,故繁华颇近于淮扬。然置卫始于明,置州升府、割河间七邑隶之,亦六七十年耳,故其地古迹颇稀,明以前可屈指数。河海襟带,港汊交通,虽凫汀鹭渚,颇具水乡之胜。……文士往来于斯,不过寻园亭之乐,作歌舞之欢,以诗酒为佳兴云尔。”[44]梅成栋云:“大抵津门诗学,倡其风者,推遂闲堂张氏为首。”[45]张霖在康熙二十年之后营建的遂闲堂、问津园等诸胜,“益饰池馆务极幽胜,法书名画之属充栋宇”[46],“款接大江南北名流,供帐丰备, 馆舍精雅,才人云集”[47],成为天津最早的文化中心,为时人所瞩目,如同著名的元初吴渭“月泉吟社”、元末顾瑛“玉山草堂”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无疑它对天津、畿辅乃至北方的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毋庸讳言,天津传统文化由此而勃兴、发展。饮水思源,张氏兄弟的草创之功,我们不应忘却。遗憾的是“北方士习朴实,专务暗修,不善标榜”[48],历史的尘封,今人的冷漠,如烟的往事知之者越来越少,“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故于此赘述,祈望能引起读者的点滴关注。
  虎卧老人亦称虎卧大仙、虎卧子等,生卒年与查士标大致相当。他晚年寓居于京津附近的燕山一带,常常到遂闲堂、问津园等诸胜作客。他与张氏兄弟既是莫逆交,又是忘年交。诗卷就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二月拜访时,作于遂闲堂,奉赠给主人张霖,因没有携带印章而未钤印。毫无疑问,诗卷是遂闲堂之物。康熙四十四年张氏罹祸后,诗卷或留在其子孙手中,或散出,再后辗转至京城,大概在道光年间为李宗所获。梅成栋云:“故人黄藕村寿占藏有(虎卧)老人诗一卷,后卒于都门,不知流落何所。”[49]按其时间、地点及体裁、装裱形式,似乎说的就是此卷,然尚待证明。由于虎卧老人的神秘传奇,至少在雍正年间,他已化为人们扶乩时所请托的一位神灵,后来不知何故被托名于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诗卷恰恰未钤名章,收藏者或射利者补钤了假印,使之成为史可法的“真迹”(或许虎卧老人托名史可法由此而来)。梅成栋积“数十年掇拾心劳”的《津门诗钞》,可惜流传不广,见者不多。前贤张之洞、周肇祥、王葆真等饱读诗书,博古通今,且精通书法艺术,见诗卷真伪不辨,留有话柄。后人多有进步,定为赝品,打入冷宫,亦有所憾。 无独有偶,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通钤有“史可法印”的书札,经著名专家研究,定为真迹,实为伪品[50],书画考鉴之难于此可见一斑。
  ————————
  [10]a.《明史》卷70《选举二》载:“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廷试,以三月朔。” b.史元庆《史可法年谱》载:崇祯元年“四月,公举三甲二十六名进士。”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第35页。
  [1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21册,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330~331页。
  [12][22][49]清·梅成栋:《津门诗钞》卷30“虎卧老人”,思成书屋藏板,道光四年(1824年)刻本(该书无刊刻时间,姑定竣稿时间为刊刻时间,以下无刊刻时间者同此)。
  [13][31]清·龙震:《记亡友张帆史交情始末》,载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本。
  [14]清·陈仪:《玉虹草堂龙东溟传》,引自《津门诗钞》卷6“张霔”。
  [15]清·黄掌纶等撰:《长芦盐法志》卷17,嘉庆十年(1805年)刻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3页。
  [16][19]同[12],卷6“张霔”。
  [17]见毛晋:《海岳志林》,转引自《古代书家轶事百则》,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第64页。
  [18]清·刘熙载:《艺概》,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715页。
  [20]清·朱彝尊:《得张舍人霔皖口书却寄诗》,载《曝书亭全集》卷17,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21]清·石涛:《雪中怀张笨山》,为《清湘书画稿》长卷中的自题诗。该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见《中国绘画全集》第26卷,文物出版社、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32~33页。
  [23]徐世昌等:《大清畿辅先哲传》第20卷,民国七年(1918年)刻本。
  [24][46]高凌雯纂修:《天津县新志》卷21,民国二十年(1931年)刻本。
  [25]同[12],卷6“张坦”。
  [26]a.清·张焘:《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b.同[24],卷25。
  [27]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载《全唐诗》第四函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44页。
  [28]清·蒋良骐撰,林树惠、傅贵九校点:《东华录》卷20,中华书局,1980年,第322页。
  [29]《清实录》第6册《圣祖实录》卷221,中华书局,1985年,第228页。
  [30]清·赵执信:《与王南村话津门昨事感怀》,引自《津门诗钞》卷5“张霖”。
  [32]清·石涛:《辛未冬日,雪中张汝作先生见招,……赋谢兼赠》,载同[21]。
  [33]同[11],第6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32~335页。
  [34]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编:《明末清初书法展(书家)》,1998年,第151页。
  [35]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7~228页。
  [36]清·昭:《啸亭杂录》卷2“本朝文人多寿”,中华书局,1980年,第31页。
  [37]同[12]。以下引诗无注者均同此。
  [38]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二编上卷,光绪八年(1882年)刻本。
  [39]汪沆(1684~1764年),号槐塘,钱塘人。曾主修《天津府志》、《天津县志》。所写《津门杂事百首》刊于乾隆四年(1739年)。该诗引自《津门诗钞》卷27。
  [40]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0“箕仙咏史”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245页。
  [41]清·胡积堂:《笔啸轩书画录》卷下,载《中国书画全书》第14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293页。
  [42] 清·英和等辑:《钦定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影印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35页。
  [43]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3《滦阳消夏录三》,卷4《滦阳消夏录四》,载《纪晓岚文集》第2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3~54、63页。姚安公,即纪容舒,纪晓岚之父,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官云南姚安知府。
  [44]清·纪晓岚:《沽河杂咏序》,载《纪晓岚文集》第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94页。
  [45]同[12],《津门诗钞·弁词》。
  [47]同[12],卷5“张霖”。
  [48]同[23],《例言》。
  [50]有关辽宁省博物馆藏史可法书札真伪问题,请参见a.杨仁恺:《关于史可法书札的考释及其他》,载《杨仁恺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313~319页;b.刘九庵:《<关于史可法书札的考释及其他>一文的商榷》,载《刘九庵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02~104页。
其他文献
[关键词]会展业;展示设计;会展经济汕东省  [摘 要]会展业起源于欧洲,近年来在亚洲发展迅速,形成了会展经济。本文在对山东会展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会展业具有展示文明、推动经济、促进综合发展、传递信息及普及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期刊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讲解员素质;讲解比赛  [摘 要]讲解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博物馆的形象,本文对讲解员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某些博物馆在招聘和评判讲解员时所出现的偏差,并对讲解比赛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讲解行业业务水平的提高等问题作了阐述。
期刊
摘 要:临古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途。刘墉一生临摹的书家和作品颇多,临写既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日常活动之一,也是其形成自家书风的主要通道。文章选取几幅山东博物馆馆藏刘墉临书之作进行具体分析,采取图文对照方式,审视其临古中的取法与创造性,同时给书法学习者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刘墉;临书;取法对象;书法风貌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代乾嘉时期的书坛津梁,闻名海内,有“浓墨宰相
期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博物馆行业面临着文物保护与对公众开放的平衡问题,在这其中的人物类博物馆由于自身的特性,相比于其他综合性博物馆,更需要做好这方面的考量。名人故居纪念馆作为人物类博物馆的重要组成之一,不仅需要考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对于以名人居住建筑为主体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管也应纳入重点工作之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针对外部的公众参观,应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之上有考量地开放。同时,利用
期刊
摘 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笔耕不辍,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在运笔、势态、结体、书写节奏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开拓,丰富了晋唐以来行书的表现手法,创立了“振迅天真”“沉着痛快”的“刷字”风格,同时创立了单刀直入、切中要害的书法品评风格,给宋代“尚意”书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入古出新的杰出典范,乃“刷字”高手,造势大师。  关键词:创新;运笔;势;刷字;品评  “宋四家”的出现,开启了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崭新的
期刊
摘 要:德清作为瓷器的发源地,县境内原始瓷窑址众多,所出产品丰富。近年来,德清县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野外采集、征集购买和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收藏了相当数量的原始瓷器,这其中战国原始瓷以丰富的器物品类、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诸多原始瓷器中一枝独秀,书写了原始瓷的绚烂篇章。  关键词:德清;馆藏;战国;原始瓷  德清县属浙江省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天
期刊
摘 要:历年来,山西长治地区出土了较多的金代虎形瓷枕,这些瓷枕造型生动,纹饰精美,为研究金代长治地区的民俗、工艺美术和制瓷业提供了实物资料。白地黑(褐)彩是其重要的装饰技法,创造性地将绘画艺术和制瓷艺术相结合,整体装饰呈现出水墨画的效果。文章以长治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瓷虎枕为例,对其文化内涵、功用、装饰艺术、窑口以及工艺进行赏析。  关键词:金代;长治;虎形瓷枕  瓷枕始见于隋唐时期,一般为夏季寝具
期刊
摘 要:康熙时期青花瓷器所绘之人物戏曲故事图,题材多样,构图丰满,其形式多参照明末曲本附刊插图,融入瓷繪匠人的自我理解,加之精湛的绘画技艺,呈现的画面丰富多彩。厦门市博物馆馆藏康熙朝青花瓷器十分丰富,其中一件较有特色的“胡旋舞”图笔筒,结合史料解读应为明末路迪所作《鸳鸯绦》中的一幅场景。除此之外,文章拟从器型、釉色及绘画风格等方面对此件器物的时代特征进行论述总结。  关键词:康熙;瓷器;胡旋舞;鸳
期刊
摘 要:诸城市有许多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年至前2000年)遗址,所发现的众多遗址里面根据年代可划分为后李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文章通过介绍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石磨盘、陶鬶、弦纹黑陶壶以及发现它们的六吉庄子遗址、前寨遗址、呈子遗址来研究诸城境内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文化。  关键词:新时期时代;文物;遗址  1 新石器时代的简介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考古学家一致认
期刊
摘 要:古代祠堂是一个宗族发展、延续的象征,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起、兴盛与发展,是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潜山市杨家祠堂建设于清朝时期,距今历经了近200年的历史,是万涧杨氏族人的“家庙”。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杨氏祠堂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建筑文物,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非常高。另外,古代建筑的构造、装饰、布局等在建设时凝聚了族人大量的财力、物力,建筑本身极其考究。基于此,文章以“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