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是一种行为,在其背后有着“动机”这一因素的强烈作用。强有力的动机,往往是人们完成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前提。针对当前高职类学生当中出现的一些学习问题,作者发现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有效改善并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方法。本文紧紧围绕“学风建设”展开实践,积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风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高职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 学风建设 学习动机 掌握目标 心理辅导
当下,如何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热爱学习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多年班主任生涯中,我一直在尝试探索如何在班级中采用科学的方法营造优良的学风氛围以带动学生学习。我认为,学习首先是一种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任何一种行为背后都存在与之相关的需要和动机。强有力的动机,往往是人们完成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前提。
在当前的高校班级管理体系中,班主任工作多数采用各种规章制度、激励、赏识、肯定、情感等方式进行,往往付出很多,收效甚微。甚至有时无意的一言不慎或是一个表情有误,都会导致学生的强烈逆反甚至是激烈对抗。为此,我开始频频接触心理学类书籍,《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有关动机的理论和应用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思考:如果将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融入到学风建设中,那么能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和保持起到积极的作用?借用该书的理论阐述,不难发现:一是运用外在的规章制度与激励惩罚措施改善学生的行为,成效周期短但效果较差,并且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很难确定管束措施能否真正被学生接受并践行;二是如果从动机入手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其学习行为,将是一种成效周期长但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
一、案例主题
我校高职生的不良学习风气现象主要表现在迟到旷课、课堂纪律松散、课外时间都花费在电脑游戏和兼职等事务上、课程任务马虎了事等方面。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通常采取考勤、处分等方法,强行要求学生学习,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罚以示告诫。这些措施的施行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检查力度的变化而变化,检查严则效果好,检查松则效果弱。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有所改观。在与部分学生的沟通中甚至还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逆反、抵触等。因此,我们在采用见效快的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施行一个长效办法,引导和教育学生自愿回归课堂、回归学习。
二、案例背景
王某,2011年9月进入我校传媒专业学习。接新生时,他憨厚而健康懂事的形象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阅读完班级学生材料之后,我发现他的入学成绩在班级中排名靠前,属于学业成绩基础较好的那种类型,被我委任为班级的组织委员。但是问题非常快速地出现了,班级考勤记录表反映他经常迟到,任课教师反映他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不佳,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课程任务也是应付居多。在大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以较低的分数通过,综合测评处在班级后列。
三、案例问题实践
自从王某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后,我对他予以了关注,发现王某对学习兴趣下降,个性比较要强,又是单亲家庭子女,没了家人和中学的严格管束之后,又有了“电脑”这一“好友”,入学一个学期后,他把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玩游戏上,在学业上花费的心思越来越少。基于以上情况,我安排时间和他进行了多次交流,但交流效果不佳,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说,他多数时候不说话,甚至有时候还让我感觉到他对我似乎有抵触情绪。于是,我改变了方法。我再次查阅他的档案,发现他在高中阶段,因为单亲家庭的关系,并且母亲在外打工,缺少管束,均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被逼学习,自觉性不高。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相对宽松,没有老师和家长的日夜督促,也没有了学生间的你追我赶,自制力差的他一开始还挂念母亲的辛劳经常外出兼职,在发现兼职增长了一些技能之后,随着电脑“好玩”的功能被挖掘,他就在很大程度上丢开学业一心扑在了玩儿上。而且王某内心更加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较为自我,采取强压的办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从其内部动机入手,那么效果会好一些。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
(一)理论思路
在教育领域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优良学风的关键之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如何使这种学习积极性得到长久保持呢?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高校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寻觅一条适宜学生发展和成长的科学道路。也许,我们可以从动机入手。
1.动机、学习动机的内涵和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机(motive)是由目标或者是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e)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它,但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外在行为如任务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对困难的态度和坚定性等,间接推测学生学习动机的性质和强度等。一般认为,学习者学习动机越高,越强烈,那么产生的动力就越强,对学习的促进更为有力,学习效率(learning efficiency)肯定非常高,而学习动机强度低的话,相应的学习效率就会低一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唤醒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2.表现目标和掌握目标。
成就目标是个体在日常情境中,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一项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个体需要通过活动证明自己的胜任力(能力)。它在实际上反映了学习者在从事学习活动当中的原因和目的,同时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在学习活动中,评价学习者的成功标准有三个:(1)任务标准,即看学习者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达到了学习任务本身的要求;(2)自我标准,这个是看学习者是否超越了从前的自己,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任务,学习者现在做会比以前做得好;(3)他人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个体会把自己的学习结果或是成就与身边参与同样任务的个体的学习结果或是成就进行比较。 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等人认为,一是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对于“能力”这个特质的看法;二是认为个体对于成就目标的选择会受到其对能力看法的影响。实践表明,掌握目标定向下的学习者把学习看做是一个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只要其付出了努力,学习了东西,那么无论是否成功,个体都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成绩目标定向下的学习者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学习活动的成果证明自己的能力,避免被人看做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应当尽量引导或鼓励学生确立掌握目标。
我校不少高职类学生总是与他人进行最后学习结果的比对,而不是就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进行比对。直接导致上课不认真,考前超认真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营造良好学风的关键在于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时以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为标准,考察自己的学习收获,而不是对比别人的表现和完成情况。
3.自我效能感。
这一名词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具体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获取特定目标的活动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信念。已有的教育研究显示,成就目标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即:一是学习者的目标定向方式影响其自我效能感;二是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者成就目标的动机行为模式有调节作用。
(二)操作方法
针对我班王某出现的情况,我依据心理辅导的原则,尝试激发并培养其学习动机,鼓励王某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慢慢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1.建立关系,共情感受。
在事先调查中,我已经了解到王某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学生,自制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我先从理解他的内心入手——共情,以期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在与王某的前期对话中,我与他聊起了他所钟爱的网络游戏,谈话中我了解到,他酷爱玩游戏的原因在于在游戏中,他往往会体验到一种快乐的感觉。他自己也说,这种快乐的感觉被他自己理解为是游戏比较好玩,不像学习那样枯燥无味。我敏锐地觉察到,这是我对他进行学业辅导的一个突破口。我认为,王某之所以能够有这种愉悦体验,是因为他能够完成游戏中的任务,每完成一个游戏任务都会产生成功感,从而感到满足。如果能帮助他在学习中建立这种感觉,那么将是让他从爱玩游戏到爱上学习的一个转折点。以往经历已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所以让他此时就开始投入到学习中为时过早,我们需要先从改变他的认知也就是思想开始。
2.改变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
前期谈话结束后,由于受到关注,王某的行为有了些许改变,但变化不明显。为此,我组织了与他的后续谈话。从王某的言谈和他的表现中我惊喜地发现,他已经确立了表现目标,具体表现为开始会关注我对他的看法,从而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一些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比较在意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人的看法,这说明一方面我和王某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另一方面他会在乎我的看法,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工作中我发现,引导学生从表现目标到掌握目标的转化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转化的难处在于如何才能帮助其实现认知上的改变。为此,我决定从给予王某积极的强化和帮助其建立自我效能感入手,改变其认知。首先,我使用了心理咨询当中的接纳和尊重技术,对他积极的表现予以关注和赞扬,帮助他建立高自我效能感,从而促使他确立掌握目标。即帮助王某寻找成功之处,支持他的自信。但是,我一开始的做法是尝试帮助他将游戏当中的那种成就感迁移到学习当中,但实践后我发现这个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一是迁移效果不理想,二是有可能再度让他沉迷于游戏中,此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通过对那些学习优秀学生的观察,我发现那类学生普遍在意自己是否学习了新的知识,并且能否成功地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每当他们能够成功并熟练地操作运用新知识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满足感,这其实就是掌握目标的精髓,我意识到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3.树立目标——实现目标,改善行为。
要想使得王某体会到学业中的成就并不简单,尽管他有较好的学业功底,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不良习惯,他很难适应现在的学习。我首先联系他的任课老师,专门为他布置了一些简单的学业目标和任务,鼓励他慢慢完成,每当他完成一个任务时,我都会帮助他体验那种完成任务时的成就感,并一步一步使得这种感觉扩大。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王某终于实现了从表现目标到掌握目标的过渡,现在的他已经明白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高分,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才是关键。最让人欣慰的是,他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完成以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曾说:我真不敢相信自己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会去看书学习,这对于以前的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我觉得嘛,这做起来真的挺简单的。”我发现,他的高自我效能感已经建立,而且相应确立了掌握目标。
4.观察反馈。
尽管王某现在已经表现出很好的学习行为,但是我依然保持关注他,因为行为的改善和塑造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放松。我经常找他谈话聊天,他非常乐意向我反映自己现在的状况,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三)行为改善和新的表现
通过成功地对王某实现学业辅导和干预,他现在能够正确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内在学习动机。经过了一个学年的实践,他的学业成绩有了较大提高,课堂表现和学业任务完成情况获得了各位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王某的改变引起了班上不少同学的关注,他们都很好奇他为什么会改变如此之大,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自发回到课堂,回归学习。而且有一部分同学开始暗暗以他为目标,尝试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我明白,这一部分学生又开始以王某为标准确立起表现目标了,我需要帮助这些孩子慢慢实现从表现目标到掌握目标的转化,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五、案例总结与启示
(一)成功和不足之处
仔细回想我在这个案例当中的经历,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心理学理论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基础。一方面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让教师学习了新知识,自我得到了发展和成长。
当然,我发现了案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1)由于我这次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因此存在很多不熟练的地方,操作起来很生硬;(2)利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辅导往往是一对一的形式,针对性强但覆盖面不是很广。
(二)案例反思
1.如何使其覆盖面更广。
心理辅导永远只能是一对一,但在高职此类学习问题学生较多,传媒专业由于专业特殊性,学生普遍偏爱实践不爱理论,学习心理偏浮躁,而且在我校的学风检查中多次出现效果不佳的情况。参考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我们也许可以借助班网、飞信群等树典型,并借助高频率谈话扩大覆盖面。
2.如何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程序。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般人们只注意动机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忽视了动机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动机以巩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可以增强学习动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获取了知识,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了学习在生活中的意义,就有可能产生学习动机。也就是说,教师要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成绩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张旭.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03):186-188.
[2]谭贤政.浅议成就动机的培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24-25.
[3]梁丽萍.成就动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01):32-36.
关键词: 学风建设 学习动机 掌握目标 心理辅导
当下,如何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热爱学习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多年班主任生涯中,我一直在尝试探索如何在班级中采用科学的方法营造优良的学风氛围以带动学生学习。我认为,学习首先是一种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任何一种行为背后都存在与之相关的需要和动机。强有力的动机,往往是人们完成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前提。
在当前的高校班级管理体系中,班主任工作多数采用各种规章制度、激励、赏识、肯定、情感等方式进行,往往付出很多,收效甚微。甚至有时无意的一言不慎或是一个表情有误,都会导致学生的强烈逆反甚至是激烈对抗。为此,我开始频频接触心理学类书籍,《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有关动机的理论和应用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思考:如果将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融入到学风建设中,那么能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和保持起到积极的作用?借用该书的理论阐述,不难发现:一是运用外在的规章制度与激励惩罚措施改善学生的行为,成效周期短但效果较差,并且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很难确定管束措施能否真正被学生接受并践行;二是如果从动机入手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其学习行为,将是一种成效周期长但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
一、案例主题
我校高职生的不良学习风气现象主要表现在迟到旷课、课堂纪律松散、课外时间都花费在电脑游戏和兼职等事务上、课程任务马虎了事等方面。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通常采取考勤、处分等方法,强行要求学生学习,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罚以示告诫。这些措施的施行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检查力度的变化而变化,检查严则效果好,检查松则效果弱。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有所改观。在与部分学生的沟通中甚至还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逆反、抵触等。因此,我们在采用见效快的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施行一个长效办法,引导和教育学生自愿回归课堂、回归学习。
二、案例背景
王某,2011年9月进入我校传媒专业学习。接新生时,他憨厚而健康懂事的形象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阅读完班级学生材料之后,我发现他的入学成绩在班级中排名靠前,属于学业成绩基础较好的那种类型,被我委任为班级的组织委员。但是问题非常快速地出现了,班级考勤记录表反映他经常迟到,任课教师反映他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不佳,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课程任务也是应付居多。在大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以较低的分数通过,综合测评处在班级后列。
三、案例问题实践
自从王某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后,我对他予以了关注,发现王某对学习兴趣下降,个性比较要强,又是单亲家庭子女,没了家人和中学的严格管束之后,又有了“电脑”这一“好友”,入学一个学期后,他把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玩游戏上,在学业上花费的心思越来越少。基于以上情况,我安排时间和他进行了多次交流,但交流效果不佳,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说,他多数时候不说话,甚至有时候还让我感觉到他对我似乎有抵触情绪。于是,我改变了方法。我再次查阅他的档案,发现他在高中阶段,因为单亲家庭的关系,并且母亲在外打工,缺少管束,均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被逼学习,自觉性不高。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相对宽松,没有老师和家长的日夜督促,也没有了学生间的你追我赶,自制力差的他一开始还挂念母亲的辛劳经常外出兼职,在发现兼职增长了一些技能之后,随着电脑“好玩”的功能被挖掘,他就在很大程度上丢开学业一心扑在了玩儿上。而且王某内心更加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较为自我,采取强压的办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从其内部动机入手,那么效果会好一些。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
(一)理论思路
在教育领域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优良学风的关键之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如何使这种学习积极性得到长久保持呢?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高校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寻觅一条适宜学生发展和成长的科学道路。也许,我们可以从动机入手。
1.动机、学习动机的内涵和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机(motive)是由目标或者是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e)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它,但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外在行为如任务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对困难的态度和坚定性等,间接推测学生学习动机的性质和强度等。一般认为,学习者学习动机越高,越强烈,那么产生的动力就越强,对学习的促进更为有力,学习效率(learning efficiency)肯定非常高,而学习动机强度低的话,相应的学习效率就会低一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唤醒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2.表现目标和掌握目标。
成就目标是个体在日常情境中,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一项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个体需要通过活动证明自己的胜任力(能力)。它在实际上反映了学习者在从事学习活动当中的原因和目的,同时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在学习活动中,评价学习者的成功标准有三个:(1)任务标准,即看学习者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达到了学习任务本身的要求;(2)自我标准,这个是看学习者是否超越了从前的自己,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任务,学习者现在做会比以前做得好;(3)他人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个体会把自己的学习结果或是成就与身边参与同样任务的个体的学习结果或是成就进行比较。 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等人认为,一是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对于“能力”这个特质的看法;二是认为个体对于成就目标的选择会受到其对能力看法的影响。实践表明,掌握目标定向下的学习者把学习看做是一个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只要其付出了努力,学习了东西,那么无论是否成功,个体都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成绩目标定向下的学习者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学习活动的成果证明自己的能力,避免被人看做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应当尽量引导或鼓励学生确立掌握目标。
我校不少高职类学生总是与他人进行最后学习结果的比对,而不是就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进行比对。直接导致上课不认真,考前超认真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营造良好学风的关键在于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时以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为标准,考察自己的学习收获,而不是对比别人的表现和完成情况。
3.自我效能感。
这一名词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具体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获取特定目标的活动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信念。已有的教育研究显示,成就目标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即:一是学习者的目标定向方式影响其自我效能感;二是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者成就目标的动机行为模式有调节作用。
(二)操作方法
针对我班王某出现的情况,我依据心理辅导的原则,尝试激发并培养其学习动机,鼓励王某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慢慢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1.建立关系,共情感受。
在事先调查中,我已经了解到王某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学生,自制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我先从理解他的内心入手——共情,以期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在与王某的前期对话中,我与他聊起了他所钟爱的网络游戏,谈话中我了解到,他酷爱玩游戏的原因在于在游戏中,他往往会体验到一种快乐的感觉。他自己也说,这种快乐的感觉被他自己理解为是游戏比较好玩,不像学习那样枯燥无味。我敏锐地觉察到,这是我对他进行学业辅导的一个突破口。我认为,王某之所以能够有这种愉悦体验,是因为他能够完成游戏中的任务,每完成一个游戏任务都会产生成功感,从而感到满足。如果能帮助他在学习中建立这种感觉,那么将是让他从爱玩游戏到爱上学习的一个转折点。以往经历已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所以让他此时就开始投入到学习中为时过早,我们需要先从改变他的认知也就是思想开始。
2.改变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
前期谈话结束后,由于受到关注,王某的行为有了些许改变,但变化不明显。为此,我组织了与他的后续谈话。从王某的言谈和他的表现中我惊喜地发现,他已经确立了表现目标,具体表现为开始会关注我对他的看法,从而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一些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比较在意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人的看法,这说明一方面我和王某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另一方面他会在乎我的看法,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工作中我发现,引导学生从表现目标到掌握目标的转化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转化的难处在于如何才能帮助其实现认知上的改变。为此,我决定从给予王某积极的强化和帮助其建立自我效能感入手,改变其认知。首先,我使用了心理咨询当中的接纳和尊重技术,对他积极的表现予以关注和赞扬,帮助他建立高自我效能感,从而促使他确立掌握目标。即帮助王某寻找成功之处,支持他的自信。但是,我一开始的做法是尝试帮助他将游戏当中的那种成就感迁移到学习当中,但实践后我发现这个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一是迁移效果不理想,二是有可能再度让他沉迷于游戏中,此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通过对那些学习优秀学生的观察,我发现那类学生普遍在意自己是否学习了新的知识,并且能否成功地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每当他们能够成功并熟练地操作运用新知识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满足感,这其实就是掌握目标的精髓,我意识到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3.树立目标——实现目标,改善行为。
要想使得王某体会到学业中的成就并不简单,尽管他有较好的学业功底,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不良习惯,他很难适应现在的学习。我首先联系他的任课老师,专门为他布置了一些简单的学业目标和任务,鼓励他慢慢完成,每当他完成一个任务时,我都会帮助他体验那种完成任务时的成就感,并一步一步使得这种感觉扩大。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王某终于实现了从表现目标到掌握目标的过渡,现在的他已经明白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高分,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才是关键。最让人欣慰的是,他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完成以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曾说:我真不敢相信自己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会去看书学习,这对于以前的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我觉得嘛,这做起来真的挺简单的。”我发现,他的高自我效能感已经建立,而且相应确立了掌握目标。
4.观察反馈。
尽管王某现在已经表现出很好的学习行为,但是我依然保持关注他,因为行为的改善和塑造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放松。我经常找他谈话聊天,他非常乐意向我反映自己现在的状况,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三)行为改善和新的表现
通过成功地对王某实现学业辅导和干预,他现在能够正确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内在学习动机。经过了一个学年的实践,他的学业成绩有了较大提高,课堂表现和学业任务完成情况获得了各位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王某的改变引起了班上不少同学的关注,他们都很好奇他为什么会改变如此之大,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自发回到课堂,回归学习。而且有一部分同学开始暗暗以他为目标,尝试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我明白,这一部分学生又开始以王某为标准确立起表现目标了,我需要帮助这些孩子慢慢实现从表现目标到掌握目标的转化,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五、案例总结与启示
(一)成功和不足之处
仔细回想我在这个案例当中的经历,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心理学理论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基础。一方面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让教师学习了新知识,自我得到了发展和成长。
当然,我发现了案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1)由于我这次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因此存在很多不熟练的地方,操作起来很生硬;(2)利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辅导往往是一对一的形式,针对性强但覆盖面不是很广。
(二)案例反思
1.如何使其覆盖面更广。
心理辅导永远只能是一对一,但在高职此类学习问题学生较多,传媒专业由于专业特殊性,学生普遍偏爱实践不爱理论,学习心理偏浮躁,而且在我校的学风检查中多次出现效果不佳的情况。参考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我们也许可以借助班网、飞信群等树典型,并借助高频率谈话扩大覆盖面。
2.如何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程序。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般人们只注意动机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忽视了动机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动机以巩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可以增强学习动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获取了知识,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了学习在生活中的意义,就有可能产生学习动机。也就是说,教师要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成绩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张旭.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03):186-188.
[2]谭贤政.浅议成就动机的培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24-25.
[3]梁丽萍.成就动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0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