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效果策略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FFFA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离不开实验教学,如何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验的效果呢?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就该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设置问题,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提高实验的效果,关键在于要让学生知道要观察什么?思考什么?即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探究的原因,该实验对物理知识学习有什么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是设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
  1.1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时,笔者给学生提供器材:灯泡、电池、铅笔芯、开关,将几个器件用导线连接组成串联电路,提出问题:“如果闭合开关,灯泡会不会发光?”借助这个问题,笔者在演示实验时,学生的实验观察就有了目的性,结果发现“灯泡亮了”,很自然地就在想“说明什么呢?”说明电路是通的,铅笔芯是导体.接着,抛出问题:“如果改变铅笔芯的长度,灯泡的亮度会不会变化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在灯泡的亮度变化上,变不变?怎么变?继续观察实验,结果发现随着铅笔芯的长度的减少,灯泡的亮度越来越大!那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将“电阻的阻值与导体的长度有关”这个概念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引入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构造,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学生很自然地会生成问题:
  (1)电阻丝上的绝缘漆好像被刮去了一些?为什么要刮去?
  (2)有4个接线柱,如何接?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摸索,接入2个接线柱去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有学生自己体验和发现的规律,这样考试时实验题才不容易错.
  1.2 设置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实验
  [HJ]分组实验灌输不行,学生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度不够,思维发展程度有限,完全放手也不行,因为教学时间有限.有序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更好地发展,为了更好地导学,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设置结构合理的导学案,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借助于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物理实验,摒弃了传统的老师讲实验,最后学生简单走个过程的灌输式实验教学.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出发,从大脑中搜索原有知识和实验方法,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方案,接着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可行不可行做了就知道了,如果结果与实验目的偏离太远,说明自己的方案出现了问题,可以猜想问题出现在哪里,带动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规律发现的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 注重实验解释的科学性、准确性
  物理是逻辑性、科学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分组实验,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知识的得到应该是建立在对实验科学的解释上的,为此我们的解释必须注重科学[HJ1.3mm]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时,整个课堂教学要以实验活动为主,实验能够观察到如下的现象:在烧瓶中装部分水,借助酒精灯加热使水沸腾,读出此时温度计的读数,接着停止加热,水停止沸腾,用瓶塞将烧瓶口塞住,倒置,用冷水浇烧瓶,结果发现烧瓶中的水再次沸腾,此时水温明显小于100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烧瓶中水的沸点降低了.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个要给学生讲透:因为往烧瓶上浇冷水使烧瓶中的水蒸气迅速液化,烧瓶中的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
  3 提高实验装置的简便性
  课堂实验活动不应该太复杂,实验的目的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是为了辅助理解和掌握概念,或是为了渗透一种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过于复杂和器材要求过高,会分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注意力.我们教学中要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优化我们的实验,让实验操作更简便,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
  例如,在和学生讲“压力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实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就手边的生活用品去自己体验,也可以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再例如,“摩擦起电”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于自己一直在使用着的塑料尺与自己的头发进行摩擦,观察塑料尺将轻小的纸屑吸引住来进行验证.
  再例如,“声音的产生条件”中的“振源”这个条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话,同时触摸自己的喉咙,自己去感受声音产生时发声物体的振动.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物理源自于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学生身边的常见的用品及材料来完成实验,借物言理,而且用这些学生熟悉的器材做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提高物理学习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4 要渗透创新意识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渗透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认知最大化发展.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对比像与物大小情况,会遇到在光屏上无法找到像的问题,判断成的像到底是实像还是虚像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借助小组间交流合作得到解决以后,学生会眼前一亮,思路豁然开朗,质疑的雅兴涌动,提出如“同样成缩小的实像时什么时候像更小”、“成像时物距变化,像距也在变化,物距和像距之间会不会存在一定的关系”等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性问题,而且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笔者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解决问题,虽然初中阶段这些问题不作要求,但在物理实验中生成新问题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唤醒和呵护.
  学生的潜力有时是教师意想不到的,笔者在讲《伏安法测灯泡电阻》时,提出“如果灯泡断路,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如何变化”的问题,有位学生准确地回答了问题,当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昨天分组实验课上他已就此问题做了实验,观察到了现象.是呀,教师费劲脑汁想向学生讲清楚这个考试中的常见问题,可效果每次都是不尽人意,不如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动手做一下就解决了,真是“耳闻不如一见”呀!物理实验让我们的学生思维更灵动,能力更突出.
其他文献
对于每个人来说,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便不再拥有。纵然成长中有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但它依然是美好的。在成长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令我难忘的人,他们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真挚的
期刊
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一类考查方法新颖的选择题,要求考生对某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但题设问题考查的知识点又明显超出了中学物理要求的知识范围,考生无法用常规物理方法求解,常常感觉“山穷水尽”.但如果学生掌握了定性和半定量的研究方法很快就能找到解决这类选择题的突破口, 从而“柳暗花明”.下面举例说明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  1物理模型性法  所谓理想分析法就是运用理想模型在思维
1 案例呈现  初中物理中,电路故障题是一类常见、常考题型.如果学生的电学知识不够扎实、全面,则很容易出现错误.此类题在一些学生面前就是一道坎,见到就怕,根本无法正确解答.比如在串联电路中有这样一道题.  该题实际上是对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应用的综合性考查.学生要正确解决这种问题,必须对以上知识有全面、扎实的理解,并且要遵循正确的思维流程.如果纯粹由老师讲解这道题,学生有可能当时记
中学生在解答电场力做功问题时,一般先确定运动电荷在电场中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之间的电势差U,再运用W=qU公式求解.那么在变化磁场引起的感应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也能运用W=qU公式求解吗?  我们知道电场有两种,静电场和涡旋电场.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关于静电场及其性质的描述是: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的周围就存在着电场,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它对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有作用力.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用电场强度来表示,定义为E
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的旧版教科书中,曾经有一个迷你小实验,描述的是一个平衡的杠杆一侧挂的是充足气的篮球,篮球上轻轻扎了气针,气针上套了气球.当把气针使劲往里扎时,篮球里的气体跑了一些在气球里,使得气球体积增大,从而增大了左侧整体在空气中排开空气的体积,从而增大了左侧整体的浮力,所以篮球与气球这一侧翘起打破之前的平衡.很多老师在尝试这个实验时都以失败告终,部分老师以实验现象不明显收尾,少数老师成功.而
Treehouse restaurant树上餐厅rn奥克兰有一家建造在松树上的餐厅。人们可以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阳光和美景,正所谓“秀色可餐”。
由教学实际情况反馈,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电与磁》的时候普遍认为内容较为抽象,单纯的教材讲解和课件演示不能很好地使物理初学者理解和接受这一部分的内容.从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感性的实验往往对理性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中学的课堂上, 由于器材、时间等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不能一一将生活中的电动机、话筒、电磁继电器等物品拆开来给学生讲解原理,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原理
母女篇“欣妮,你怎么每次洗脸都那么快,洗干净没有?快,快去重洗,否则脸上会长斑长痘的。”“知道了,妈妈!”我不情愿地回去又抹了一把脸,便来到书桌前写作业。“跟你说过多少
单项填空是考试中很容易得分的题型.但是却又很容易出错,有的时候会一不小心掉进命题者设好的陷阱里面5怎样才能抓住考试中的一分一秒答题呢。并且做到又快又准?这需要我们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