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迁都洛阳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627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北魏皇帝拓跋宏(孝文帝)带领百万大军南下,准备跟南齐火并。当时正值雨季,据传孝文帝专爱挑下雨、道路泥泞的时候行军。又闷又热,又得赶路,百万大军被这一举动搞得苦不堪言,好不容易到了洛阳,大军稍作休整,又是一个雨天,孝文帝宣布“复驱军南进”(魏书·高祖纪下),就是继续走去淮河跟南齐萧家父子干。
  随行的代北鲜卑贵族看到这百万大军,从出兵时的军容浩荡到现在一个个哭爹喊娘,心想这要是到了前线,又是一场淝水之战。于是贵族大臣们齐刷刷跪到孝文帝马前,请求皇帝这大军不能再前进了。
  孝文帝很不高兴,表示百万大军出动几个月,粮草物资耗费无数,说不打就不打,玩呢。但是你们既然都要求停战,咱们又不能出师无名,这样,我们把大魏的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来,也算咱们这次出兵,没有白折腾。当时许多鲜卑贵族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
  这就是改变中国进程的孝文帝迁都,孝文帝迁都是北朝“汉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改变了北魏。关于孝文帝的迁都,按史书记载好像他亲政以后就一直在秘密筹划的,然后到南征的时候就恰好水到渠成,顺势就推行下去。
  今人研究孝文帝迁都,都是着眼于迁都之后的汉化政策。而很少了解迁都之前,孝文帝在平城经历了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孝文帝迁都之前,聊聊这一场意外的迁都事件。
  其实不想走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开始亲政,到493年孝文帝始迁都,这其间有三年的时间,从三年间孝文帝所作所为来看,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迁都的。那孝文帝都做了些什么呢?
  主要是搞基建,孝文帝亲政后就在平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营建工作。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下诏“经始明堂,改营太庙”(魏书·高祖纪下),所谓国家大事唯“祭”与“戎”,北魏的赫赫武功是不用怀疑的,那么孝文帝现在主要抓的就是文化方面的“祭祀”工作。其后又依据古制建造新的太极殿等宫殿,这是为了以后朝会准备的,为了建好太极殿,孝文帝还特地派人前往建康去观摩南朝的宫殿是怎么建造的,以此来“尊严皇威,崇重帝德”(魏书·李冲传)。
  之后又大肆扩展道路,兴建城门。从当时来看,孝文帝是打算要把平城打造成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在皇帝的支持下,短短几年时间,多项大工程纷纷上马,到孝文帝迁都之前,平城已经是相当有规模了,而当时的洛阳仍是一派断坦残壁、杂草丛生的景象。
  另外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孝文帝不是一开始就想迁都的,那就是孝文帝当时想在冯太后的永固陵旁边为自己营造陵寝,这件事发生在太和十五年(491年)。说明孝文帝当时还没想到迁都,要是早知道自己不会住进去,何必多此一举。


  迁都的理由
  但不管怎么说孝文帝最终还是迁都了,关于孝文帝迁都的理由,历来说法不一。大抵有四种比较流行,一是迁都可以加强与中原汉族世家大族的合作,毕竟北魏人口占大头的还是汉族;二是为了避免柔然的骚扰;三是平城附近粮食供应不上;四是减少代北鲜卑贵族对改革的阻力。
  其中第二点是不成立的,因为孝文帝迁都之前,柔然经过北魏几代皇帝的打击,已经残了,构不成什么威胁了。粮食虽然是个大问题,但可以参考隋唐时代长安人口暴增,比平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情况下,诸如隋文帝、唐玄宗等也只需要让饥民到关东去“就谷”(荒年到有收成的地方去就食),所以粮食问题不至于迁都来解决。
  这样一来就剩下“一”和“四”两个选项了,到底是为了加强与汉族世家的合作,还是减少鲜卑贵族的阻力,或许从孝文帝与叔叔任城王拓跋澄的密谈中,可窥见一二。
  孝文帝迁都前夕,为了获得支持,曾经密召拓跋澄,向他推心置腹地道明迁都的原因“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魏书·元澄传)”原来迁都是因为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在此,不能文治,所以要想文治,学习中华文化,就必须离开鲜卑贵族云集的平城。
  初次交锋
  在迁都之前,孝文帝也曾经想在平城推行“文治”措施,为此他与鲜卑贵族交手两次。第一次就是定庙号和改革官制。先说定庙号,一般来说新王朝建立后,开国皇帝都会追尊自己的父祖为皇帝,一般来说的话往上追个三五代就差不多了,但是北魏不一样,北魏立国后一下子追尊了28位皇帝,这28位皇帝其实就是拓跋鲜卑发展历史上的部落领袖们。
  那有人想说,北魏追尊几个皇帝跟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关系呀?问题大了,这么说吧,孝文帝时代手下很多的王公重臣法理上都算是北魏的宗室,为什么说是法理上呢,因为这些人里面很多跟孝文帝都不同姓,是“异姓”,比如姓“丘穆棱”啊、“步六孤”啊,那异姓怎么能是宗室呢,只因为他们都是那28位皇帝的后代。不光异姓里面这样,同姓里面也有很多,比如东阳王拓跋丕跟孝文帝得往上追溯十几代才有共同的祖宗,实际上从血缘上来讲,他跟孝文帝已经出了五服,没什么关系了。
  这种特殊的宗室现象,实际是还是部落制的残余。所谓的宗室成员跟皇帝明明已经是路人关系,但是因为不知道多少代前跟皇帝是一个祖宗,所以被算作是宗室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既然是宗室就得有待遇吧,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力一样也不能少吧,国家的权力蛋糕就那么大,分蛋糕的有这么多,这样的结果就是皇帝分到的那块蛋糕会变小。而显然孝文帝不想吃小蛋糕,为此他采取的反制措施就是,重新议定“祖宗”。
  “太祖”是皇帝庙号中最显赫最尊贵的一种,以前他是属于孝文帝十四世祖拓跋郁律的,现在孝文帝将其授予北魏的建立者道武帝拓跋珪(孝文帝六世祖),并且從今以后只有道武帝的子孙才能算作宗室,不属于此列的王公贵族全部降低等级,这样宗室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用这种手段来团结一批人(道武帝系),打击一批人(非道武帝系),收益最大的当然是孝文帝啦(省下来的蛋糕当然是皇帝分的最多)。


  虽然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已经改革过一次官制,不过那时候是给官吏发俸禄,还有规定地方官的任职期限。而孝文帝玩的就与众不同了,北魏早期的官制和上面提到的宗室一样,有浓浓的部落制残留味道。与南朝士族门阀凭借门第便能“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南齐书·褚渊传)”相同,北魏的很多国家政务,“国之大姓(部落首领后裔)”能凭借自己的身份进行干预、决策,因而孝文帝要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改革的手法也很简单,叫做“职司有分”,就是以后什么官职管什么事,不是你官职分内的事,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一边待着去吧。
  有一个简单的案例,太和十五年新太庙建成之后,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按照孝文帝拟定的新官制,这种事情应当由神部(相当于后来的礼部)负责,但是太尉拓跋丕(就是那位东阳王,此时已经被开除皇籍了)表示这种大事以前是只允许国之大姓和宗室(上文提到的那28位皇帝后代)参加的,神部尚书不是咱们族里人不宜参加,而自己曾经“皇室宗属(魏书·礼志)”应当参加,对此孝文帝的回答是,神部尚书可以参加祭祀,因为是职责所在,而太尉拓跋丕也可以参加,不过不是因为你曾经是宗室,而是由于你是太尉,有资格进太庙。
  孝文帝的“重定庙号”和“改革官制”狠狠打击了鲜卑贵族的所拥有的旧俗特权,尤其是改官制中,因为孝文帝特别重视“文治”,所以比较重文轻武,以前北魏的也不分什么文武官,现在孝文帝开始区分文武官,并且特别强调,文官严禁授予武人,北魏以弓马定天下,鲜卑一族大都崇尚武功,不修文化,孝文帝来这么一出,直接导致大批鲜卑武人失业。尽管孝文帝通过这两项措施巩固了自己的權力,但是那些利益受到侵害的鲜卑贵族私下里都在仇视着这场改革。不过到目前为止,孝文帝还能压得住阵脚,“文治”改革也在慢慢往前,虽然速度比较慢(阻力当然大啦),然而太和十六年的一次挫败,彻底浇灭了孝文帝在平城改革的信心,并促使他决定一定要迁都。
  为了“祭天”一定要迁都
  祭天,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不同民族的有各不相同的祭天仪式。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我国古代的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汉族或者说汉文化的“祭天”仪式一般在都城南面的郊外,筑一个叫“圜丘”的台子来祭天,所以叫南郊祭天。


  说到北魏,他也有自己独特的祭天传统,不过不是在南郊而是在西郊。祭祀方法也与汉族传统的儒家式的典礼大相径庭,因为“西郊祭天”是脱胎于鲜卑部落的传统。根据《魏书·礼志》中的记载,这一祭天仪式很有趣,通常在四月举行(与南郊的正月不同),首先也是在西郊筑造一个大台子,然后将代表拓跋部落联盟时期七个核心部落的木头人,安置在台上,之后皇帝身着鲜卑族的服装(戎服),和国之大姓、宗室一同登上祭台,之后女巫开始跳大神、击鼓,然后从贵族(国之大姓、宗室)子弟中选七个人拿着酒,在皇帝和百官向那七个木头人祭拜的时候,那选中的七个贵族子弟就负责洒酒。
  这就是鲜卑特有的“西郊祭天”,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部落遗风啊。对这种看上去很“原始”的祭天仪式,倾心汉化的孝文帝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在“定完庙号”、“改好官制”后,孝文帝要向这个最大的残留旧俗发起进攻。
  太和十二年(488年),孝文帝在南郊造“圜丘”,第二年便开始在南郊,着汉族冠冕、衮服,举行祭天仪式,当然西郊的祭天也没停,也就是说当时孝文帝每年要祭两次天,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太和十六年(492年)三月,自觉已经做好准备的孝文帝正式下诏“省西郊郊天杂事(魏书·高祖纪下)”,就是说正式废了这个仪式了。
  但是,又要说但是了,这一年四月,南齐的使者出访北魏,亲眼看到孝文帝在西郊,依旧身着戎服、骑着马,举行祭天仪式(南齐书·魏虏传)。显然孝文帝废除西郊祭天的举措并没有成功,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自不必说,是由于改革中利益受损的旧贵族的反扑。
  而西郊祭天改革失败,带来的后果,对孝文帝来讲,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还记得吗,孝文帝通过改定庙号,就是想排除鲜卑旧贵族对于朝政的影响,但西郊祭天却只有这些被排除的旧贵族们才能参加,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也就是说这些旧贵族通过西郊祭天的反扑,表明自己依旧能够干预朝政。这样一来庙号改革的意义何在呢?
  再来,孝文帝改革官制强调“职司有分”,体现朝廷的权威,但西郊祭天却须从“国之大姓”中选七人主持祭仪(就是那七个洒酒的),此外散居全国各地的部落首领们也都会来参加,可以说这是一场部落的狂欢,那他到底是体现朝廷的权威,还是部落的权威?


  孝文帝这样一位凡事以“儒家古礼”为准则,重视冠冕服饰的帝王,在旧贵族的强大压力下,不得已继续举行自己已经下诏废除的“西郊祭天”仪式,继续身穿戎服,纵马狂奔的时候,他在想些什么。他此时想的或许就是他后来跟拓跋澄说的那句“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吧。
  孝文帝想要实现自己的的理想,就必须离开这个被鲜卑旧人包围的平城。太和十六年(492年)四月以后,平城的营建工作就暂停了,雄心勃勃的孝文帝也再没有出台重大的改革措施。而在孝文帝心中已开始酝酿一场更大规模的行动,那就是迁都。
  太和十八年三月,孝文帝在新都洛阳颁布诏令,宣布“罢西郊祭天”,此后再也没有举行过这一仪式。
其他文献
住在时间的房子里  在我头顶和脚下,  有一所时间房子。  我在长满植株的窗口时,  是年轻温婉的妇人;  在夕阳充盈的阳台时,  是美丽又忧伤的孩童;  半躺在炉火旁的摇椅上时,  是头发花白,喜爱温暖的奶奶。  这所房子  期待被我的礼物填满。  春草与泥土  阳光的味道  喜马拉雅飘落万年的一朵雪花  鼓浪屿的海变幻的晶莹盐粒  莫兰迪小镇漫邮的明信片  还有,  沾在鞋底的羽毛  藏在帽檐
期刊
一  半夜看閑书,突然就想起了馄饨。  打开一罐啤酒,去翻冰箱。翻了半天,没有合意的东西可吃。随手探出半袋虾皮,齁咸齁咸的,赶快灌了两大口啤酒。  从书柜里捋了一遍,找到祥夫老师的《衣食亦有禅》,又从目录捋了一遍,没错,就是这篇《说虾》。我记得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直看得满口生津、亲切四溢。可今天的虾皮怎么就这么齁,这般不和谐呢?  难怪,祥夫老师的虾皮要不是新鲜的;要不是放在汤里;再要不就是放在门口
期刊
我在这座北方的城市已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了。按理说,应该会说一口地道的大同话。可事与愿违,我的话一出口便是浓重的天镇方言。只要聽惯了天镇方言的人,一听我的口音,便会含蓄地笑着说:“你是天镇人吧。”这时我知道人家已明了我的“底细”,便也顺着说:“是啊,我是天镇人。”  当然,入乡随俗。在这个城市生活,会说这个城市的话,也算是跟着潮流走吧。可也怪我天生模仿力、感悟力差,我虽然也曾经下了一番功夫去学大同话,
期刊
读今日之大同,宛如读一首诗章。  这首诗章意境深远、节奏铿锵,韵致饱满、辞彩飞扬,读来品来让人让人击节赞叹,让人热血奔腾,让人豪情万丈。  这首诗章的基色是苍茫雄浑的。那充满阳刚气质的塞上连绵远山和无边旷野,以及时常呼啸掠过的浩荡朔风和从远古奔腾而至的莽莽黄沙,让人备感一种粗犷豪放之美,时常会让人想起唐时边塞诗人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万里寒光生积雪
期刊
艺术家简介  王祥,1955年出生,山西大同人,师从山西大学王振洋先生。曾任大同矿务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展览部部长,大同煤矿展览馆任馆长,高级政工师。大同煤矿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上,大同煤矿展览馆原馆长王祥创作的葫芦烙画,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的目光,一件件图案生动、寓意吉祥的葫芦烙画,让人们对这门古老技艺及创作者充满好奇和敬意。  王祥是山西大同人,自幼酷爱画画
期刊
2018年,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  40年来,改革的方向有赖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而改革的力量则蕴藏于民间,这股力量原始而有生命力,以萤火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  他们是以小岗村18位签下生死状的村民为代表的中国广大农民。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新闻周刊》两度将年度致敬献给这个群体:2011年,致敬中国农民;2017年,致敬城市建没者。  中国有7亿多农民,他们勤劳、隐忍而坚毅,农村改革
期刊
一  康养产业,目前已经成了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在360导航网站,点击“康养产业”一词,就有181万多条相关的信息。  不过,人们对康养中心,即过去俗称的养老院,总是抱有这样或那样的成见:一个远天塞地的偏僻所在,一些死不死活不活的萎靡老人,几个没什么康养技能的粗笨雇工,甚至,还有个别虐心的对待老人的特别传闻……养老院长期以来的落后、僵化甚至有些恐怖的形象,使得当代很多家庭本来应该叫难以分身照应、
期刊
每次走进老家大门,眼前那些残墙断壁、塌倒了许多年的土屋子废墟都让我一阵阵自责。我只得半闭着眼睛,撑起疲乏酸困的双腿,硬着头皮进去,再往院子里边走去。那边有三间房子是完好的,那里现在只有一个人在,是我妈。妈还在这一片破败中,唯一的齐整里默默守候着,我知道妈守候的理由。  可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这个院子是完整的,院子也很大。北面是三间老式的清代瓦房,还是有些气派的。其他三面是小西房,大西房,井房,羊圈,
期刊
依顿代尔示范基地座落在果尔本北偏东,距市区20多公里的一个坡度平缓的小山包上。是一个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供孩子们掌握知识,认知自然的乐园。我们一到基地,就受到女主人的热情接待,她介绍了基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个基地建设历史较早,其中有一座房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经过重新装修,更加漂亮典雅,成为孩子们熟悉大自然和各种动植物的教学所场。经常会有学校老师、家长领着孩子到这里看羊、看鸡、看牛,认识各种
期刊
这里是北魏,  这里是平城,  这里是大同。  这里是聚合,  这里是繁盛,  这里是熔融。  世纪的大同民族融合,成就繁华都市  平城大同,自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七月定都,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作为都城达97年之久,前后經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的开拓建设,吸引了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汉人、北方少数族人群,以及欧亚其他地区的域外人士在此生活。因此,五世纪的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