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力量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njin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
  40年来,改革的方向有赖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而改革的力量则蕴藏于民间,这股力量原始而有生命力,以萤火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
  他们是以小岗村18位签下生死状的村民为代表的中国广大农民。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新闻周刊》两度将年度致敬献给这个群体:2011年,致敬中国农民;2017年,致敬城市建没者。
  中国有7亿多农民,他们勤劳、隐忍而坚毅,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农民又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
  改革的力量蕴藏于智识阶层,这是一股理性的力量。他们犹如燃灯者,穿越黑暗,使得孱弱、卑微的生命有有了光明和暖意。
  40年前,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让科学家的称号成为一种崇高的荣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被确定为一条基本国策;“长大要当科学家”是青少年谈理想时最响亮的回答;科学技术现代化被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蓝图的关键。2015年,《中国新闻周刊》将年度致敬献给了,中国科学家群体。
  理性的滋养让我们沉着而强大,让社会走向有序、透明、责任、守信,有赖于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聂树斌案的重启,不只是一种姿态,而且是司法的进步和政治的进步。2016年,《中国新闻周刊》年度致敬献给了聂树斌案重启的推动者。
  改革的力量更来自于顶层设计者。他们以高瞻远瞩的智慧和破釜沉舟的魄力,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每一次重大的关键节点,他们审时度势,听从人民的呼声,顺应时代的大势,做出了关键的决策,让改革开放的巨轮不偏离航向。2013年,《中国新闻周刊》年度致敬献给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改革勇气和决心鼓与呼。
  在今年的元旦献词中,我们曾向迎面而来的2018年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100年前,梁漱溟的父親梁济选择投湖自杀。临终前三天,梁老先生问了儿子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梁漱溟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会往好里去的。”梁济听完长叹一口气:“能好就好啊!”说完就离开了家。
  对于百年前,今日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句饱含哲学意味的遗言仍在叩问时代。当今中国,无疑已经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但是,我们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允满了焦虑。这个世界真的会好吗?
  望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崎岖道路,遥想当初的质疑,中国真的像梁漱溟所说,是在“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发展的成果,也遭遇到焦虑的痛点。但我们别无选择,唯有积极向上、砥砺前行,因为对于当今中国这个爬坡的列车而言,回头和向下都意味着崩溃和灾难。
  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案在你我心中。2019年,在改革开放的下一个征程上,让我们做个“理性乐观派”,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就像海明威所说: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为之奋斗。
  一切事物的开始都是美好的,能把美好延续下去,就是传奇。中国改革开放的传奇需要每个国民的持续努力;融化顽固的坚冰,需要全民族的热量、你我的勇气。
  40年前,我们以极大的勇气和热情开启了改革开放元年,40年后,我们初心不改,痴心仍在。2019,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此刻,从此地。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同的书法研习和创作形成了高潮,隔三差五就有书法展出现,魏碑书体研习更是方兴未艾,还成立了魏碑研究院,全国独此一家。大同是北魏的都城,魏碑的发源地,被誉为魏碑之都。笔者曾涉猎大批有关魏碑的文章,多是魏碑书体艺术特点和书写方法,以及魏碑书写活动情况,难得看到魏碑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在此做以探索,请教方家。  书法是人文精神的象征,是中国特有的藝术,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秦始皇统一中国
期刊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本姓林,名载贽,其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了当朝御史,被冠以“谋反”罪,其后代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他勤奋好学,且得益于授学为生的父亲教导,12岁便著有《老农老圃论》,26岁中举人 。他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一生著述颇丰。  李贽是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奇士。他不满朝政贪污腐
期刊
相约去旅行,  最好到广灵,  这里的天最蓝,  这里的水最清。  塞上蓬莱水神堂,  如诗如画似仙境。  青山绿水白羊峪,  神话传说留仙踪。  甸顶草原美如画,  石林奇观天然成。  啊,  广灵美景甲天下,  灵山秀水都有情。  天鹅飞来不想走,  湿地景色更迷人。  相约去旅行,  最好到广灵。  领略平舒文化,  感受壶泉风情。  广灵剪纸四海扬,  世界非遗留美名。  秧歌大号木偶戏,
期刊
镇边堡在大同市阳高县与新荣区的交界处。明万历年间的文献《三云筹俎考》记载,“镇边堡(嘉靖十八年更筑,万历十一年砖包)本堡原非官设,初名镇胡,后改此名,以守备驻之,内白涯沟、旧十墩俱当冲口,通大虏,边外海子东岸孤山腰大山一带,酋首毕兔恰首独恰等部落住牧,本堡当守口、得胜两市之中,声势联络,可恃无恐,然隆庆元年虏曾入践采药山,如有警,须于近堡深沟天桥梁等一带设伏邀堵,要不得狃应援而忘戒备也。”  有明
期刊
对于大同人而言,云冈石窟是个传奇,也是一份骄傲,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思念。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一张张未见苍老的佛颜。作为老大同人,在我经历的人生中,无数次往返云冈,大约每尊佛前都曾多次照面。记得第一次去云冈,是上世纪60年代初,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中学放假,一鼓作气,连推带骑,到了离市区16公里远的云冈,完成了颇为自豪的“远征”壮举。从此,便与大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记忆犹新。
期刊
住在时间的房子里  在我头顶和脚下,  有一所时间房子。  我在长满植株的窗口时,  是年轻温婉的妇人;  在夕阳充盈的阳台时,  是美丽又忧伤的孩童;  半躺在炉火旁的摇椅上时,  是头发花白,喜爱温暖的奶奶。  这所房子  期待被我的礼物填满。  春草与泥土  阳光的味道  喜马拉雅飘落万年的一朵雪花  鼓浪屿的海变幻的晶莹盐粒  莫兰迪小镇漫邮的明信片  还有,  沾在鞋底的羽毛  藏在帽檐
期刊
一  半夜看閑书,突然就想起了馄饨。  打开一罐啤酒,去翻冰箱。翻了半天,没有合意的东西可吃。随手探出半袋虾皮,齁咸齁咸的,赶快灌了两大口啤酒。  从书柜里捋了一遍,找到祥夫老师的《衣食亦有禅》,又从目录捋了一遍,没错,就是这篇《说虾》。我记得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直看得满口生津、亲切四溢。可今天的虾皮怎么就这么齁,这般不和谐呢?  难怪,祥夫老师的虾皮要不是新鲜的;要不是放在汤里;再要不就是放在门口
期刊
我在这座北方的城市已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了。按理说,应该会说一口地道的大同话。可事与愿违,我的话一出口便是浓重的天镇方言。只要聽惯了天镇方言的人,一听我的口音,便会含蓄地笑着说:“你是天镇人吧。”这时我知道人家已明了我的“底细”,便也顺着说:“是啊,我是天镇人。”  当然,入乡随俗。在这个城市生活,会说这个城市的话,也算是跟着潮流走吧。可也怪我天生模仿力、感悟力差,我虽然也曾经下了一番功夫去学大同话,
期刊
读今日之大同,宛如读一首诗章。  这首诗章意境深远、节奏铿锵,韵致饱满、辞彩飞扬,读来品来让人让人击节赞叹,让人热血奔腾,让人豪情万丈。  这首诗章的基色是苍茫雄浑的。那充满阳刚气质的塞上连绵远山和无边旷野,以及时常呼啸掠过的浩荡朔风和从远古奔腾而至的莽莽黄沙,让人备感一种粗犷豪放之美,时常会让人想起唐时边塞诗人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万里寒光生积雪
期刊
艺术家简介  王祥,1955年出生,山西大同人,师从山西大学王振洋先生。曾任大同矿务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展览部部长,大同煤矿展览馆任馆长,高级政工师。大同煤矿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上,大同煤矿展览馆原馆长王祥创作的葫芦烙画,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的目光,一件件图案生动、寓意吉祥的葫芦烙画,让人们对这门古老技艺及创作者充满好奇和敬意。  王祥是山西大同人,自幼酷爱画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