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就是专业学习的过程。大学生对专业认同影响着其对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专业认同程度高的学生, 学习更为主动积极,学习效率更高。本文分析了当前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的迫切性,挖掘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问题的深层次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策略
专业认同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专业认同度是大学生对所自己学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对其学习行为及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及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是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大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这种态度很有可能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一个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的学生很难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 可能其学习的热情就高, 学习更为主动,会坚信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价值、有意义, 并能够从中找到学习的动力。
一、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据某高校对新生的调查,对所报的专业“十分明确” 的学生只有16.3%在报考时所报的专业。其中对所报的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只有4.1%。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报考的专业是不了解的。因此,大学生对就业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新兴专业具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这些专业的认同比较高;而对就业工作环境艰苦,待遇相对比较差的专业就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对这些专业,他们认同度非常低。因此,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之一。
(2)家庭、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价值观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功利主义盛行。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大多听从家长、亲人的意见。但家长、亲友人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十分了解,选他们择的专业一般都是社会舆论的宣传的“热门专业”。据调查,85.4%的学生认为家庭、社会因素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有一定的影响。读社会需求大、就业待遇高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认同程度就很高。因为他们认为该专业有前景,就业空间广阔。相反,读所谓的“冷门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相对比较低。因此,家庭、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之一。
(3)学校的因素。我国现有各类大学数量众多,虽然大多大学已经完成了一系列成功的调整和改革,但也存在着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高中阶段,学生把大学想象的十分完美。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大学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心中难免会有一点落差,甚至开始厌恶学校,厌烦学习,对专业的认同相应也会降低。另外,大学生对任课老师的不认同,对自己专业认同度也很低。相反,任课老师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水平很高,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则会对专业认同程度也高。
二、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好好学习,才能学好专业知识。所以,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专业,要对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实现怎样的人生理想,然后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有个人兴趣爱好与专业相匹配,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更容易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没有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学生就要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培养兴趣,要加强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的阅读,扩大视野。应利用一切机会,加强与学校教师和专业从业人士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全面地熟悉自己的专业。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后,才能以培养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
2.社會、家庭要提供正确的导向。社会舆论看待、分析专业时仅仅根据过去和眼前的情况出发,把现有的专业分为“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社会舆论没有考虑专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此,社会舆论应该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性,在介绍专业性质、专业前景时从多方面去阐明,让社会上的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各个专业。家长、亲人应该认识到就业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要相信:既选之,则学之,不管热门、冷门,只要学得好、学得精,同样有作为。
3.学校、教师的积极引导。首先,在学生入学时,学校要把学生对专业认知作为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系统、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既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挑战.又觉得自己是能够应对这挑战的,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其次,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要对他们的学习心理进行必要的辅导,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专业信息,坚定他们专心学习的信息,帮助他们解决专业学习困惑,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度。最后,专业老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专业学习的乐趣,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严晓春.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分析报告—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2):20-23.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09-24.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9/04/c_126955365.htm
[3]陈国华.学校与专业的取舍—高考志愿填报调查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10.28(6):49-52.
作者简介:
李海林(1979-),男,甘肃陇南人,讲师,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生产教学及研究工作。
关键词: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策略
专业认同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专业认同度是大学生对所自己学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对其学习行为及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及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是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大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这种态度很有可能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一个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的学生很难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 可能其学习的热情就高, 学习更为主动,会坚信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价值、有意义, 并能够从中找到学习的动力。
一、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据某高校对新生的调查,对所报的专业“十分明确” 的学生只有16.3%在报考时所报的专业。其中对所报的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只有4.1%。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报考的专业是不了解的。因此,大学生对就业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新兴专业具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这些专业的认同比较高;而对就业工作环境艰苦,待遇相对比较差的专业就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对这些专业,他们认同度非常低。因此,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之一。
(2)家庭、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价值观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功利主义盛行。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大多听从家长、亲人的意见。但家长、亲友人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十分了解,选他们择的专业一般都是社会舆论的宣传的“热门专业”。据调查,85.4%的学生认为家庭、社会因素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有一定的影响。读社会需求大、就业待遇高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认同程度就很高。因为他们认为该专业有前景,就业空间广阔。相反,读所谓的“冷门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相对比较低。因此,家庭、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之一。
(3)学校的因素。我国现有各类大学数量众多,虽然大多大学已经完成了一系列成功的调整和改革,但也存在着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高中阶段,学生把大学想象的十分完美。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大学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心中难免会有一点落差,甚至开始厌恶学校,厌烦学习,对专业的认同相应也会降低。另外,大学生对任课老师的不认同,对自己专业认同度也很低。相反,任课老师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水平很高,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则会对专业认同程度也高。
二、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好好学习,才能学好专业知识。所以,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专业,要对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实现怎样的人生理想,然后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有个人兴趣爱好与专业相匹配,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更容易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没有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学生就要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培养兴趣,要加强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的阅读,扩大视野。应利用一切机会,加强与学校教师和专业从业人士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全面地熟悉自己的专业。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后,才能以培养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
2.社會、家庭要提供正确的导向。社会舆论看待、分析专业时仅仅根据过去和眼前的情况出发,把现有的专业分为“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社会舆论没有考虑专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此,社会舆论应该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性,在介绍专业性质、专业前景时从多方面去阐明,让社会上的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各个专业。家长、亲人应该认识到就业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要相信:既选之,则学之,不管热门、冷门,只要学得好、学得精,同样有作为。
3.学校、教师的积极引导。首先,在学生入学时,学校要把学生对专业认知作为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系统、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既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挑战.又觉得自己是能够应对这挑战的,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其次,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要对他们的学习心理进行必要的辅导,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专业信息,坚定他们专心学习的信息,帮助他们解决专业学习困惑,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度。最后,专业老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专业学习的乐趣,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严晓春.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分析报告—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2):20-23.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09-24.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9/04/c_126955365.htm
[3]陈国华.学校与专业的取舍—高考志愿填报调查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10.28(6):49-52.
作者简介:
李海林(1979-),男,甘肃陇南人,讲师,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生产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