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观摩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与,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反正老师要讲的,又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这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相悖的。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又不利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大幅下降。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另外,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而且要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提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理解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的意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且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在巡视时,应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还要交给方法,使学生能说。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他问题学习中去。
(三)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总之,培养数学课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努力。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在老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良好的参与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另外,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而且要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提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理解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的意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且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在巡视时,应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还要交给方法,使学生能说。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他问题学习中去。
(三)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总之,培养数学课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努力。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在老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良好的参与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