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享誉全球,讲文明、懂礼貌、善待人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学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养成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人立身的基础。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享誉全球,讲文明、懂礼貌、善待人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有不少人对礼仪的养成不够重视,如言谈粗俗、骄横霸道、不懂得孝敬长辈和唯我独尊等等。因此,让今天的孩子们养成文明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学生主流,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难题。进入学校的学生们在信息时代遍及全球的同时,一些不良行为,媒体中的一引些带暴力、色情等渲染也不时波及到这些学生们;应试教育“紧箍咒”的催足,使得原本就较为薄弱的学生德育教育(特别是学生行为教育)更加淡化。任课教师们忙于对学生语、数知识的传授,忙于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常常把有限的一两堂品德教育课作为了学生的作业课、自习课。学生回家以后,家长们也因忙于搞活经济而忽视对学生的文明礼仪的教育。更有甚者,双双外出的父母把子女丢在家里,被爷爷、奶奶代为照料,使子女成为“留守儿童”,而这些学生们在无拘无束、毫无忌惮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了自私、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的陋习。久而久之,给现代的和谐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学校是学生行为养成的主要阵地,学生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很大的因素来自于学校的礼仪教育。因此,礼仪教育是从小学生抓起,要从学生走进学校的那一天抓起,尽量让他们远离非文明的场所,以及让他们不受到暴力、色情等渲染的波及。
礼仪要依靠社会舆论、教育、习俗、个体示范等引导和自我修养约束,没有具体、准确的评定标准,因此,一个人一生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在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渠道的多元化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礼仪教育的培养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1.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学校教育中几乎都渗透着礼仪教育的内容,我们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如结合学校品德教育,法制教育,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等有效手段,让学生逐渐养成文明、礼让、谦和的好习惯,成为一个让社会满意的、懂事的孩子。在生活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让孩子们知道“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要常用。如美术课活动中,向同伴借用纸张、剪刀、胶水、橡皮等,我们要求学生在借东西时,讲礼貌地说:“请”、“谢谢”;如果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作品时要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忙时要说:“请帮帮我”。这样,学生不但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运用,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达到统一,既学习了礼貌交往的语言,又得到了良好的礼仪训练。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礼貌用语要求迁移到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让孩子强化礼仪习惯,习得良好行为规范。
2.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交际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个人礼仪等。交际礼仪包括礼貌的行为:如家里来了客人,要主动站起来向客人问好、让座、递茶水等;客人走时要随大人送出门,道声:“再见”、“欢迎再来”;还包括礼貌的语言:如谢谢、你好、对不起等。无论是客人来访还是拜访他人,家长也都应逐渐培养孩子接纳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如在剧院、医院、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或小声说话、不要吵闹,或要讲卫生、爱清洁,或果皮纸屑要主动放到垃圾箱里,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等方面的要做到的礼仪行为。谈话的礼仪包括孩子在大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插嘴,回答别人的问话时应有问必答、有礼有节等。小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睡觉、入厕、喝水、散步,在他们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老师、同伴进行语言交往,如主动问好或道别;能友好与同伴相处、合作分享,能在教室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等都是文明礼仪的体现。因此,礼仪教育在教育效果方面没有集体教学那么的立竿见影,但生活又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规范,使他们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3.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形成良好的行为
礼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迁移内化的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抽象论和空洞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在说理的同时可以布置一些适当的任务让他们去做,如推选学生做值日生、小班长,为了能做到小干部,无形间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控制好调整,进一步巩固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练习,从而获得乐趣,加深印象。通过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交往能力得到锻炼,礼仪行为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4.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影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注意举止文明、言谈有理,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良好行为。而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教师要创设一些有关礼貌言行的画面,提醒学生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在学生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要让其受到模范人物的感染,调动他们做文明礼貌的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在家庭中宣传
心理学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互相之间感情的感染性就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父母和子女之间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子女对父母的言行教诲容易言听计从。因此,父母平时表现出的,如言行文明、尊老爱幼、热心助人、诚实守信等,这些良好的感情行为就会深深影响孩子。为此,在家庭中广泛宣传礼仪教育也很重要。如可以在“家教园地”中礼仪教育经验供家长参考、学习、借鉴;教师利用家长会、家访向家长了解情况,请文明、懂礼貌的学生家长介绍学习经验;请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学会文明交往;引导家长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使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达到连贯性和提升的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抓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环境,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可用之材。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养成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人立身的基础。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享誉全球,讲文明、懂礼貌、善待人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有不少人对礼仪的养成不够重视,如言谈粗俗、骄横霸道、不懂得孝敬长辈和唯我独尊等等。因此,让今天的孩子们养成文明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学生主流,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难题。进入学校的学生们在信息时代遍及全球的同时,一些不良行为,媒体中的一引些带暴力、色情等渲染也不时波及到这些学生们;应试教育“紧箍咒”的催足,使得原本就较为薄弱的学生德育教育(特别是学生行为教育)更加淡化。任课教师们忙于对学生语、数知识的传授,忙于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常常把有限的一两堂品德教育课作为了学生的作业课、自习课。学生回家以后,家长们也因忙于搞活经济而忽视对学生的文明礼仪的教育。更有甚者,双双外出的父母把子女丢在家里,被爷爷、奶奶代为照料,使子女成为“留守儿童”,而这些学生们在无拘无束、毫无忌惮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了自私、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的陋习。久而久之,给现代的和谐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学校是学生行为养成的主要阵地,学生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很大的因素来自于学校的礼仪教育。因此,礼仪教育是从小学生抓起,要从学生走进学校的那一天抓起,尽量让他们远离非文明的场所,以及让他们不受到暴力、色情等渲染的波及。
礼仪要依靠社会舆论、教育、习俗、个体示范等引导和自我修养约束,没有具体、准确的评定标准,因此,一个人一生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在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渠道的多元化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礼仪教育的培养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1.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学校教育中几乎都渗透着礼仪教育的内容,我们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如结合学校品德教育,法制教育,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等有效手段,让学生逐渐养成文明、礼让、谦和的好习惯,成为一个让社会满意的、懂事的孩子。在生活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让孩子们知道“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要常用。如美术课活动中,向同伴借用纸张、剪刀、胶水、橡皮等,我们要求学生在借东西时,讲礼貌地说:“请”、“谢谢”;如果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作品时要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忙时要说:“请帮帮我”。这样,学生不但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运用,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达到统一,既学习了礼貌交往的语言,又得到了良好的礼仪训练。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礼貌用语要求迁移到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让孩子强化礼仪习惯,习得良好行为规范。
2.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交际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个人礼仪等。交际礼仪包括礼貌的行为:如家里来了客人,要主动站起来向客人问好、让座、递茶水等;客人走时要随大人送出门,道声:“再见”、“欢迎再来”;还包括礼貌的语言:如谢谢、你好、对不起等。无论是客人来访还是拜访他人,家长也都应逐渐培养孩子接纳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如在剧院、医院、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或小声说话、不要吵闹,或要讲卫生、爱清洁,或果皮纸屑要主动放到垃圾箱里,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等方面的要做到的礼仪行为。谈话的礼仪包括孩子在大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插嘴,回答别人的问话时应有问必答、有礼有节等。小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睡觉、入厕、喝水、散步,在他们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老师、同伴进行语言交往,如主动问好或道别;能友好与同伴相处、合作分享,能在教室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等都是文明礼仪的体现。因此,礼仪教育在教育效果方面没有集体教学那么的立竿见影,但生活又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规范,使他们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3.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形成良好的行为
礼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迁移内化的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抽象论和空洞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在说理的同时可以布置一些适当的任务让他们去做,如推选学生做值日生、小班长,为了能做到小干部,无形间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控制好调整,进一步巩固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练习,从而获得乐趣,加深印象。通过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交往能力得到锻炼,礼仪行为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4.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影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注意举止文明、言谈有理,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良好行为。而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教师要创设一些有关礼貌言行的画面,提醒学生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在学生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要让其受到模范人物的感染,调动他们做文明礼貌的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在家庭中宣传
心理学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互相之间感情的感染性就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父母和子女之间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子女对父母的言行教诲容易言听计从。因此,父母平时表现出的,如言行文明、尊老爱幼、热心助人、诚实守信等,这些良好的感情行为就会深深影响孩子。为此,在家庭中广泛宣传礼仪教育也很重要。如可以在“家教园地”中礼仪教育经验供家长参考、学习、借鉴;教师利用家长会、家访向家长了解情况,请文明、懂礼貌的学生家长介绍学习经验;请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学会文明交往;引导家长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使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达到连贯性和提升的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抓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环境,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可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