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在任何教育阶段的学习及对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必不可缺的,特别是在小学及初中等基础教育阶段尤为重要。只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修养。为此,本文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语文教学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从而务实学生初中语文基础能力。
【关键词】习惯勤查字典思考听记说话
初中起始阶段的语文教学,抓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否则,学生就很难进入语文《课标》预定的轨道,直接影响学生规定学业任务的顺利完成。
笔者曾对所任两个初一年级新生的识字量、拼音方案,常用标点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等情况分别作了调查。调查显示:学生识字量达两千个以上的只占50%;能正确掌握拼音、掌握常用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占50%;在书写练习中。半数同学的字形、笔画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涂涂改改现象极为普遍,听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把握不住要点,回答问题语言表达不连贯,很少学生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凊一个意思。总之,语文的基础能力较差。在掌握听说读写的正确方法之后,就要经常地历练,只有历练到了习惯,才算有了这样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渐而有序地完成起始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衔接。
1.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习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字词的积累是其中一项内容。因而,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很重要。初一新生出现识字量少,常念错字的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向字典这位“老师”讨教。生字靠“抄”、不会写、不理解的字就靠“问”,懒得自己去查。从教学目的看,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训练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处处消极地依赖老师、等待老师。
针对起始班学生普遍存在的这个问题,教师要采取“补课”的方法,帮助这些学生补上“查字典”这一课,让他们学会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一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拿出一定的单位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字典、词典知识,要求学生人手随带“两点”(即《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并熟练地掌握他们的使用方法。在每次新课布置预习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练习巩固的机会,借助“两典”扫清语言障碍。凡遇生字、新词、成语、典故,一律自行翻查词典解决,并在课堂上结合正音正字进行音、形、义的检查订正,要使这种做法逐渐形成惯例。在此基础上,传授给学生一些查字典的技巧,同时可以利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组织查字典比赛,评出优胜予以鼓励。只有勤查字典习惯的养成,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认真思考,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关键。读书不动脑等于白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提出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学”是接收和储存信息,“思”是分析判断处理信息。学思结合的求知规律和死记硬背的方法迥然不同,通过“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若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有口无心;说,不得要领;写,词不达意,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启发学生爱思、会思、深思。对某项知识,某个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求知其所以然。小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讲过的线程结论,忽视推出结论。对寻求结论的由来、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对此,语文教师提出“先思后读”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基本上都由“提示”、“课文”“思考和练习”三大部分组成。学习新课时,可以采取“倒读”的方法,即先读“思考和练习”,再读“提示”,最后才是课文。这样做,使学生先有一个明确的思考点,也比较容易找到突破点,避免了阅读中空泛和盲目。然后根据通常的阅读要求、手脑并用,“过文三遍”。第一遍逐字解读,圈出生难字、词、句,借助字词典进行疏通;第二遍重点读,要求学生拿出笔来按照提示划出重点、要点和难点,理清课文段落层次,章节大意;第三遍要深读,要求把握全篇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文章的中心思想,初步看出一些表达方式的特点,并能够找出自己的有疑之处。学生克服了浮光掠影,漫无边际的读书习惯,慢慢形成一种有序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就能进入角色,把握文脉,深入研读。这种训练,由课内到课外,经常布置一点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学会“圈圈点点”,做好读书笔记、组织座谈,相互之间交流读书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演示,及时肯定学生思考的成绩,最后讲评明确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思读结合,手脑并用,学生读之有物,思之有路,学习情绪也比较高、收获亦较大,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在不到半学期的时间里,基本养成了认真读书、缜密思考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听记的习惯
听记训练指的是学生用文字符号迅速地把话记录下来的技能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上语文课花于抄笔记的时间很多。从语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到字词解释,都由老师一一板书学生照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思想,产生了“惰”性,不愿动脑、不愿动口。甚至有时上课都精力不集中,听与记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要消除这种“惰”性,还得以习惯抓起。当然,这种过渡不能来得太突然。否则学生会产生一种茫然不着边际的感觉,严重的还会失去学习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书面练习和小组讨论,师生对话,都是培养学生听、记能力的过程。笔者对学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一般性的词句解释、段落大意都在师生课堂共同活动基础上,由教师明确口述,学生记录;个别难懂较大的字词、句意写在黑板上,以减少学生记笔记的困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铺好“台阶”,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我们还要求学生凡“听”必专心,不管是老师讲话还是学生发言,都应当耐心专注地听完,这既是应有的礼貌,同时也是自己提高“挺好”能力的机会。要能听出要点,不偏听、错听,正确解释说话人的意思,做到思想集中,边听边记。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经常进行“听问、听述、听写”等能力训练,尽快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记的习惯。习惯养成后能力明显提高,一堂课下来,老师即使很少板书,他们的笔记本上不再只是零零星星的几个字、词、注意释义了。学生大都学会怎样“听”课。
4.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习惯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人们在进行思想交流时,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思想就无法表达,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要学生掌握好语言技巧,必须首先进行严格的“说话”训练。刚上初一的学生喜欢发言,但往往思考不周,回答问题的质量不高,对此教师应该十分注意激励引导,要造成让他们大胆说话的氛围,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极为重要。笔者的意见是:只要主动发言,就该受到表扬和鼓励,就是结结巴巴、断断续续,也不可轻易否定。对学生的说话具体提出三点起码要求:一是对所提问题要听清楚后再作答;二是发言时,中心内容要表达明白;三是说话声音要大,要让在座的人都听得见。为了让大家都过好“说话”关,笔者利用每次上课的前三分钟,按座号顺序要求每位同学到讲台上说几句话,新闻复述也好、故事笑话也行、见闻感受也罢,人人必说、循环反复,坚持不断。学生由于有了经常锻炼说话的机会,说话能力提高很快,回答问题都能踊跃举手,基本上做到了敢“说”。但光是敢说还不够,还要能“说”得好,而课文朗读就是最好的训练。学生在小学阶段往往把朗读当成唱读背读了,对文章缺乏深层的感受。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泛读让学生知道朗读的要领,要融入情感。首先得理解课文的内涵,否则难于产生共鸣。授课时,以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灵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并将这种习惯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说话”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班级学生参加各级演讲、朗诵、讲故事等项比赛均获得好成绩,综合素质也有很大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话非常精辟。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初中起始年级语文教学极其重要。有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能较快地适应由小学跨入中学的过渡衔接,为初二、初三理解性阅读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而顺利完成初中《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2年12期.
[2]《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9期.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学研究),2009年1-2期.
【关键词】习惯勤查字典思考听记说话
初中起始阶段的语文教学,抓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否则,学生就很难进入语文《课标》预定的轨道,直接影响学生规定学业任务的顺利完成。
笔者曾对所任两个初一年级新生的识字量、拼音方案,常用标点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等情况分别作了调查。调查显示:学生识字量达两千个以上的只占50%;能正确掌握拼音、掌握常用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占50%;在书写练习中。半数同学的字形、笔画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涂涂改改现象极为普遍,听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把握不住要点,回答问题语言表达不连贯,很少学生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凊一个意思。总之,语文的基础能力较差。在掌握听说读写的正确方法之后,就要经常地历练,只有历练到了习惯,才算有了这样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渐而有序地完成起始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衔接。
1.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习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字词的积累是其中一项内容。因而,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很重要。初一新生出现识字量少,常念错字的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向字典这位“老师”讨教。生字靠“抄”、不会写、不理解的字就靠“问”,懒得自己去查。从教学目的看,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训练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处处消极地依赖老师、等待老师。
针对起始班学生普遍存在的这个问题,教师要采取“补课”的方法,帮助这些学生补上“查字典”这一课,让他们学会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一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拿出一定的单位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字典、词典知识,要求学生人手随带“两点”(即《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并熟练地掌握他们的使用方法。在每次新课布置预习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练习巩固的机会,借助“两典”扫清语言障碍。凡遇生字、新词、成语、典故,一律自行翻查词典解决,并在课堂上结合正音正字进行音、形、义的检查订正,要使这种做法逐渐形成惯例。在此基础上,传授给学生一些查字典的技巧,同时可以利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组织查字典比赛,评出优胜予以鼓励。只有勤查字典习惯的养成,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认真思考,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关键。读书不动脑等于白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提出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学”是接收和储存信息,“思”是分析判断处理信息。学思结合的求知规律和死记硬背的方法迥然不同,通过“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若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有口无心;说,不得要领;写,词不达意,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启发学生爱思、会思、深思。对某项知识,某个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求知其所以然。小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讲过的线程结论,忽视推出结论。对寻求结论的由来、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对此,语文教师提出“先思后读”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基本上都由“提示”、“课文”“思考和练习”三大部分组成。学习新课时,可以采取“倒读”的方法,即先读“思考和练习”,再读“提示”,最后才是课文。这样做,使学生先有一个明确的思考点,也比较容易找到突破点,避免了阅读中空泛和盲目。然后根据通常的阅读要求、手脑并用,“过文三遍”。第一遍逐字解读,圈出生难字、词、句,借助字词典进行疏通;第二遍重点读,要求学生拿出笔来按照提示划出重点、要点和难点,理清课文段落层次,章节大意;第三遍要深读,要求把握全篇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文章的中心思想,初步看出一些表达方式的特点,并能够找出自己的有疑之处。学生克服了浮光掠影,漫无边际的读书习惯,慢慢形成一种有序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就能进入角色,把握文脉,深入研读。这种训练,由课内到课外,经常布置一点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学会“圈圈点点”,做好读书笔记、组织座谈,相互之间交流读书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演示,及时肯定学生思考的成绩,最后讲评明确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思读结合,手脑并用,学生读之有物,思之有路,学习情绪也比较高、收获亦较大,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在不到半学期的时间里,基本养成了认真读书、缜密思考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听记的习惯
听记训练指的是学生用文字符号迅速地把话记录下来的技能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上语文课花于抄笔记的时间很多。从语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到字词解释,都由老师一一板书学生照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思想,产生了“惰”性,不愿动脑、不愿动口。甚至有时上课都精力不集中,听与记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要消除这种“惰”性,还得以习惯抓起。当然,这种过渡不能来得太突然。否则学生会产生一种茫然不着边际的感觉,严重的还会失去学习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书面练习和小组讨论,师生对话,都是培养学生听、记能力的过程。笔者对学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一般性的词句解释、段落大意都在师生课堂共同活动基础上,由教师明确口述,学生记录;个别难懂较大的字词、句意写在黑板上,以减少学生记笔记的困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铺好“台阶”,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我们还要求学生凡“听”必专心,不管是老师讲话还是学生发言,都应当耐心专注地听完,这既是应有的礼貌,同时也是自己提高“挺好”能力的机会。要能听出要点,不偏听、错听,正确解释说话人的意思,做到思想集中,边听边记。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经常进行“听问、听述、听写”等能力训练,尽快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记的习惯。习惯养成后能力明显提高,一堂课下来,老师即使很少板书,他们的笔记本上不再只是零零星星的几个字、词、注意释义了。学生大都学会怎样“听”课。
4.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习惯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人们在进行思想交流时,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思想就无法表达,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要学生掌握好语言技巧,必须首先进行严格的“说话”训练。刚上初一的学生喜欢发言,但往往思考不周,回答问题的质量不高,对此教师应该十分注意激励引导,要造成让他们大胆说话的氛围,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极为重要。笔者的意见是:只要主动发言,就该受到表扬和鼓励,就是结结巴巴、断断续续,也不可轻易否定。对学生的说话具体提出三点起码要求:一是对所提问题要听清楚后再作答;二是发言时,中心内容要表达明白;三是说话声音要大,要让在座的人都听得见。为了让大家都过好“说话”关,笔者利用每次上课的前三分钟,按座号顺序要求每位同学到讲台上说几句话,新闻复述也好、故事笑话也行、见闻感受也罢,人人必说、循环反复,坚持不断。学生由于有了经常锻炼说话的机会,说话能力提高很快,回答问题都能踊跃举手,基本上做到了敢“说”。但光是敢说还不够,还要能“说”得好,而课文朗读就是最好的训练。学生在小学阶段往往把朗读当成唱读背读了,对文章缺乏深层的感受。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泛读让学生知道朗读的要领,要融入情感。首先得理解课文的内涵,否则难于产生共鸣。授课时,以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灵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并将这种习惯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说话”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班级学生参加各级演讲、朗诵、讲故事等项比赛均获得好成绩,综合素质也有很大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话非常精辟。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初中起始年级语文教学极其重要。有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能较快地适应由小学跨入中学的过渡衔接,为初二、初三理解性阅读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而顺利完成初中《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2年12期.
[2]《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9期.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学研究),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