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个性调动情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o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形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科学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他的课就自然有味道,学生就喜欢多聆听其教诲。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课堂充满魅力,像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怎样做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与魅力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诱人”
  魅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张扬学生个性,使课堂充满着活力、内聚力和爆发力,真正实现语文课堂高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创设情境是高中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为了达到既定的语文教学目的,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为魅力课堂所吸引,化解课堂学习的压力。例如,在讲解文言文《项羽之死》的人物形象时,我通过播放《霸王别姬》来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刺激,从直观上认识书中的人物形象,再结合课文,分析其外貌与性格的关联。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释放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当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时机。
  2.融入人文,让语文课堂“铸魂”
  语文人文教育就是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追求美好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思想性是由语文的人文性和学校教育的阶级性所决定的,而人文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灵性,尊重学生的秉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悟性,诱发学生的天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融入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也就是为语文课堂铸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上渗入音乐,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活跃,激发无限的想象力,以理解课文、体味意境。教学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如李白的《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李白当时政治失意,他对政治还没有完全绝望,对皇上还抱有幻想,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特意给学生播放了张耀宇演唱的《将进酒》一曲。课后很多学生都学着唱这首歌,甚至模仿李白喝醉了的样子唱和,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3.弘扬个性,让语文课堂“育情”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自身付出真实的情感,并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联系,弘扬个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学《雷雨》时,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作品的魅力,默读、小声读、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释放自己的情怀,去读,去思、去悟、去辩、去创。整个课堂,学生十分投入,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相互切磋探讨剧中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波利亚说:“学东西最好的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质疑,如“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周朴园的形象”,“《雷雨》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还是伦理冲突”,等等。通过质疑,激发灵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学生课后还主动要求自演课本剧,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热情和潜力是巨大的,教师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促使学生个性思想生成,打造魅力课堂。在教学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树立起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大系统,课堂教学艺术是这个大系统里一个举足轻重的子系统。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建.还原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浅探[J].中学语文,2010(30):34-35.
  [2]刘珦昱.创设生态语文课堂,奏响有效教学乐章[J].考试周刊,2010(14):64-65.
  [3]张志元.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飞跃[J].考试周刊,2011(30).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本次班会课,培养宏志生勇敢面对激烈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使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班主任课 宏志生 心态调整  一、课程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课,培养宏志生勇敢面对激烈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使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形式特点  用个别谈话的形式了解同学们对考试的心态,查找出需要解决的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南昌工程学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问题分析 对策  一、引言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光是在学历上而更多是在劳动者素质上。而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劳动者素质的良好体现,当代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为以后正确
摘要: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很多学校出现了吸引力下降、招生困难、办学规模萎缩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级职教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也削弱了县级职教中心服务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能力。  关键词: 县级职教中心 城乡一体化 淮安市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县级职教中心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
一、本题呈现的命题特征与命题模式  至今江苏新高考历史试题命制已经推行了五年,在借鉴先行课改省份经验的基础上,也呈现了独立探索的姿态,经过五年的探索、调整,正日益走向成熟。细细回味,2010年高考江苏卷21题呈现了高考历史材料题命题的一种典型模式,即以小见大、多样材料、立体构思、能力立意、折射现实。如果把2008年高考江苏卷21题、2009年高考江苏卷21题和本题放在一起,就会更加鲜明地看到这种典
摘 要: 如何审题、发散思维、切准题意、联系已有知识、把握写作重点是当下中学生写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处理这些棘手问题。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考场作文 主要问题 处理方法  扣题不紧造成偏题,是考场作文失分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作文“丝丝入扣”才可能形神兼具,主旨鲜明。我们经常烦恼,高中作文怎么教,没有生活的痕迹,文笔稚嫩如小学生,想法太过简单与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与《红楼梦》中主人公在追寻生命价值过程中体现出的孤独感和个体独立性的对比,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分析阐述其社会渊源,展示在中德两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个体共性与个性追求的差异,从而映射两个民族不同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红楼梦》 《浮士德》 孤独感 个体独立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将自己的思维、感情、感受等心理活动通过文字形式表达而形成的艺术,同时它也是我们了
一说到学习英语,有些学生马上就想到三个字“背单词”;而说到背单词,惯常做法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学生就像可怜的小鸭子,伸长了脖子等着一个个单词被填进来。所以,大部分学生,包括很多英语英语爱好者,对背单词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严重影响了大家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如果只是让他们一味机械地背单词,他们对英语的喜爱就会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老师与其如此费力地“填鸭”,不如教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数学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数学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数学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
摘要: 本文记录了作者与所教学生丁雨的心灵对话,丁雨的转变让作者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素养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 数学作业 设计 教师培养  又一次开学了,接手的这个班前任数学老师朱老师立即向我敲警钟:“嗨,知道吗?有几个让人头疼的作业‘钉子户’仍‘顽固不化’地坚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哪!”我微笑不语。  一次早晨,我在批改作业完后习惯性地数一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但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常常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不要说质疑问难了;有的老师感慨学生启而不发,学困生我行我素拒绝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让学生自己愉快开启学习之“锁”?我在新课程实施中,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作了探索,与同行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