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艺考不断升温,艺术类考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导致每年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近几年“艺考热”加剧,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大量设置,致使艺术类的毕业生不断增加。现阶段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美术类毕业生有其特殊性,在就业现状上体现出其特点,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其一,自我认识不清晰,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晰,造成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茫然,从而缺乏系统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程度上造成求职的盲目、从众。
其二,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欠缺,成为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之一。美术类毕业生在高考时,只看到美术类专业文化课录取成绩低,以此当作高考捷径,导致持续的艺考热,从而使得潜藏的就业风险日益加剧。另外,美术类专业设置较细,而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专业,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知识面相对而言比较窄。其余的需要本业的单位又较少,转行的话却又不知道其他的专业,所以就业压力比较大。
其三,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逐步建立。需要毕业生转变以前等、靠、要的就业观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
其四,高投入渴望高收入,就业期待值过高。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前期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较高。同时,美术类毕业生拥有专业技能,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盲目产生一种优越感,从而造成毕业生职业期望值过高,从而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毕业生们应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就是自己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维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困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试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政府高校也需及时制定各种政策方法等,帮助美术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一、政府方面
艺术类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毕业后主要以灵活就业为主,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体现了艺术类学生适应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强,但是,灵活就业难以保障毕业生权益,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就业,在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当出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仍不能妥善、及时进行处理,这就打击了毕业生求职的积极性,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順利择业、就业,政府方面还需对相关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指导内容大都限于就业形势与政策的介绍,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理论与技巧的讲解,招聘信息与供需见面会等就业服务,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引导。艺术类学生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根据性别、年龄、专业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一般是以灵活就业、自主择业为主,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特点决定了高校在就业指导中以专业特点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可以鼓励其开办创业工作室或培训机构等实现灵活就业。同时,高校也应走出校门,积极为艺术类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主动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指导毕业生求职技巧。
三、艺术类大学生个人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一般来说,大学生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这一时期的智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智力的成熟伴随的是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因此,毕业生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前提就是让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包括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了解,也包括个体的情商、价值观等因素。第二,调整就业期望值,改变求职心态。高校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艺术类毕业生人才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因此,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对自己合理定位,改变“就高不就低”的心态,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艺术类学生专业性较强,他们个性活泼、崇尚自由,同时在工作过程中适应能力较强,学生有条件、有能力在创业方面开拓一片新天地。第三,提高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择业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遇到困难之后,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原因可能是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不相符,也有可能是自己求职准备不充分,又或自己专业与求职单位的要求不一致。切不要以一次失败来否定自己的价值。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抗压能力,调整求职策略,鼓起勇气迎接一个个即将到来的挑战,树立自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就业是每位高校学生都要面临的人生选择,希望每位毕业生都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
其一,自我认识不清晰,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晰,造成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茫然,从而缺乏系统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程度上造成求职的盲目、从众。
其二,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欠缺,成为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之一。美术类毕业生在高考时,只看到美术类专业文化课录取成绩低,以此当作高考捷径,导致持续的艺考热,从而使得潜藏的就业风险日益加剧。另外,美术类专业设置较细,而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专业,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知识面相对而言比较窄。其余的需要本业的单位又较少,转行的话却又不知道其他的专业,所以就业压力比较大。
其三,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逐步建立。需要毕业生转变以前等、靠、要的就业观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
其四,高投入渴望高收入,就业期待值过高。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前期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较高。同时,美术类毕业生拥有专业技能,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盲目产生一种优越感,从而造成毕业生职业期望值过高,从而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毕业生们应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就是自己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维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困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试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政府高校也需及时制定各种政策方法等,帮助美术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一、政府方面
艺术类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毕业后主要以灵活就业为主,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体现了艺术类学生适应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强,但是,灵活就业难以保障毕业生权益,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就业,在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当出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仍不能妥善、及时进行处理,这就打击了毕业生求职的积极性,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順利择业、就业,政府方面还需对相关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指导内容大都限于就业形势与政策的介绍,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理论与技巧的讲解,招聘信息与供需见面会等就业服务,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引导。艺术类学生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根据性别、年龄、专业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一般是以灵活就业、自主择业为主,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特点决定了高校在就业指导中以专业特点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可以鼓励其开办创业工作室或培训机构等实现灵活就业。同时,高校也应走出校门,积极为艺术类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主动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指导毕业生求职技巧。
三、艺术类大学生个人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一般来说,大学生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这一时期的智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智力的成熟伴随的是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因此,毕业生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前提就是让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包括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了解,也包括个体的情商、价值观等因素。第二,调整就业期望值,改变求职心态。高校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艺术类毕业生人才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因此,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对自己合理定位,改变“就高不就低”的心态,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艺术类学生专业性较强,他们个性活泼、崇尚自由,同时在工作过程中适应能力较强,学生有条件、有能力在创业方面开拓一片新天地。第三,提高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择业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遇到困难之后,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原因可能是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不相符,也有可能是自己求职准备不充分,又或自己专业与求职单位的要求不一致。切不要以一次失败来否定自己的价值。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抗压能力,调整求职策略,鼓起勇气迎接一个个即将到来的挑战,树立自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就业是每位高校学生都要面临的人生选择,希望每位毕业生都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