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善于营造、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关于“情境”,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论“情以物牵,辞以情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选之”。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有精辟的阐述:“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示人心中之一境界!”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这种教学法,它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理念寓于其中,以境育情,激发共鸣。
1、课前创境,巧设美的氛围,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将苏州园林的美丽风景图片配以《完美古筝曲》在课前进行播放,激发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教室里立刻呈现出一片欢乐和悦的气氛,学生纷纷猜问这是那里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我则在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创设雄壮大气的情感氛围去激發学生。
2、以富有激情的、美的或切题的导语先入为主创设情境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3、配以形象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及兴趣
如学习《三峡》时,教学中可运用现代媒体手段播放三峡风光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更容易的理解文意。
4、设置悬念型的结语,去创设意犹未尽的情境
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在理解诗意诗情后,可设问:分明是送别诗,为何很少能体味出作者的离愁别绪?还有什么送别诗也属于这一类情绪?这一问,既引导学生适时地去探究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又能打开学生阅读积累诗文的兴趣,可谓“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5、选以适合的乐曲进行配乐范读、朗读,以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文中的美和情
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可播放两组不同风格的房屋建筑,一组高楼大厦,一组野径茅屋,并配以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边欣赏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以此引入新课。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教师则让学生欣赏着野径茅屋图,听着铮铮古曲范读课文,激发学生思维想像,去感受文意。在收束新课教学时,引领学生走出课文,走出依托,问:学完了本课,你改变你最初的选择了吗?为什么?这就引发学生把古仁人的德馨引至现今的经济社会中,利用知识去获取尊重和财富,即可住陋室,又可住进那豪华大厦中。激发学生在感受先人美德的同时,更努力的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6、以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去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体味作者情。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激发学生情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
总之,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激发挚情,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发挥语文教学“移情炼意”的其本功能。
【关键词】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善于营造、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关于“情境”,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论“情以物牵,辞以情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选之”。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有精辟的阐述:“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示人心中之一境界!”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这种教学法,它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理念寓于其中,以境育情,激发共鸣。
1、课前创境,巧设美的氛围,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将苏州园林的美丽风景图片配以《完美古筝曲》在课前进行播放,激发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教室里立刻呈现出一片欢乐和悦的气氛,学生纷纷猜问这是那里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我则在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创设雄壮大气的情感氛围去激發学生。
2、以富有激情的、美的或切题的导语先入为主创设情境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3、配以形象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及兴趣
如学习《三峡》时,教学中可运用现代媒体手段播放三峡风光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更容易的理解文意。
4、设置悬念型的结语,去创设意犹未尽的情境
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在理解诗意诗情后,可设问:分明是送别诗,为何很少能体味出作者的离愁别绪?还有什么送别诗也属于这一类情绪?这一问,既引导学生适时地去探究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又能打开学生阅读积累诗文的兴趣,可谓“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5、选以适合的乐曲进行配乐范读、朗读,以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文中的美和情
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可播放两组不同风格的房屋建筑,一组高楼大厦,一组野径茅屋,并配以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边欣赏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以此引入新课。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教师则让学生欣赏着野径茅屋图,听着铮铮古曲范读课文,激发学生思维想像,去感受文意。在收束新课教学时,引领学生走出课文,走出依托,问:学完了本课,你改变你最初的选择了吗?为什么?这就引发学生把古仁人的德馨引至现今的经济社会中,利用知识去获取尊重和财富,即可住陋室,又可住进那豪华大厦中。激发学生在感受先人美德的同时,更努力的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6、以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去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体味作者情。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激发学生情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
总之,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激发挚情,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发挥语文教学“移情炼意”的其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