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参与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亲自参加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谓探究型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學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型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选用参与探究型,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授课中,应用“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以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是:创设情景----探究猜想---论证评价----推广应用。根据自己的教学,谈谈“参与探究型”教学的程序。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数学问题,或模型演示,通过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同时,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都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良好氛围,创设平等、合作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第二阶段,探究猜想:公式定理课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结论的证明与应用,而应鼓励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猜想,去探索它们的发现过程。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运用类比、联想、归纳、综合等方法去探索、去研究,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猜想,不断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猜想结论,猜想规律,猜想策略。猜想的一般方法有:(1)观察——实验——猜想,(2)类比——联想——猜想,(3)分析——归纳——猜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猜想难免会有错误,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最终得到有价值的猜想。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学贵知疑,要使学生多思善思,必须先会多问善问。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尤其要鼓励低差学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及时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兼顾“两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长期不厌其烦的指导、鼓励,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第三阶段,论证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评价,去验证自己结论的合理性,并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应鼓励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证明,而不是完全模仿他人的证法。在学生经过探究,找到思路之后,不要急于证明和应用,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讲出自己的思路,并反思自己的思路是怎样想到的,使更多的同学受到启发,相互借鉴,并讨论能不能用别的方法来证明促使学生思路发散。完成证明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归纳,分析它和以前学过的某些定理、公式有何本质的联系,把新定理、公式纳入知识体系中。
第四阶段,推广应用:定理、公式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前面三个环节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探究、逐步形成理论。而这一环节则是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思想。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分析定理公式的特点,适用于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应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运用。变式推广,则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或削弱定理或公式的条件,看看能得到什么有益的结论。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对知识进行整理,规律进行总结,思想方法进行提炼,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定理、公式课的教学加强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结构上突出了“猜想”与“证明”两大环节,而这正是数学发现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径。这两个环节与其他环节有机结合,共同承担了对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分层练习、反馈矫正。学生理解了新知识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使知识转化成技能,并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设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变式提高。
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因素。课堂教学结构虽有其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但决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就要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达到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任务取得可能范围内的最大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作为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选用参与探究型,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授课中,应用“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以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是:创设情景----探究猜想---论证评价----推广应用。根据自己的教学,谈谈“参与探究型”教学的程序。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数学问题,或模型演示,通过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同时,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都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良好氛围,创设平等、合作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第二阶段,探究猜想:公式定理课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结论的证明与应用,而应鼓励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猜想,去探索它们的发现过程。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运用类比、联想、归纳、综合等方法去探索、去研究,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猜想,不断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猜想结论,猜想规律,猜想策略。猜想的一般方法有:(1)观察——实验——猜想,(2)类比——联想——猜想,(3)分析——归纳——猜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猜想难免会有错误,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最终得到有价值的猜想。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学贵知疑,要使学生多思善思,必须先会多问善问。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尤其要鼓励低差学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及时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兼顾“两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长期不厌其烦的指导、鼓励,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第三阶段,论证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评价,去验证自己结论的合理性,并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应鼓励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证明,而不是完全模仿他人的证法。在学生经过探究,找到思路之后,不要急于证明和应用,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讲出自己的思路,并反思自己的思路是怎样想到的,使更多的同学受到启发,相互借鉴,并讨论能不能用别的方法来证明促使学生思路发散。完成证明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归纳,分析它和以前学过的某些定理、公式有何本质的联系,把新定理、公式纳入知识体系中。
第四阶段,推广应用:定理、公式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前面三个环节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探究、逐步形成理论。而这一环节则是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思想。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分析定理公式的特点,适用于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应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运用。变式推广,则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或削弱定理或公式的条件,看看能得到什么有益的结论。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对知识进行整理,规律进行总结,思想方法进行提炼,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定理、公式课的教学加强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结构上突出了“猜想”与“证明”两大环节,而这正是数学发现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径。这两个环节与其他环节有机结合,共同承担了对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分层练习、反馈矫正。学生理解了新知识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使知识转化成技能,并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设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变式提高。
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因素。课堂教学结构虽有其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但决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就要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达到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任务取得可能范围内的最大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