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化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程度高的行业,要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深冷强腐蚀的环境下进行连续化大生产,涉及到机械、电子、冶金、化学等各种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可以说是高新技术的吸收器和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杠杆。科学技术在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
作为中国最早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燕山石化始终坚持走“以我为主、科技兴燕”的内涵发展之路,努力营造创新机制,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把持续技术创新作为燕山石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立足点,使燕山石化从建设初期只有3套炼油装置的单一炼油企业,发展成为目前拥有主要生产装置88套、辅助生产装置71套的大型炼化企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燕山石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公司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本质安全型”企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加大了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工作力度。目前,公司共有36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科技发明奖:在拥有的269项国内外专利中,有127项是2002年以来获得的。可以说,科技进步成了燕山石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消化,吸收,再创新
我国的石化工业是从引进外国技术起步的,如何消化吸收这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再创新,是企业实现科技进步的关键。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方红炼油厂扩能改造、首套3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装置建成投产开始,燕山石化就走上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改之路。面对新工艺、洋设备,燕化创业者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练兵和技术革新活动。这时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虽属初级阶段,但它为燕山石化走技术改造、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八十年代以后,燕山石化提出“以科技为先导”,把促进主要装置全面达标、提高技术水平及节能降耗作为工作重点,每年投资1亿多元,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引进装置的“瓶頸”部位和环节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技术改造,使一批老装置逐渐注入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九十年代以后,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形势,燕山石化提出了建设“科技效益型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先后进行了乙烯装置第一轮改造、炼油系统改造和乙烯装置第二轮改造。这三大技术改造工程的完成,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提高了技术和装备水平,产品结构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公司把“科技效益型”的目标调整为“科技创新型”,再次加快了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的步伐。目前公司引进的几十套大型石化装置中,已经有90%以上的装置进行了系统改造,通过不断消除“瓶颈”、优化技术,原油加工能力由最初的250万吨/年增加到1000万吨/年以上,乙烯生产能力由最初的30万吨/年增加到80万吨/年以上,始终保持了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苯酚、丙酮产量全国第一的水平,多项经济技术指标位于国内外先进水平。近年来,燕山石化与三菱、杜邦等著名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引进了EVA、双酚A、聚碳酸酯等化工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大幅提升。
作为首都油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燕山石化坚守“大企业要为国家做大贡献”的企业使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油品升级。“九五”期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汽油无铅化,“十五”期间率先生产出相当于欧Ⅱ、欧Ⅲ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柴油。2007年6月22日,燕山石化1000万吨炼油系统改造6套新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具备了向北京市场提供欧Ⅳ标准汽柴油的条件,提前兑现了中国向国际奥委会的郑重承诺,成为中国第一家可以生产欧Ⅳ汽柴油的千万吨炼油基地,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二十年的油品升级路。
自主创新筑牢发展根基
只有拥有自己的技术,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燕山石化的几届领导班子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始终高度重视自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世纪七十年代,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燕山石化成功开发出顺丁橡胶工艺技术,并自行设计施工,建成了我国第一套万吨级顺丁橡胶生产装置。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套大型化工装置,为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从1975年开始,公司又组织丁苯热塑性弹性体(SBS)技术开发,1983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BS专有技术,并多次进行了对外转让,结束了我国化工成套技术只引进、不输出的历史。
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国家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燕山石化更加紧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的开发,先后自主开发了十余项新技术,并大部分实现了工业化。其中,10万吨/年大型裂解炉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应用到公司第二轮乙烯改扩建工程之中,而且在上海石化、扬子石化、齐鲁石化、茂名石化等企业陆续推广应用;苯和乙烯液相烷基化生产乙苯工业成套技术、第二类热泵回收低温位热能成套技术、MTBE裂解制异丁烯技术也已向兄弟企业转让;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银催化剂技术保持了国内8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这些独有技术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突出特色优化产品结构
在生产实践中,燕化人认识到:在没有地缘、资源优势的情况下,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坚持发挥传统产品优势与加快新产品开发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和质量升级,实现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功能化和高附加值化,以特色产品优势增加市场竞争力。为此,公司发挥产学研联合优势,坚持“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和“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新产品开发战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形成特色产品,使公司成为产量大、品种全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生产基地,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气相法聚丙烯装置引进之初,70%的产品为通用料,只有30%的产品为专用料。通过不断的开发应用,目前该装置专用料比例已经超过90%,其中洗衣机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管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
转换机制提供创新动力
技术创新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做保障。“十五”期间,燕山石化对内部科研机构进行了集中整合,建立了“一院一所”的科研模式,改变了过去课题分散、人员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和科研资金使用效率。公司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研究开发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为鼓励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公司制定了《内部技术有偿使用与技术贸易管理办法》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研成果奖管理办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实施力度。目前,60%以上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工业化。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司连续多年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创效”、“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成果冠名”活动。“十五”期间,燕山石化共征集合理化建议18.4万条,实施率达40.6%:有7项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被冠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石化科技进步奖39项:对外转让技术7项次。2007年,又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8项,国外授权专利1项,异丙苯专利技术成功转让伊朗。
目前,燕山石化把“树立科学发展观,再铸燕化新辉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继2007年炼油系统1000万吨改造项目完成后,主要依靠自主技术的乙烯第三轮改造正在紧张筹备中。力争“十一五”末炼油能力突破千万吨大关,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30万吨/年以上,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为中国最早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燕山石化始终坚持走“以我为主、科技兴燕”的内涵发展之路,努力营造创新机制,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把持续技术创新作为燕山石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立足点,使燕山石化从建设初期只有3套炼油装置的单一炼油企业,发展成为目前拥有主要生产装置88套、辅助生产装置71套的大型炼化企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燕山石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公司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本质安全型”企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加大了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工作力度。目前,公司共有36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科技发明奖:在拥有的269项国内外专利中,有127项是2002年以来获得的。可以说,科技进步成了燕山石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消化,吸收,再创新
我国的石化工业是从引进外国技术起步的,如何消化吸收这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再创新,是企业实现科技进步的关键。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方红炼油厂扩能改造、首套3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装置建成投产开始,燕山石化就走上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改之路。面对新工艺、洋设备,燕化创业者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练兵和技术革新活动。这时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虽属初级阶段,但它为燕山石化走技术改造、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八十年代以后,燕山石化提出“以科技为先导”,把促进主要装置全面达标、提高技术水平及节能降耗作为工作重点,每年投资1亿多元,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引进装置的“瓶頸”部位和环节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技术改造,使一批老装置逐渐注入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九十年代以后,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形势,燕山石化提出了建设“科技效益型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先后进行了乙烯装置第一轮改造、炼油系统改造和乙烯装置第二轮改造。这三大技术改造工程的完成,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提高了技术和装备水平,产品结构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公司把“科技效益型”的目标调整为“科技创新型”,再次加快了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的步伐。目前公司引进的几十套大型石化装置中,已经有90%以上的装置进行了系统改造,通过不断消除“瓶颈”、优化技术,原油加工能力由最初的250万吨/年增加到1000万吨/年以上,乙烯生产能力由最初的30万吨/年增加到80万吨/年以上,始终保持了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苯酚、丙酮产量全国第一的水平,多项经济技术指标位于国内外先进水平。近年来,燕山石化与三菱、杜邦等著名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引进了EVA、双酚A、聚碳酸酯等化工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大幅提升。
作为首都油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燕山石化坚守“大企业要为国家做大贡献”的企业使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油品升级。“九五”期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汽油无铅化,“十五”期间率先生产出相当于欧Ⅱ、欧Ⅲ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柴油。2007年6月22日,燕山石化1000万吨炼油系统改造6套新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具备了向北京市场提供欧Ⅳ标准汽柴油的条件,提前兑现了中国向国际奥委会的郑重承诺,成为中国第一家可以生产欧Ⅳ汽柴油的千万吨炼油基地,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二十年的油品升级路。
自主创新筑牢发展根基
只有拥有自己的技术,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燕山石化的几届领导班子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始终高度重视自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世纪七十年代,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燕山石化成功开发出顺丁橡胶工艺技术,并自行设计施工,建成了我国第一套万吨级顺丁橡胶生产装置。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套大型化工装置,为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从1975年开始,公司又组织丁苯热塑性弹性体(SBS)技术开发,1983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BS专有技术,并多次进行了对外转让,结束了我国化工成套技术只引进、不输出的历史。
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国家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燕山石化更加紧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的开发,先后自主开发了十余项新技术,并大部分实现了工业化。其中,10万吨/年大型裂解炉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应用到公司第二轮乙烯改扩建工程之中,而且在上海石化、扬子石化、齐鲁石化、茂名石化等企业陆续推广应用;苯和乙烯液相烷基化生产乙苯工业成套技术、第二类热泵回收低温位热能成套技术、MTBE裂解制异丁烯技术也已向兄弟企业转让;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银催化剂技术保持了国内8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这些独有技术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突出特色优化产品结构
在生产实践中,燕化人认识到:在没有地缘、资源优势的情况下,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坚持发挥传统产品优势与加快新产品开发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和质量升级,实现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功能化和高附加值化,以特色产品优势增加市场竞争力。为此,公司发挥产学研联合优势,坚持“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和“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新产品开发战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形成特色产品,使公司成为产量大、品种全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生产基地,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气相法聚丙烯装置引进之初,70%的产品为通用料,只有30%的产品为专用料。通过不断的开发应用,目前该装置专用料比例已经超过90%,其中洗衣机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管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
转换机制提供创新动力
技术创新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做保障。“十五”期间,燕山石化对内部科研机构进行了集中整合,建立了“一院一所”的科研模式,改变了过去课题分散、人员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和科研资金使用效率。公司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研究开发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为鼓励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公司制定了《内部技术有偿使用与技术贸易管理办法》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研成果奖管理办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实施力度。目前,60%以上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工业化。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司连续多年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创效”、“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成果冠名”活动。“十五”期间,燕山石化共征集合理化建议18.4万条,实施率达40.6%:有7项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被冠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石化科技进步奖39项:对外转让技术7项次。2007年,又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8项,国外授权专利1项,异丙苯专利技术成功转让伊朗。
目前,燕山石化把“树立科学发展观,再铸燕化新辉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继2007年炼油系统1000万吨改造项目完成后,主要依靠自主技术的乙烯第三轮改造正在紧张筹备中。力争“十一五”末炼油能力突破千万吨大关,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30万吨/年以上,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