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营养支持疗法在治疗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患儿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B组患儿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连续治疗14d,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 ALB、PA、WBC,免疫学指标: CRP、IL-6、IL-1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LB、PA水平显著升高, WBC、CRP、IL-6、IL-1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均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但肠内营养更加安全有效。
关键词: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高分解代谢性疾病,通常伴有其他器官衰竭和多种并发症,导致营养丢失使患者摄入营养困难或者营养摄入不足。随着对医学界对SAP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在其他急腹症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采用营养支持疗法治疗SAP,并取得了很大进展[1]。但目前尚没有关于采用营养支持治疗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报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讨适合治疗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并对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6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0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儿,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12岁,平均(6.7±2.1)岁。发病原因:暴饮暴食19例,发病前患腮腺炎4例,发病前胆道感染5例,其他原因和不明原因者32例。将60例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和致病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在24~72h内及时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液体复苏、维持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所有患儿禁食、对胃肠进行减压、抑制胰酶分泌,采取必要的脏器功能保护措施。在上述基础上,A组患儿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于入院后48~72h内,待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胃肠道功能全部恢复或者部分恢复,采用鼻饲法将复尔凯螺旋型鼻空肠管至空肠,确定患儿无休克、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瘘和严重肠麻痹等情况出现时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置管后首先经鼻空肠管滴注生200ml理盐水,以帮助适应肠道和帮助肠道蠕动。在没有不适情况出现的情况下,继续适当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适当在营养液中加入水、米汤等营养物质,肠内营养治疗1~2d,若无其他不适则可适当加入低脂肉汤、鱼汤、鸡汤等。每日给予营养液6~8次,每次150~250ml。并通过静脉补充不足的水、电解质、蛋白质、热量和其他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种类、数量、浓度以及输入方法和速度逐日递增,同时也要根据患儿病情发展和肠道耐受情况进行适当调整。B组患儿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于患儿入院24~72h内开始,热量供应与肠内营养治疗相同采用Harris-Bendict 公式计算患儿每日热量的需求量。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为主要能量供给源,将各种营养成分置于静脉输液袋中,24h静脉均匀输注,以患儿可以经口进食且提供的能量能够满足身体需要时停止静脉肠外营养供给。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白细胞计数(WBC);免疫学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APACHE II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感染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方差)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经过连续治疗,14d后两组患儿的ALB、PA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0.05),WBC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A组患儿各项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组(P<0.05),详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B组相比,#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比较
经过连续治疗,14d后两组患儿的CRP、IL-6、IL-1和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且A组患儿各项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B组相比,#P<0.05。
3 讨论
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一般都伴有局部或者全身性的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出现障碍,患者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严重时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性障碍,死亡率非常高。营养支持治疗的目的在于为危重患者提供营养供给,同时以特定的方式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对细胞因子的产生可释放进行调节,以减轻炎性反应[2-3]。而小儿重症胰腺炎治疗的目的在于满足患儿的新陈代谢需要以及提高患儿对多重刺激的耐受性,同时又不能刺激患儿胰腺分泌和加剧胰腺的自身消化[4]。研究发现,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成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明确,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并减少其他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由其是肠内营养不仅可以增加肠壁DNA的量,也可以增减蛋白质、黏膜及全层厚度、绒毛高度,能够有效清除患者脏器和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含量,减轻炎性反应,除此之还可以保护胰腺,减少对胰腺的损伤[5]。肠外营养可以有效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胰腺的功能负担,有助于缓解病情,但治疗周期不宜过长,否则会引起肠道通透性改变,使患者肠道内菌群失衡,导致细菌和内毒素入侵胰脏,造成感染。
在本研究中,采用肠内营养治疗和肠外营养治疗的两组患儿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且应用肠内营养治疗的A组患儿其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均明显优于B组。以上结果提示肠内营养更加有助于缓解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病情,改善患儿预后,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对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时机、部位以及输注营养物质的成分、配比和浓度等,提升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洪丽, 柯福珍, 邹彩容. 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6): 535-537.
[2] 龚四堂.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肠内营养治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7): 485-487.
[3] 韩宏锋, 陈虹, 张立君. 经鼻空肠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22): 31-33.
[4] 华晨, 刘励军. 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8(1): 12-14.
[5] 潘祝彬, 高群, 黄河. 早期肠内营养在小儿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2, 11(6): 436-
关键词: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高分解代谢性疾病,通常伴有其他器官衰竭和多种并发症,导致营养丢失使患者摄入营养困难或者营养摄入不足。随着对医学界对SAP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在其他急腹症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采用营养支持疗法治疗SAP,并取得了很大进展[1]。但目前尚没有关于采用营养支持治疗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报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讨适合治疗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并对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6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0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儿,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12岁,平均(6.7±2.1)岁。发病原因:暴饮暴食19例,发病前患腮腺炎4例,发病前胆道感染5例,其他原因和不明原因者32例。将60例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和致病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在24~72h内及时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液体复苏、维持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所有患儿禁食、对胃肠进行减压、抑制胰酶分泌,采取必要的脏器功能保护措施。在上述基础上,A组患儿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于入院后48~72h内,待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胃肠道功能全部恢复或者部分恢复,采用鼻饲法将复尔凯螺旋型鼻空肠管至空肠,确定患儿无休克、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瘘和严重肠麻痹等情况出现时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置管后首先经鼻空肠管滴注生200ml理盐水,以帮助适应肠道和帮助肠道蠕动。在没有不适情况出现的情况下,继续适当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适当在营养液中加入水、米汤等营养物质,肠内营养治疗1~2d,若无其他不适则可适当加入低脂肉汤、鱼汤、鸡汤等。每日给予营养液6~8次,每次150~250ml。并通过静脉补充不足的水、电解质、蛋白质、热量和其他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种类、数量、浓度以及输入方法和速度逐日递增,同时也要根据患儿病情发展和肠道耐受情况进行适当调整。B组患儿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于患儿入院24~72h内开始,热量供应与肠内营养治疗相同采用Harris-Bendict 公式计算患儿每日热量的需求量。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为主要能量供给源,将各种营养成分置于静脉输液袋中,24h静脉均匀输注,以患儿可以经口进食且提供的能量能够满足身体需要时停止静脉肠外营养供给。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白细胞计数(WBC);免疫学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APACHE II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感染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方差)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经过连续治疗,14d后两组患儿的ALB、PA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0.05),WBC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A组患儿各项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组(P<0.05),详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B组相比,#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比较
经过连续治疗,14d后两组患儿的CRP、IL-6、IL-1和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且A组患儿各项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B组相比,#P<0.05。
3 讨论
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一般都伴有局部或者全身性的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出现障碍,患者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严重时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性障碍,死亡率非常高。营养支持治疗的目的在于为危重患者提供营养供给,同时以特定的方式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对细胞因子的产生可释放进行调节,以减轻炎性反应[2-3]。而小儿重症胰腺炎治疗的目的在于满足患儿的新陈代谢需要以及提高患儿对多重刺激的耐受性,同时又不能刺激患儿胰腺分泌和加剧胰腺的自身消化[4]。研究发现,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成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明确,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并减少其他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由其是肠内营养不仅可以增加肠壁DNA的量,也可以增减蛋白质、黏膜及全层厚度、绒毛高度,能够有效清除患者脏器和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含量,减轻炎性反应,除此之还可以保护胰腺,减少对胰腺的损伤[5]。肠外营养可以有效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胰腺的功能负担,有助于缓解病情,但治疗周期不宜过长,否则会引起肠道通透性改变,使患者肠道内菌群失衡,导致细菌和内毒素入侵胰脏,造成感染。
在本研究中,采用肠内营养治疗和肠外营养治疗的两组患儿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且应用肠内营养治疗的A组患儿其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均明显优于B组。以上结果提示肠内营养更加有助于缓解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病情,改善患儿预后,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对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时机、部位以及输注营养物质的成分、配比和浓度等,提升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洪丽, 柯福珍, 邹彩容. 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6): 535-537.
[2] 龚四堂.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肠内营养治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7): 485-487.
[3] 韩宏锋, 陈虹, 张立君. 经鼻空肠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22): 31-33.
[4] 华晨, 刘励军. 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8(1): 12-14.
[5] 潘祝彬, 高群, 黄河. 早期肠内营养在小儿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2, 11(6):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