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忽略了英语学科用来直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性。听力作为英语交流时的重要能力,却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听力练习少、关注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各界人士都要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为中学英语听力教学寻找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学英语;听力;教师;课堂
【作者简介】周随新,甘肃省岷县申都初级中学。
引言
我国目前虽然提倡素质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还是不能否定分数的重要性,而英语学科作为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分数占比极大的学科自然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都在想方设法为学生传授更多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分数,却忽略了英语语言实用素养的培养。“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核心素养的四大能力,是国家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听不懂,就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听力教育需要得到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从而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一、 当今我国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我国中学英语课堂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为主,留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的时间很少,有些教师甚至直接省略听力的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连最基本的一些英语交流沟通都无法进行,严重忽视了语言学科的工具性。再次,如果学生听力不过关,那么上课的内容会越欠越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听力的教学,听力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含义,提高学习成绩。
二、 影响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分析
我国课堂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传授,而较为忽略实际能力的运用培养,听力作为英语实际交流沟通作用的一方面体现,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重视度,其原因可能是方方面面的。
1.词汇量的积累。因为中学阶段,学生的英文积累知识储备还很薄弱,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如果听力中一旦出现了一个陌生词语将会影响学生对大意的判断,甚至无法理解内容,所以听力中常见的词汇积累,必须放在提高听力的主体地位。
2.句子的理解判断。同样,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句子类型也很少,如果理论基础不扎实,句子稍微一长或者结构一变,就会导致学生一头雾水,无法对句子内容的意思正常理解,进而不能选出正确答案,或者误选出干扰选项。
3.英语语速、语调的适应。英语同样作为一种使用人群分布极广的语言,也有其固定的说话频率和速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标准语速和语调的录音资料,保证学生能听到纯正规范的英文内容,对今后无论是听力考试还是使用英语进行交流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丰富听力内容,从而加强语感,进而促进英语成绩的提高。
4.母语的影响。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运用汉化思维进行思考,严重干扰了对英语的学习运用。播放听力的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句子结构的辨析时很容易用汉化思维进行组装翻译;如果是结构复杂的句子,由于从句结构的特殊性就导致所有内容都发生理解错误,进而导致听力考试的失败,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汉化思维的纠正,这不仅使听力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也能加速交流沟通的无碍化。
5.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听力考试处于英语考试的第一部分,而且播放一旦结束学生就无法再对答案进行更正,所以学生往往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心理也会不自觉的紧张,生怕漏过一个重点。但是如果学生心理过度紧张,大脑思维就很难运作,对信息进行分析,所以心理因素会干扰学生的听力考试效果,对听力内容无法正确理解和分析。
三、 提高听力教学的对策
听力考试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能力,基础提起来了,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1. 课堂中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有意识地为学生系统的讲解一些听力练习技巧,从理论上帮助学生规避思维误区,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播放英语听力材料,进行听力练习。
教师尽量课堂要在课堂上采用全英文教学,刺激学生用英语思维对教师所说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这也是在上课中快速提升听力能力的一种情景化听力训练方式,更加贴近生活,为将来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课堂中的情景剧、小组讨论板块也可以活化起来,同样是互相交流沟通,但学生面临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龄人就没有太多顾虑,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和聆听对方表达内容,在趣味探索中达到提高能力的效果。
2. 课外学生的自主培养。当然,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原版英语音频资料带来的语感、语调的感悟和体会是无法用理论知识去概括和总结的,只有学生自己去进行练习,亲身去尝试去听,才能锻炼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适应全英文环境的语言风格。
四、总结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将會逐渐得到更大化的体现。听力作为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未来势必会受到国家越来越高的重视,毕竟如果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将是本末倒置、不明智的行为。所以,中学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英语能力的提高,从源头上让学生意识到听力能力的重要性,再加以引导探索,相信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任庆梅.英语听力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中学英语;听力;教师;课堂
【作者简介】周随新,甘肃省岷县申都初级中学。
引言
我国目前虽然提倡素质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还是不能否定分数的重要性,而英语学科作为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分数占比极大的学科自然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都在想方设法为学生传授更多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分数,却忽略了英语语言实用素养的培养。“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核心素养的四大能力,是国家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听不懂,就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听力教育需要得到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从而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一、 当今我国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我国中学英语课堂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为主,留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的时间很少,有些教师甚至直接省略听力的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连最基本的一些英语交流沟通都无法进行,严重忽视了语言学科的工具性。再次,如果学生听力不过关,那么上课的内容会越欠越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听力的教学,听力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含义,提高学习成绩。
二、 影响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分析
我国课堂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传授,而较为忽略实际能力的运用培养,听力作为英语实际交流沟通作用的一方面体现,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重视度,其原因可能是方方面面的。
1.词汇量的积累。因为中学阶段,学生的英文积累知识储备还很薄弱,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如果听力中一旦出现了一个陌生词语将会影响学生对大意的判断,甚至无法理解内容,所以听力中常见的词汇积累,必须放在提高听力的主体地位。
2.句子的理解判断。同样,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句子类型也很少,如果理论基础不扎实,句子稍微一长或者结构一变,就会导致学生一头雾水,无法对句子内容的意思正常理解,进而不能选出正确答案,或者误选出干扰选项。
3.英语语速、语调的适应。英语同样作为一种使用人群分布极广的语言,也有其固定的说话频率和速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标准语速和语调的录音资料,保证学生能听到纯正规范的英文内容,对今后无论是听力考试还是使用英语进行交流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丰富听力内容,从而加强语感,进而促进英语成绩的提高。
4.母语的影响。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运用汉化思维进行思考,严重干扰了对英语的学习运用。播放听力的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句子结构的辨析时很容易用汉化思维进行组装翻译;如果是结构复杂的句子,由于从句结构的特殊性就导致所有内容都发生理解错误,进而导致听力考试的失败,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汉化思维的纠正,这不仅使听力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也能加速交流沟通的无碍化。
5.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听力考试处于英语考试的第一部分,而且播放一旦结束学生就无法再对答案进行更正,所以学生往往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心理也会不自觉的紧张,生怕漏过一个重点。但是如果学生心理过度紧张,大脑思维就很难运作,对信息进行分析,所以心理因素会干扰学生的听力考试效果,对听力内容无法正确理解和分析。
三、 提高听力教学的对策
听力考试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能力,基础提起来了,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1. 课堂中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有意识地为学生系统的讲解一些听力练习技巧,从理论上帮助学生规避思维误区,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播放英语听力材料,进行听力练习。
教师尽量课堂要在课堂上采用全英文教学,刺激学生用英语思维对教师所说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这也是在上课中快速提升听力能力的一种情景化听力训练方式,更加贴近生活,为将来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课堂中的情景剧、小组讨论板块也可以活化起来,同样是互相交流沟通,但学生面临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龄人就没有太多顾虑,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和聆听对方表达内容,在趣味探索中达到提高能力的效果。
2. 课外学生的自主培养。当然,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原版英语音频资料带来的语感、语调的感悟和体会是无法用理论知识去概括和总结的,只有学生自己去进行练习,亲身去尝试去听,才能锻炼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适应全英文环境的语言风格。
四、总结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将會逐渐得到更大化的体现。听力作为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未来势必会受到国家越来越高的重视,毕竟如果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将是本末倒置、不明智的行为。所以,中学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英语能力的提高,从源头上让学生意识到听力能力的重要性,再加以引导探索,相信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任庆梅.英语听力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