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运用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总是把课文的内容、重点讲得非常清楚,好让同学能够理解,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课本剧表演就是一个可以提高学生自身才能,发展他们自身素养的好方法。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已成为教师深化语文教学的有利手段,它对促进学生理解知识、体验情感、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与文本世界更加亲密接触,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富有灵气,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多开展、组织课本剧表演的活动。
  1 关于课本剧的表演
  课本剧表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编剧、排练、表演。
  1.1 编剧。要编课本剧,首先就要选定一篇文章,然后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反复地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诵读是最好的感受语言情感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常有“换位思考”这一说法,而这若运用于诵读当中,必当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像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朗读时,把自己的心理位置换成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深刻地体会、理解课文的内容,为表演作好铺垫。在改编课本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剧中的人物。人物不应太多太散,应该集中,要注明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等。②确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③要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④要着力写好人物的语言,也就是“台词”,人物语言要精炼,通俗易懂,要能充分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一目了然。其次还要有人物的动作、表情。若这篇课文太长,你只想改编其中精彩的一段,那最好能写一个舞台说明,让人知道要表演的是哪一段。改编完之后要进行的就是编剧的最后一步即修改了。看看文章是否通顺,是否要进行补充,是否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否能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
  1.2 排练。在排练前首先必须确定人数,这个课本剧中有多少人,就选多少人。当然有时为了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也可稍微作一下调整。人数确定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角色的分配问题。这是一次展示自我的好机会,人人都想当主角,可哪有这么多的主角呢,虽说演主角很光荣,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没有配角的精心配合,认真表演,又怎会突出主角的风采呢?教师在这里就要给学生进行讲解分析,让他们明白不管哪个角色都是很重要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演好,防止他们为了争夺角色而伤了和气。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挑选演员。演员挑好之后,剩下的就是排练了,这只能靠学生抽课外的时间去完成。排练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活动。不过在学生排练时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意见不合,表演不当等等,所以为了课本剧表演能有好的效果,教师应多去看看,为他们提供宝贵的建议,如说话的语气应该怎么样,神情应该怎么样等等,解决表演时出现的种种问题。
  1.3 表演。为了表演得更真实,让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我们面前,表演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下场景,再添加一些小道具。如《小猫钓鱼》可以拿一根竹竿当钓鱼竿,《小红帽》可以准备一顶红色的帽子,《狐假虎威》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头饰等等。不过道具不能随便乱加,要能突出所表现的内容,不能画蛇添足,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 课本剧表演的运用
  课本剧和戏剧一样,通过导演的再次创作和演员的表演,将课文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学艺术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使语文真正地动起来。
  2.1 课本剧表演能活跃课堂气氛。一堂气氛热烈的课,其教学过程就好比是水沸腾的过程,水在不断加热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沸点而沸腾,那么课堂也可以通过激发其潜藏的能量而达到“沸腾”。在课本剧表演中,教师源源不断地向课堂输送能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读——思——编——演的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对学生也起到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2 课本剧表演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课本剧表演,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必将深化对作品、对人物、对情节的理解,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其次,编演课本剧,属于一种团体活动,因此他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智力、个性以及思维等也都得到了发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3 课本剧表演能增添学课文的兴趣。作为教师,绝不能单纯地教授语言,而要设法促进学生积极的运用语言,做到“授之以渔”,学生往往对单一的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甚至厌倦,但如果这些内容能吸引他们的注意,那他们就会集中精神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多以读、讲为主,当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往往就会对它失去兴趣,而若将它改成剧本,并要求表演,学生立刻就会情绪高涨,兴趣倍增。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就会积极、主动、执着地去探索、思考事物的奥秘,从而可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进取动机,改善学习态度,实现“乐学”。
  总之,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启发他们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等,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多组织、开展课本剧表演的活动。
其他文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遇到了新的困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却经常出现一放就乱、实则其反的尴尬局面;老师面面俱到,以讲代学,没完没了,平等对话演变成“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收则过度。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教者“放”“收”拿捏不准,把握失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尽量避免以自己的行为取代学生的认知探索,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由探索
期刊
教育是播洒爱心、播种希望的事业。在这片热土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爱心来收获幸福,用真情去打动学生,这样才会收获教育爱的硕果。同样作为班主任而言,要想培养良好的班风,关键在于班主任。要营造和谐、文明、温馨的班风,就要从热爱、关心、尊重学生出发,用爱育人,用爱导航,用真诚去感化学生,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内心。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谈:  1 关爱学生,让自信之火燃起来  我认为只有拥有自信,把握自信,才能
期刊
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将关系着道德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命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
期刊
新课改革实施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比如,评判物理教学的效果如何,不再只看考试成绩的优劣,而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要看学生是否有理想、信念、追求,是否具有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因此教师不仅教学思想观念要转变,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要用科学的艺术的创造的手段,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对初中物理教学指导和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 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寻找情感教学点
期刊
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文就小学语文课要强化多媒体教学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
期刊
回顾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19世纪以前,数学和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到了19世纪中叶,非欧几何产生了,抽象群论出现了,分析严密化的语言开始流行了,与此相应的形式化的“符号逻辑”也应运而生。在抽象集合论的土壤上,产生了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学派。希尔伯特曾提出按照无矛盾性、独立性、完备性的标准将所有数学分支建构成形式公理体系。但是,1931年,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包含自然数算术在内的任何公理体
期刊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又使教学具有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丰富多彩的问题,创设学生感知数学、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充分调动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完全进入爱学、乐学、善学的氛围中去。  1 目的性——夯实问题情境的基础  目的反映的是人与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明确的目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让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猜测、合作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课堂上,数学学具的使用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学生更清晰的形成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是感知——表象——概念,我在授课中让学生充分操作学具正好符合
期刊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目标要求往往被人为拔高,多数小学生望而生畏,习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作文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刚性要求把握不准,脱离学生实际,提出过高要求,使作文教学进入“拔高误区”这条“死胡同”。如何走出这一误区?教师要转变
期刊
学生每逢作文,总是无事可叙,无话可说,绞尽脑汁的也只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一些假话;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改变这些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扫除心理障碍,大胆写作  1.1 明确作文与生活密切相关。作文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和探究,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纸上再现。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珍视它,利用它,创设它,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