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重视学生技术和生产劳动的校内外活动,并将其作为课程内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技术,可以说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新时代学校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建立教育体系,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为我国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现实问题;建议
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劳动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家校合作下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以期为小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形成奠定基础。
一、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误解。
首先,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劳动就是吃苦受累。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少子化现象的出现,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希望为孩子包办一切,不愿意让孩子参加劳动,担心孩子在劳动中受伤。其次,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劳动会影响学习。当前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为此,他们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担心参加劳动会分散孩子的学习时间和注意力。最后,一些家长歧视普通劳动者。当前不少家长往往用矮化体力劳动、歧视普通劳动者的方式来激励和鞭策孩子“力争上游”,譬如“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去送快递”“不努力学习以后就去扫大街”等,这无形中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不尊重劳动、不尊重普通劳动者、不愿意参加劳动的种子。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上述误区导致许多孩子不愿、不能、不会劳动,因为缺乏劳动体验和劳动习惯,一些孩子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差。
(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误解
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过于片面。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劳动技能的学习,而且包括学生劳动意识的提高、劳动情感的增强以及劳动价值观的升华。然而,当前不少学校把劳动教育的目标窄化为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过于片面。当前不少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多局限在整理个人内务、打扫卫生、完成手工作业等方面。从劳动形式角度说,这些内容过于单一;从劳动复杂性角度说,这些内容过于简单。如此,劳动教育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建议
(一)强化家校沟通,明确双方职责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学校应发挥对家长的引导作用,通过家长大讲堂等形式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全体家长和教师提升对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锤炼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明确各自在劳动教育中的职责。
(二)巩固家校合作,搭建实践平台
1.学习农耕知识,感受劳动之美。学校可以向学生普及一些农耕知识,如我国的农业文明发展史、我国的农耕工具演变史等,在此基础上,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进行农事体验活动。在农事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感受到从事农业劳动的魅力,品尝劳动成果,感受劳动之美。
2.探寻劳模事迹,传承匠人精神。学校应深人挖掘家长资源,邀请家长中的劳动模范为学生和其他家长做宣讲,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深入劳动模范的工作现场认真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画劳模、访劳模、写劳模、学劳模,进行多角度认知和感受。
3.鼓勘創造性劳动,培养劳动创新品质。。创新是劳动的重要品质。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或陪伴学生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如引导学生运用废旧物品设计创意服装、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做一些小发明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给学生提供开展创造性劳动的指导意见。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劳动节”“劳动嘉年华”等活动,为学生展示劳动成果搭建平台,让学生讲述创意劳动故事,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
4.开展志愿者活动,涵养劳动品格。劳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媒介,从服务自我到服务社会,用劳动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是引领学生形成良好劳动品德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学校应拓宽劳动渠道,建立志愿者公益活动平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丰富多彩的公益性劳动。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擦洗公共自行车、清理盲道障碍物、为社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公益活动,让学生从中找寻自我的价值感,体验劳动助人的愉悦;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是超市收银员”“我是小交警”“我是农贸市场管理员”等劳动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了解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开展志愿者活动中,学校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实践,让家长在活动中转变观念,从而实现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家校合作的小学劳动教育有助于形成同频共振的劳动教育场域,助力小学生涵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劳动美德。
参考文献
[1]斯倩.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困境及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6.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现实问题;建议
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劳动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家校合作下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以期为小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形成奠定基础。
一、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误解。
首先,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劳动就是吃苦受累。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少子化现象的出现,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希望为孩子包办一切,不愿意让孩子参加劳动,担心孩子在劳动中受伤。其次,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劳动会影响学习。当前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为此,他们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担心参加劳动会分散孩子的学习时间和注意力。最后,一些家长歧视普通劳动者。当前不少家长往往用矮化体力劳动、歧视普通劳动者的方式来激励和鞭策孩子“力争上游”,譬如“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去送快递”“不努力学习以后就去扫大街”等,这无形中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不尊重劳动、不尊重普通劳动者、不愿意参加劳动的种子。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上述误区导致许多孩子不愿、不能、不会劳动,因为缺乏劳动体验和劳动习惯,一些孩子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差。
(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误解
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过于片面。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劳动技能的学习,而且包括学生劳动意识的提高、劳动情感的增强以及劳动价值观的升华。然而,当前不少学校把劳动教育的目标窄化为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过于片面。当前不少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多局限在整理个人内务、打扫卫生、完成手工作业等方面。从劳动形式角度说,这些内容过于单一;从劳动复杂性角度说,这些内容过于简单。如此,劳动教育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建议
(一)强化家校沟通,明确双方职责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学校应发挥对家长的引导作用,通过家长大讲堂等形式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全体家长和教师提升对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锤炼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明确各自在劳动教育中的职责。
(二)巩固家校合作,搭建实践平台
1.学习农耕知识,感受劳动之美。学校可以向学生普及一些农耕知识,如我国的农业文明发展史、我国的农耕工具演变史等,在此基础上,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进行农事体验活动。在农事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感受到从事农业劳动的魅力,品尝劳动成果,感受劳动之美。
2.探寻劳模事迹,传承匠人精神。学校应深人挖掘家长资源,邀请家长中的劳动模范为学生和其他家长做宣讲,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深入劳动模范的工作现场认真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画劳模、访劳模、写劳模、学劳模,进行多角度认知和感受。
3.鼓勘創造性劳动,培养劳动创新品质。。创新是劳动的重要品质。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或陪伴学生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如引导学生运用废旧物品设计创意服装、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做一些小发明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给学生提供开展创造性劳动的指导意见。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劳动节”“劳动嘉年华”等活动,为学生展示劳动成果搭建平台,让学生讲述创意劳动故事,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
4.开展志愿者活动,涵养劳动品格。劳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媒介,从服务自我到服务社会,用劳动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是引领学生形成良好劳动品德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学校应拓宽劳动渠道,建立志愿者公益活动平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丰富多彩的公益性劳动。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擦洗公共自行车、清理盲道障碍物、为社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公益活动,让学生从中找寻自我的价值感,体验劳动助人的愉悦;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是超市收银员”“我是小交警”“我是农贸市场管理员”等劳动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了解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开展志愿者活动中,学校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实践,让家长在活动中转变观念,从而实现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家校合作的小学劳动教育有助于形成同频共振的劳动教育场域,助力小学生涵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劳动美德。
参考文献
[1]斯倩.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困境及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