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个人消费保持了持续繁荣,并一直被看作是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去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商业投资与出口都面临困境,但唯有个人消费一枝独秀。
一、个人消费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
美国是典型的个人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根据1960-2000年国民核算账户计算,个人消费平均占美国GNP的63.5%,政府消费与投资占20.6%。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个人消费占GDP比重继续上升,从2005年的GDP支出结构看:个人消费占70%,其中服务消费占40%(住房占10%,医疗占12%),非耐用消费品占20%(食品10%,服装2.7%,燃料2.4%)。耐用消费品占8%(汽车3.6%,家具3%)。其余30%中商业投资占16%,政府支出占19%。差额为净出口和存货增量。
去年夏季,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严重滑坡,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各界普遍担心会由此影响消费者信心。然而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数据表明,个人消费这台发动机并没有熄火的迹象,美国民众仍然一如既往地通过自己执着和慷慨的消费推动着美国经济的成长。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初步估算GDP仅增长0.6%,但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高达3.01个百分点,而商业投资与净出口的不佳表现分别使GDP减少1.55和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正是出于对美国消费者的信心,美联储对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充满信心。
回顾1982年以来的100多个季度中,美国只有2个季度出现了个人消费支出下降的纪录(即1990年4季度和1991年1季度,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期间)。而在因网络泡沫崩盘进入短暂衰退的2001年,居民消费依然保持着增长,堪称是美国经济史上的奇迹。
二、美国消费率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
综合各方分析,80年代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持续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个人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出现过短暂的网络泡沫和金融风暴,但世界经济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低通胀和高增长阶段,即所谓“大稳健”阶段。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的失业率基本保持在5%以下,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稳定的收入预期对消费者信心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是美国家庭财富的迅速积累使消费增长更加稳定。美国人的消费行为首先取决于对收入的预期。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个很大变化是,影响美国消费者信心的已不局限于工薪收入的增长,更多来自家庭财富的积累,特别是房地产和证券资产的积累,即所谓“外生性财富创造”。目前70%美国家庭拥有住房,50%的家庭拥有股票。据有关学者统计,1995—2005年间,美国家庭净资产的增长相当于其可支配收入的35%。1980年到2006年间,美国家庭财富净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超过了个人收入3%的年增长率。到2006年,家庭财产净值与个人年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已经由1980年的4.4∶1提高到5.7∶1(2000年曾高达6∶1)。统计还显示,从1952—1994年,美国家庭从股票和房地产得到的收益平均高于家庭储蓄1.7倍,而1995—2003年,这一比率达到4.4倍。因此,美国人普遍相信资本收益是增加家庭财富的主要方式。
正是由于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弱化了即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力,即使面临经济社会的较大变动,如9.11恐怖袭击, 卡特里娜飓风和2001年的经济衰退,美国也没有出现个人消费的大滑波;消费者信心的短期波动,往往也能很快恢复。从这个意义上讲,近年来美国的个人消费比以往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三是信贷消费膨胀为个人消费不断创造新的空间。根据传统理论,积累财富意味着节制当期消费,并投资于可带来未来收益的资产。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使得个人信用消费体系变得更加灵活,美国人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低成本的抵押贷款,将高流动性的储蓄转为低流动性的资产,而且可以轻易再将投资收益转化为即期消费能力。例如9.11之后,美国许多车行推出无息分期付款购车;美国家庭还可以在所谓“次级房贷市场”无需首付,100%依靠银行贷款购置房产;在一些地方(主要是加州和佛罗里达州)银行甚至可以向投机者提供批量购房的无首付贷款。近年许多银行推出的“可变现再融资”贷款,允许住房贷款客户根据利率变化与银行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同时将房地产增值部分变现为现金收益。据统计2005年上述“可变现再融资”占了住房抵押再融资贷款协议的80%。美国最大的房贷抵押银行Freddie Mac称,2005年其客户通过这种贷款方式从房地产增值中提取了2430亿美元。
还应看到,不断扩大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也为美国的信贷消费膨胀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三、对美国居民储蓄率下降的不同解读
与个人消费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二战期间美国平均储蓄率曾达到20%以上的高点,此后逐渐下降,从1960年的12—16%降到80年代的8—10%。90年代后期个人储蓄率下降更加迅速,2001年已降到1%,2006年更成为负1.3%。目前的居民储蓄率不仅是美国1933年以来的最低点,也是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根据OECD统计,主要发达国家2002年储蓄率分别是:英国5.1%。日本9.9%。德国10.4%。法国11.9%。荷兰13.1%)。
对于储蓄率的下降,美国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有学者认为,目前的储蓄率下降反映出传统消费统计中的误区。例如:个人投资实际上是储蓄的一种转化形式。2005年美国家庭用于购房的支出占总支出的18%,因此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投资收益应当计入储蓄。耐用消费品支出也应当被看作是积累财富的一种方式。2005年美国每户近两台汽车,其中90%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一次购置可以使用10年,并可以节省其他交通开支。还有进入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支出也应视为个人储蓄。2005年医疗和养老保险约占美国家庭支出的14%。多达70%的家庭参加了联邦政府的410K养老金计划。
综合以上因素,有专家认为,美国个人消费中包含了大量的储蓄成分;如果从广义的国民储蓄看,还应加上教育和研发投入。因此不必为储蓄率下降过分担忧。
但更多学者认为,尽管美国消费模式的转变和由此带来的信用膨胀对维持美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也隐含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一是个人消费越来越依赖金融环境。繁荣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固然可以产生积极的财富效应,促进消费和经济的增长。而一旦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同时出现大的波动(2001年和2006年都只是单一市场波动),其负面的财富效应,将可能导致个人消费严重萎缩和经济衰退。
二是过度的信用扩张加大了金融风险。今年初美国出现的“次级房贷市场风波”就是由于大量向不具备还贷能力的消费者发放抵押贷款导致金融机构破产的案例。专家普遍担心,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恶化会将更多金融机构推向破产的边缘。
三是调控手段越来越受到制约。利率政策是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直接影响美国个人消费的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等都对利率极为敏感,这就使得美联储的决策陷入两难。既要抑制通胀和泡沫,又要维持消费者信心,往往难以兼顾。
四是个人储蓄不足还意味着社会风险的加大。据金融服务论坛调查,绝大多数美国人为养老准备的储蓄不足5000美元;1/3以上的居民2005年没有为养老或应急储蓄一分钱;55%的年青女性表示只有不到500美元的应急资金。很多学者担心即将进入退休行列的“婴儿潮”一代将面临养老金不足的严重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要求美国政府加快研究对策,扭转过度消费、负债消费的趋势,提高国民储蓄率。当然这不仅意味着要有足够的激励政策,还要转变美国居民多年形成的消费习惯。但更大的难题是用什么来取代3亿消费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四、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企业研究所(AIE)专家MAHIN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认为,美国个人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中国形成了强烈对比。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但由于没有现代信用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家庭只能用传统的积累方式将收入的40%储备起来,用于购买住房和应付教育、养老和医疗等未来支出。一系列不确定性促使中国居民不断增加储蓄,但强烈的储蓄动机和过高的储蓄率反而不利于中国形成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另一方面,不完善的信用体系也使房地产等资产市场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
一、个人消费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
美国是典型的个人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根据1960-2000年国民核算账户计算,个人消费平均占美国GNP的63.5%,政府消费与投资占20.6%。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个人消费占GDP比重继续上升,从2005年的GDP支出结构看:个人消费占70%,其中服务消费占40%(住房占10%,医疗占12%),非耐用消费品占20%(食品10%,服装2.7%,燃料2.4%)。耐用消费品占8%(汽车3.6%,家具3%)。其余30%中商业投资占16%,政府支出占19%。差额为净出口和存货增量。
去年夏季,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严重滑坡,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各界普遍担心会由此影响消费者信心。然而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数据表明,个人消费这台发动机并没有熄火的迹象,美国民众仍然一如既往地通过自己执着和慷慨的消费推动着美国经济的成长。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初步估算GDP仅增长0.6%,但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高达3.01个百分点,而商业投资与净出口的不佳表现分别使GDP减少1.55和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正是出于对美国消费者的信心,美联储对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充满信心。
回顾1982年以来的100多个季度中,美国只有2个季度出现了个人消费支出下降的纪录(即1990年4季度和1991年1季度,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期间)。而在因网络泡沫崩盘进入短暂衰退的2001年,居民消费依然保持着增长,堪称是美国经济史上的奇迹。
二、美国消费率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
综合各方分析,80年代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持续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个人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出现过短暂的网络泡沫和金融风暴,但世界经济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低通胀和高增长阶段,即所谓“大稳健”阶段。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的失业率基本保持在5%以下,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稳定的收入预期对消费者信心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是美国家庭财富的迅速积累使消费增长更加稳定。美国人的消费行为首先取决于对收入的预期。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个很大变化是,影响美国消费者信心的已不局限于工薪收入的增长,更多来自家庭财富的积累,特别是房地产和证券资产的积累,即所谓“外生性财富创造”。目前70%美国家庭拥有住房,50%的家庭拥有股票。据有关学者统计,1995—2005年间,美国家庭净资产的增长相当于其可支配收入的35%。1980年到2006年间,美国家庭财富净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超过了个人收入3%的年增长率。到2006年,家庭财产净值与个人年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已经由1980年的4.4∶1提高到5.7∶1(2000年曾高达6∶1)。统计还显示,从1952—1994年,美国家庭从股票和房地产得到的收益平均高于家庭储蓄1.7倍,而1995—2003年,这一比率达到4.4倍。因此,美国人普遍相信资本收益是增加家庭财富的主要方式。
正是由于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弱化了即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力,即使面临经济社会的较大变动,如9.11恐怖袭击, 卡特里娜飓风和2001年的经济衰退,美国也没有出现个人消费的大滑波;消费者信心的短期波动,往往也能很快恢复。从这个意义上讲,近年来美国的个人消费比以往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三是信贷消费膨胀为个人消费不断创造新的空间。根据传统理论,积累财富意味着节制当期消费,并投资于可带来未来收益的资产。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使得个人信用消费体系变得更加灵活,美国人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低成本的抵押贷款,将高流动性的储蓄转为低流动性的资产,而且可以轻易再将投资收益转化为即期消费能力。例如9.11之后,美国许多车行推出无息分期付款购车;美国家庭还可以在所谓“次级房贷市场”无需首付,100%依靠银行贷款购置房产;在一些地方(主要是加州和佛罗里达州)银行甚至可以向投机者提供批量购房的无首付贷款。近年许多银行推出的“可变现再融资”贷款,允许住房贷款客户根据利率变化与银行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同时将房地产增值部分变现为现金收益。据统计2005年上述“可变现再融资”占了住房抵押再融资贷款协议的80%。美国最大的房贷抵押银行Freddie Mac称,2005年其客户通过这种贷款方式从房地产增值中提取了2430亿美元。
还应看到,不断扩大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也为美国的信贷消费膨胀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三、对美国居民储蓄率下降的不同解读
与个人消费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二战期间美国平均储蓄率曾达到20%以上的高点,此后逐渐下降,从1960年的12—16%降到80年代的8—10%。90年代后期个人储蓄率下降更加迅速,2001年已降到1%,2006年更成为负1.3%。目前的居民储蓄率不仅是美国1933年以来的最低点,也是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根据OECD统计,主要发达国家2002年储蓄率分别是:英国5.1%。日本9.9%。德国10.4%。法国11.9%。荷兰13.1%)。
对于储蓄率的下降,美国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有学者认为,目前的储蓄率下降反映出传统消费统计中的误区。例如:个人投资实际上是储蓄的一种转化形式。2005年美国家庭用于购房的支出占总支出的18%,因此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投资收益应当计入储蓄。耐用消费品支出也应当被看作是积累财富的一种方式。2005年美国每户近两台汽车,其中90%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一次购置可以使用10年,并可以节省其他交通开支。还有进入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支出也应视为个人储蓄。2005年医疗和养老保险约占美国家庭支出的14%。多达70%的家庭参加了联邦政府的410K养老金计划。
综合以上因素,有专家认为,美国个人消费中包含了大量的储蓄成分;如果从广义的国民储蓄看,还应加上教育和研发投入。因此不必为储蓄率下降过分担忧。
但更多学者认为,尽管美国消费模式的转变和由此带来的信用膨胀对维持美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也隐含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一是个人消费越来越依赖金融环境。繁荣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固然可以产生积极的财富效应,促进消费和经济的增长。而一旦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同时出现大的波动(2001年和2006年都只是单一市场波动),其负面的财富效应,将可能导致个人消费严重萎缩和经济衰退。
二是过度的信用扩张加大了金融风险。今年初美国出现的“次级房贷市场风波”就是由于大量向不具备还贷能力的消费者发放抵押贷款导致金融机构破产的案例。专家普遍担心,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恶化会将更多金融机构推向破产的边缘。
三是调控手段越来越受到制约。利率政策是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直接影响美国个人消费的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等都对利率极为敏感,这就使得美联储的决策陷入两难。既要抑制通胀和泡沫,又要维持消费者信心,往往难以兼顾。
四是个人储蓄不足还意味着社会风险的加大。据金融服务论坛调查,绝大多数美国人为养老准备的储蓄不足5000美元;1/3以上的居民2005年没有为养老或应急储蓄一分钱;55%的年青女性表示只有不到500美元的应急资金。很多学者担心即将进入退休行列的“婴儿潮”一代将面临养老金不足的严重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要求美国政府加快研究对策,扭转过度消费、负债消费的趋势,提高国民储蓄率。当然这不仅意味着要有足够的激励政策,还要转变美国居民多年形成的消费习惯。但更大的难题是用什么来取代3亿消费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四、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企业研究所(AIE)专家MAHIN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认为,美国个人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中国形成了强烈对比。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但由于没有现代信用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家庭只能用传统的积累方式将收入的40%储备起来,用于购买住房和应付教育、养老和医疗等未来支出。一系列不确定性促使中国居民不断增加储蓄,但强烈的储蓄动机和过高的储蓄率反而不利于中国形成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另一方面,不完善的信用体系也使房地产等资产市场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