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计算就能解决问题,从而忽略了运算意义的讲解,尤其是到了分数的四则运算,照搬照套整数那一套运算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教师要巧设教学程序,让学生在每一步计算时都能自觉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四则运算;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31-02
有一次听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授课教师摒弃分数加减法的原始意义,专门探究算理和计算流程。于是,笔者在期末测验出卷的时候,加入一道特殊题目:
生活垃圾的分类如图所示,问:食物残渣垃圾比危险品垃圾多多少?列式为[310-320],请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
一、对师生的调查访谈
笔者就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统计整理,接受调查的350位学生中,仅有4人的陈述符合要求,其中2人的答案是“两分数之和是[310],一个分数是[320],求另一个分数”;另外2人则是从逆运算的角度答题:“一个数与[320]合并起来是[310],这个数为几?”“从[310]中去掉一部分,还剩[320],求去掉的是多少?”
采访部分五年级教师得知,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五(1)班的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精细讲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但讲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就没有提及运算意义。其他数学教师则轻描淡写,点到为止,直言相告分数加减法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别无二致。教师普遍认为,这部分知識为非考试内容,课程标准也将四则运算的意义慢慢淡化了,且当处于下游的学生都会熟练应用分数减法时,再来考查学生能否叙述出运算意义是舍本逐末,多此一举。即使学生勉强说清运算意义,也会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对此,笔者拿类似的题目:“有[34]瓶百事可乐,倒出了[14]瓶,还剩多少饮料?”向几位教师请教“[34] - [14]”的意义,五(1)班的教师觉得:剩下的饮料与倒出的饮料的总量是[34]瓶,倒出了[14]瓶可乐,求剩下多少。其他教师的回答与学生的答案大同小异。这确实令人大感意外。
二、课程标准对四则运算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结合生活情境,体会整数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意义。”“在计算和应用中,体验什么是互逆运算。”后者看似脱离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其实,各种类型的四则运算都是隐藏在互逆运算的关系之中的,应在理解逆运算时揣摩运算意义。譬如,减法和加法互逆,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数,求另一个数用减法,用和值减去已知加数;除法和乘法互逆,已知两因数之乘积,还有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乘积除以已知因数。
当学生解决问题时,着重分析已知和未知,然后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做出对比判断,筛选符合情境要求的运算进行解答,由此可见,应用中体现了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意义是本源,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终身发展,四则运算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应设定为:能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将二者的有机结合做到水乳交融;让学生适当背记一些带有实例背景的运算意义,以助于学生迅速解决问题。
三、对运算意义的深层次理解
何为“意义”?意义涉及深层次的内涵,要弄通绝非易事,因为它是抽象的思想和意识,没有固定的具象。那么,怎么深层次理解运算的意义呢?
其一,通过大量思想载体来印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表象材料的观察、操作、讲解、交流来提取和感知其中蕴含的相似类同的道理。例如,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可以创设情境:铺设煤气管道,每周铺完全程的[15],4周能完成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然后,让学生找一找“[14]周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在哪里,类比前一问的做法,用“[15][×][14]”来计算。接着,结合情境推演,引领学生揣摩算法,理解分数乘法运算的意义:在一根木棒上(木棒被分为五节),先涂色表示1周施工的进度,然后让学生解说是怎么确定的,再将涂色部分等分成4小份,取其中1小份,就是[14]周施工的进度。此时,可以说明[14]周铺设管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从而引出“[15][×][14]”的意义。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提出问题“[34]周铺设管道多长?”,要求学生先指一指,再交流,尽量将操作过程和思路交代清楚,教师最后概括算式“[15][×][34]”的意义。与此同步推进的是,加大分数乘法意义的测试及应用的练习,传递这样一个强烈信号:计算意义和计算始终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练习量达标后,再在做题时有意识地概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就顺理成章了。
其二,越是抽象的东西越是要多方面理解,相互印证,反复验证,才能让意义落地生根。从这点上讲,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灌输”仍有存在的必要;虽然第二学段主要看重运算,可是对意义的融会贯通仍然十分重要,应采用有意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而减法、除法运算的表象繁多,有些需要教师讲解,化繁为简。譬如上文中提到的示例,教师不妨截掉“危险品垃圾”那块扇形,叠放到“食物废渣”那块扇形上,启发学生:这样等同于把“食物废渣”这块份额分割成哪两块?经过点拨,学生就会顿悟“[310-320]”的意义:[310]的食物废渣被分成[320]的危险品垃圾和食物废渣比危险品垃圾多出的部分,求多出部分应用减法。
新教材非常注重知识间的脉络结构,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材料,指引学生联通贯穿前后知识,从而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理解分数除法意义时,提示学生依据示意图提问并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板书:每盒口香糖净重100 g,3盒口香糖净重多少?100[×]3=300(g)。此时,教师不着急让学生改编题目,换成除法计算,而是附加说明:这个算式里的乘积和因数已经全部获知,如果隐去一个因数,则为“( )[×]3=300或100[×]( )=300”,再要求学生将其编成整数除法应用题。如果计量单位统一换成千克,又该怎么列式?从而引出分数除法,这样分数除法意义就会自然地展现出来。
可以说,学习一类运算,理解运算意义必须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对运算意义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才能准确判断什么时候该用这种运算,该怎么用。
(责编 黄春香)
[关键词]计算;四则运算;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31-02
有一次听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授课教师摒弃分数加减法的原始意义,专门探究算理和计算流程。于是,笔者在期末测验出卷的时候,加入一道特殊题目:
生活垃圾的分类如图所示,问:食物残渣垃圾比危险品垃圾多多少?列式为[310-320],请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
一、对师生的调查访谈
笔者就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统计整理,接受调查的350位学生中,仅有4人的陈述符合要求,其中2人的答案是“两分数之和是[310],一个分数是[320],求另一个分数”;另外2人则是从逆运算的角度答题:“一个数与[320]合并起来是[310],这个数为几?”“从[310]中去掉一部分,还剩[320],求去掉的是多少?”
采访部分五年级教师得知,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五(1)班的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精细讲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但讲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就没有提及运算意义。其他数学教师则轻描淡写,点到为止,直言相告分数加减法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别无二致。教师普遍认为,这部分知識为非考试内容,课程标准也将四则运算的意义慢慢淡化了,且当处于下游的学生都会熟练应用分数减法时,再来考查学生能否叙述出运算意义是舍本逐末,多此一举。即使学生勉强说清运算意义,也会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对此,笔者拿类似的题目:“有[34]瓶百事可乐,倒出了[14]瓶,还剩多少饮料?”向几位教师请教“[34] - [14]”的意义,五(1)班的教师觉得:剩下的饮料与倒出的饮料的总量是[34]瓶,倒出了[14]瓶可乐,求剩下多少。其他教师的回答与学生的答案大同小异。这确实令人大感意外。
二、课程标准对四则运算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结合生活情境,体会整数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意义。”“在计算和应用中,体验什么是互逆运算。”后者看似脱离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其实,各种类型的四则运算都是隐藏在互逆运算的关系之中的,应在理解逆运算时揣摩运算意义。譬如,减法和加法互逆,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数,求另一个数用减法,用和值减去已知加数;除法和乘法互逆,已知两因数之乘积,还有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乘积除以已知因数。
当学生解决问题时,着重分析已知和未知,然后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做出对比判断,筛选符合情境要求的运算进行解答,由此可见,应用中体现了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意义是本源,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终身发展,四则运算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应设定为:能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将二者的有机结合做到水乳交融;让学生适当背记一些带有实例背景的运算意义,以助于学生迅速解决问题。
三、对运算意义的深层次理解
何为“意义”?意义涉及深层次的内涵,要弄通绝非易事,因为它是抽象的思想和意识,没有固定的具象。那么,怎么深层次理解运算的意义呢?
其一,通过大量思想载体来印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表象材料的观察、操作、讲解、交流来提取和感知其中蕴含的相似类同的道理。例如,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可以创设情境:铺设煤气管道,每周铺完全程的[15],4周能完成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然后,让学生找一找“[14]周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在哪里,类比前一问的做法,用“[15][×][14]”来计算。接着,结合情境推演,引领学生揣摩算法,理解分数乘法运算的意义:在一根木棒上(木棒被分为五节),先涂色表示1周施工的进度,然后让学生解说是怎么确定的,再将涂色部分等分成4小份,取其中1小份,就是[14]周施工的进度。此时,可以说明[14]周铺设管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从而引出“[15][×][14]”的意义。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提出问题“[34]周铺设管道多长?”,要求学生先指一指,再交流,尽量将操作过程和思路交代清楚,教师最后概括算式“[15][×][34]”的意义。与此同步推进的是,加大分数乘法意义的测试及应用的练习,传递这样一个强烈信号:计算意义和计算始终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练习量达标后,再在做题时有意识地概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就顺理成章了。
其二,越是抽象的东西越是要多方面理解,相互印证,反复验证,才能让意义落地生根。从这点上讲,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灌输”仍有存在的必要;虽然第二学段主要看重运算,可是对意义的融会贯通仍然十分重要,应采用有意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而减法、除法运算的表象繁多,有些需要教师讲解,化繁为简。譬如上文中提到的示例,教师不妨截掉“危险品垃圾”那块扇形,叠放到“食物废渣”那块扇形上,启发学生:这样等同于把“食物废渣”这块份额分割成哪两块?经过点拨,学生就会顿悟“[310-320]”的意义:[310]的食物废渣被分成[320]的危险品垃圾和食物废渣比危险品垃圾多出的部分,求多出部分应用减法。
新教材非常注重知识间的脉络结构,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材料,指引学生联通贯穿前后知识,从而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理解分数除法意义时,提示学生依据示意图提问并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板书:每盒口香糖净重100 g,3盒口香糖净重多少?100[×]3=300(g)。此时,教师不着急让学生改编题目,换成除法计算,而是附加说明:这个算式里的乘积和因数已经全部获知,如果隐去一个因数,则为“( )[×]3=300或100[×]( )=300”,再要求学生将其编成整数除法应用题。如果计量单位统一换成千克,又该怎么列式?从而引出分数除法,这样分数除法意义就会自然地展现出来。
可以说,学习一类运算,理解运算意义必须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对运算意义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才能准确判断什么时候该用这种运算,该怎么用。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