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国际舆论环境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qmyquan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京举行,全会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引起国外媒体高度关注。本文使用道琼斯公司旗下的全球新闻及商业数据库Factiva,以国外50家主流媒体为信息来源,以“中国共产党全体会议(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lenum)”“中国共产党会议(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eeting)”“中国第四次全体会议(China’s Fourth Plenum)”或“第四次全会(The Fourth Plenum)”为检索词,以2019年10月28日至12月28日为检索时段,共发现涉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报道242条,较之于十九届三中全会的报道量上升了18%。在当今中国面对国内国际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格局下,国际舆论环境如何?国外主流媒体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报道态度如何?其关注焦点何在?未来如何应对?本文力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回应。
  一、报道概况
  国外主流媒体自2019年10月28日至12月28日报道量总体上逐渐减少,其间伴随着香港事件和中美经贸磋商的进展而略有变化。
  (一)报道趋势分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期间,国外主流媒体报道量的峰值分别出现于10月28日至11月3日、11月25日至12月1日这两周。第一个峰值周为全会召开期间及后续相关报道,报道议题主要为针对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国政府行动和国家领导人发言,分析中共如何对当前中国面临的中美经贸摩擦、国内经济放缓以及香港的暴力抗议活动等难题做出回应和决策。第二个峰值周涉及的主要议题是:11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区议会选举结束,泛民主派阵营胜出;11月26日中美两国经贸高级别磋商牵头人通话,双方“已就解决好相关问题取得共识,同意就第一阶段协议磋商的剩余事项保持沟通”。
  从关注度来看,国外主流媒体对中美经贸摩擦和香港事件高度关注,前者关乎世界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后者关乎中国能否保持其稳定和繁荣。
  (二)报道文本热词分析
  本文使用AntConc词频统计软件对报道文本进行2-3词的热词分析,在筛选了虚词和无意义实词之后,得到前200个高频词中的名词,它们能反映报道讨论议题的偏好。


  根据表1,国外主流媒体报道偏好讨论香港问题、中美贸易问题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香港、警察和国家安全等词与香港问题密切相关;美国、贸易协定、特朗普和纽约这些词与中美贸易问题联系紧密;中国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相关。
  通過词频分析和对报道内容的梳理,不难发现国外舆论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区域安全、中美经贸摩擦、政权巩固和经济政策。
  二、区域安全:香港事件报道分析
  国外主流媒体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的新举措高度关注。《决定》公布和11月1日新闻发布会之后,国外媒体分析认为中国为应对当前香港问题提出了三项新举措:
  (一)在特别行政区实施新的安全法。《决定》中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和完善维护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①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指出香港尚未完成基本法第23条(地方政府“自行制定法律,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的行为”),也未设立相应执行机构,这也是近几年来“港独”等本土激进分离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这一说法引发外媒热烈讨论: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中共中央以前从未对特别行政区提出过任何有关言论,但是香港最近的动荡提醒了中共,香港保护国家安全的机制不足(11月1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期间中共对香港的形势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虽然在最终《决定》中几乎没有提及,但可能这是暗示计划在香港实行《基本法》第23条。2003年香港政府曾尝试落实第23条却引发大规模抗议,此后政府就再也没有碰过它(11月1日)。CNN表示如果中共实施第23条,那么将使香港的情况恶化(11月2日)。《纽约时报》认为,仅将安全法纳入《基本法》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当地程序进行,宣布该地区进入紧急状态,但是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可能引发抗议活动,并且动摇全球对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信心。如果中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实施安全立法,香港的局势可能很难逆转(11月6日)。
  (二)在香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沈春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决定》提出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加强对香港、澳门公众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外媒认为在香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期在抗议活动持续数月的领土上增强国民身份意识,此举将意味着更强烈的反抗,真正实行的难度也很大。《澳大利亚人报》表示2012年北京曾试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果遭到香港学生的强烈反对,如今香港人也不会对这个行动置之不理(11月1日)。《海峡时报》引述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王先生的观点,认为反对派一直在播种反国民教育的种子并妖魔化爱国主义教育,结果导致教师在讲授这一科目时心生恐惧,此举令学校很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在新加坡或美国不同,在学校举行每日升旗仪式或唱国歌已成为一项挑战;通识教育教师陈先生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香港推行中国内地式的爱国教育,可行性渺茫(11月24日)。
  (三)完善香港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免制度和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沈春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决定》指出要完善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免制度和机制。《泰晤士报》11月6日认为北京暗示其正在寻求加强对香港领导层任免程序的控制。这与抗议者的诉求相矛盾,抗议者希望直接选举该地区的领导人而不是让北京任命他们。12月16日上午,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与总理李克强会晤的地点从中南海紫光厅改为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与习近平会晤的地点仍在中南海。BBC认为香港或澳门的行政长官向中央政府报告工作的细节,是显示他们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温度计。《决定》要求加强问责制,香港和澳门的行政长官也必须向中央政府作出回应。中央政府可能希望通过更改会议地点来体现这一新要求(12月17日)。   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外媒只看到香港治理中存在的表面矛盾,未触及香港事件的内因,不认可中国政府为保持香港回归后繁荣发展做出的努力。
  三、大国关系:中美经贸摩擦舆情分析
  持续的中美经贸摩擦不仅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和下行压力,而且势必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全会期间国外主流媒体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报道大幅上升,外媒对中国应对与美贸易摩擦的举动十分关注,分析全会之后中国会加快与美国达成协议的进展,特别是11月26日中美谈判负责人的磋商。
  美国之音引用中国政治分析家威利·拉姆(Willy Lam)的说法表示,与华盛顿达成协议仍将是习近平的首要任务,因为中国无法承担重新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的代价(10月29日)。11月7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表示,中美已同意两国之间的初步贸易协定,将降低对彼此产品征收的部分关税。《纽约时报》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期间中国政府在更广泛地听取了有关贸易谈判进展的汇报后,中国已转向妥协。这是缓解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紧张关系的重要一步(11月7日)。《华尔街日报》则认为中美双方在全会后释放了许多积极信号,如中国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承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解除了对美国禽肉进口的4年禁令,并继续稳步小幅进口美国农产品等;美国监管机构也放松了对中国电信巨头华为业务的限制,商务部拒绝将中国或华为列为外国对手。这些信号都表示北京和华盛顿正在寻求达成一项临时协议(11月27日)。
  但是也有媒体表示中美之间仍有敏感问题未得到解决,会阻碍中美协议的达成。美联社表示中国对特朗普总统签署香港人权法案作出了强烈反应,并发出警告称此举将破坏与华盛顿的合作。在中美谈判的关键时刻,这一冲突可能会使本来就很棘手的贸易谈判前途未卜,特朗普的这一决定可能会中断与北京的旨在缓解贸易紧张局势的谈判(11月28日)。
  总的来看,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持悲观态度,认为中国并没有牵制对手的“杀手锏”。
  四、国家治理:政权巩固与经济政策报道
  外媒对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党组织建设为重心表示了质疑:通常在新一届领导的五年会议周期中,中共中央才会将重点放在党的组织和法律问题上。在当前中国面临许多紧迫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把会议专门用于研究党组织问题?《卫报》在《捍卫中国荣誉:北京发布新的公民道德准则》一文中指出,新的公民道德准则于10月27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前发布,该指南强调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的重点——在北京面临着严重挑战的时候需要巩固政权合法性。专家们说,这份文件释放了一个信号,表明中共将加强宣传工作,重点宣传中共的传统和中华传统文化。BBC认为全会强调加强政党领导,这对中国是“危险的”一步,因为这会使这个执政70年的世界最大政党丧失纠正错误的功能(10月30日)。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外媒体持续炒作“中国失败论”“中国衰退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全面衰退。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呼吁中国投资区块链技术,“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③这一呼吁迅速引发比特币以及其他與区块链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市场价值的飙升;一些西方学者也表达了对中国推进技术创新、完善社会制度的肯定。
  美国之音认为习总书记的提议是刺激经济的长期尝试,经济学家预测全会期间将对区块链进行激烈讨论。但是认为中国政府不愿放松对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控制,因此全会不太可能达成明确的政策方向(10月29日)。《悉尼先驱晨报》则认为,全会在历史紧要关头聚焦于改善治理是正确的。华盛顿乔治敦大学法律中心亚洲法律研究教授詹姆斯·费纳曼表示《决定》是对中国未来的长远设计,“这表明中共对国家的发展雄心勃勃,也十分审慎”。英国剑桥创新学院研究主任艾伦·巴雷尔说,习近平的讲话将鼓励中国人朝着创新技术引领,为更多人口实现更大繁荣、依法治国、完善自身的长期计划而持续奋斗(11月22日)。
  五、国外舆论特点与应对
  国外主流媒体从本国利益和新闻接近性原则出发,对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关注主要与区域安全、中美贸易关系和经济发展相关,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国家治理)关注度不高。从舆论总体态势来看,负面声音居多,对“中国之治”的客观报道较少。
  (一)香港事件报道倾向性鲜明,暗地抹黑香港政府试图对中国施压。外媒往往将香港事件报道与中国政治议题搅在一起,倾向性鲜明。虽然也有支持香港政府的言论,但报道篇幅明显少于支持抗议者的言论。大量言论抱怨抗议者的暴力行为,貌似客观报道,实则歪曲事实,谴责中国政府对香港民主的干扰。《卫报》等媒体通过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维护区域安全的政策极端化,试图将政府置于道德谴责的境地,影响香港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二)中美经贸摩擦报道关注度高,且希望两国达成协议。中美经贸摩擦持续近一年,外媒始终高度关注中美双方面临的局势,《海峡时报》等认为“贸易战的出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达成结果却不简单”(10月30日)。在这一认知下,外媒从自身角度出发,揣度中国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后为促进中美贸易达成协议所做出的贡献,也对中美达成协议的前景和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预判。
  (三)意识形态对立更加凸显,挟人权大棒攻击中国。外媒通过极端化、标签化的手段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应对国内外困境的政策与人权问题、极权主义勾连起来,达到抹黑中国的目的,建构中国无民主的负面形象。
  国际舆论环境的改变在于由谁掌握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的掌控,不仅需要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媒体;还需要努力提升传播技巧。未来中国外宣可从三个方面着力:其一,在政治相关议题中主动设置议题,“先声夺人”。通过在国际舆论场中抢先设置话题和深化政治议题,提升舆论引导力;其二,在经济报道中虚实结合,“借嘴发声”。抓住时机、突出观点,引导外媒说出中国政府想说的话;其三,在文化对外传播中制造热点,培育民间文化大使。李子柒现象实质上给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一个启示,先让人“懂得”、再使人“认同”,先给中华文化以展示窗口,再吸引国际公众对华友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ZDA320)
  「注释」
  ①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2019年11月5日。
  ②人民日报:《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必须把坚持“一国”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9706437514266651&wfr=spider&fo r=pc,2019年11月9日。
  ③习近平:《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人民网,http://paper. 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9-10/26/content_1952533.htm,2019年10月26日。
其他文献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历史罕见态势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挑战人类抗疫能力。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为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为了应对这样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都在不同程度地行动,而各主体的行动主要借助媒体向世界广泛传播,其中,具有全球覆盖力的媒体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
期刊
迄今为止,全球新冠病毒(COVID-19)已在114个国家和地区的确诊病例累计超过11.8万例,死亡病例达到4291例。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疫情已具备“大流行”特征。  人们目前尚不清楚这场“大流行”将持续多久,但它对公共卫生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已不证自明:供应链中断、贸易锐减和需求疲软正在使全球市场陷入混乱,投资者们纷纷逃离各大资本市场,寻找新的资金避风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期刊
在它的全盛时期,马萨诸塞州的洛厄尔市曾自豪地被称为“纺锤之城”,这是对它轰鸣的纺织厂的肯定,而正是这些纺织厂引发了美国的工业革命。它周边的城市各有其出名之处:莱明斯特是“塑料之城”,加德纳是“椅子之城”,霍利奥克是“造纸之城”,而康涅狄格州的沃特伯里是“铜器之城”。二战之后,这些工业中有一部分迁去了南方,之后又迁去了日本、韓国和台湾等地区。而最终,它们又在同个一地方相遇:世界工厂——中国沿海地区。
期刊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是对外宣传的职责使命,也是影视作品国际传播的重大课题。芒果TV与探索(Discovery)频道跨国联合打造的《功夫学徒》职业纪实真人秀节目,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该节目被中宣部《新闻阅评》誉为“为东方大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作出了一种新样式”,被专家学者称作“中国制作、面向世界”的成功范本。本文尝试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解码其成功秘诀。  坚持国家站
期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把控和掌握也愈加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媒体操控国际舆论,利用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打压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传播活动,导致这些国家传播声量持续减小,一度处于西方国家媒体主导的国际传播霸权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形成与我国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
期刊
在国际纪录片界,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孙书云是一位中国故事的成功讲述者。孙书云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英国从事独立纪录片制作,其著名纪录片《西藏一年》曾以“罕见的深度”呈现了一个西方人所不知的西藏。近年来,她又涉足中外合拍纪录片领域,先后与中央电视台、BBC等中西主流媒体合作制作了《中国艺术》《喜马拉雅的天梯》《天河》等中国题材纪录片。“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困扰中国纪录片多年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一问
期刊
不断加剧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在给人类带来讯息满足与快捷便利之时,也带来了各种危机与风险,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贝克(Ulrich Beck)预言的全球性风险社会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新常态。①  自2019年12月末我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在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具有私人性、亲历性、情感性等特点的个人史书写、口述史、私人影像等公众史学性质的传播内容,并以平民化的视角与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微末叙事,温
期刊
“北京-东京论坛”是中日两国高层次官民互动的交流平台,2005年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发起创立,每年在北京和东京轮流举办。从2015年起,“北京-东京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  十五年来,“北京-东京论坛”广聚中日两国政治、经贸、外交、安全、文化和媒体等领域的权威知名人士,着眼于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努力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增加正能量,提供新思
期刊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升疫情风险评估为“大流行”,全球拉响最高级别警报。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同时,一些西方媒体借机颠倒是非,攻击中国政治体制,大搞污名化报道。我国主流对外传播媒体积极应对国际负面舆情,公开透明地发布疫情信息,有力驳斥了西方意识形态偏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期刊
讨论人:  单 波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吴 飞 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纪 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漢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世界交流景观。21世纪频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国际信息传播曲线从疾病信息开始,逐步蔓延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方位信息传播。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