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结合自己从事《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的实践认为,要不断改善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难以突破授课教师的知识、能力足限的模式,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将那些真正制约学生知识增长及能力提高的关键、瓶颈问题提炼出来,并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公式的学习定势,进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
关键词:问题 导向 教学 改善
《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旨在通过课堂及实习基地的实训、实操,使学生学会识别与使用成本信息、并能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有效决策,以达到控制及降低成本,并具备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一线从事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能力。对此,笔者根据自己从事《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的实践认为,只有真正改变《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的传统授课观念及路劲依赖,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其学好、用好《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突破口,特别是注重培养其勤思考、善观察、多动手的良好习惯,那么,《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笔者认为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指引、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为目标。具体言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及实操、实训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课后练习及校外基地实习、工作单位顶岗见习等环节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分析和归纳、梳理,以为授课教师准确把握、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能力的变化提高提供依据;以问题为指引则是要从各类问题出发,按照课程进度的安排,通过交替采用启发式、点评式、独立思考式、头脑风暴式及社会调查式等多种教学形式,以不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潜能,努力把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到对问题的关注与探求上来;而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为目标则是要通过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针对问题去获得知识、并在对问题的思索与解答中,不断积累经验及提升自我能力,进而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胜任未来职业中成本管理工作的愿景预期。可以说,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构成了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
二、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几点要求
首先、要以不断增强学生的成本管理会计技能为出发点,努力把成本管理会计问题跟成本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通过熟悉大量第一手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操材料,以不断深化其对解决成本管理会计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并进一步增强其学好《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注意夯实基础,要将成本信息生成与应用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要联系社會经济发展和成本管理会计的实践,通过对成本内涵及其习性的探讨,以使学生能从成本管理的视角去准确把握成本的概念、成本变化的特性以及成本控制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功能及其内在运动规律,并结合丰富多样的实操训练活动,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管理决策系统及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创造条件。第三、分析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理论、技术及实操手段要力求多样化、系统化。一要注意强化成本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通过相关问题的思考、求解,特别是探求、解决成本管理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熟练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要概念、指标、原理、报表编制及主要处理方法的目的;二要注意跟课程的教学进度相衔接,要按照成本管理会计教学大纲的授课安排及相关要求,并遵从篇章结构间的逻辑关系,渐次、逐量、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分配拟解决的问题任务,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求解,以达到有效掌握本课程重要知识及原理、方法的目标;三要将不同形式的问题,包括案例分析、课后作业及学生在复习预习、校内实操和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增强和积累其应对、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才干与经验。最后、授课教师还要联系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相关需求,努力将那些具有体现财务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并能贴近生产管理一线及具有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积极性的典型材料分配给学生去分析、解答。
三、针对课程特点、力求以多样化的方法来应对问题
成本管理会计不仅在成本的计算方法上会因企业生产及管理的不同而不同,且有许多处理方法都不受公认的会计准则的制约,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成本管理会计的会计报告没有固定的编报时间,相关内容又主要是由管理者凭借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来作出判断——这些特点都需要教师将“问题意识”、“问题动机”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并要在突出课程特色的同时,力求用多样化的方法来应对问题。
1.在讲解成本的不同计算方法时要注意多对比。成本的不同计算方法是成本的形成变化受不同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交互影响的反映,它既表明了不同工艺、技术及管理思想在成本形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能让学生通过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实操演练,以不断提升自身分析、处理现实中成本问题的技能技巧。例如,在计算产品成本时,逐步结转分步中的综合结转法通常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如果再对半成品按实际成本结转和按计划成本结转的不同,又可将该方法分为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和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两种方法。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两种方法,教师可以将这两种方法对照起来进行分析讲解。首先是分录处理上的对比。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和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在分录处理上的主要区别是:前一种方法涉及“自制半成品”账户,该账户是上下游部门在分别编制分录时不可缺少的;而后一种方法尽管也涉及到“自制半成品”账户,但在“自制半成品”账户下要设置“自制半成品明细账”和“自制半成品成本差异明细账”。其次是简便程度上的对比。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的各步骤不能同时进行成本计算,且在半成品通过产成品库收发的情况下,必须遵从下步骤耗用上步骤所产半成品的实际成本应按耗用数量及其实际单位成本来计算的原则;相反,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的各步骤则可以同时进行成本计算,最后由财务部门集中调整入库产成品中的半成品成本差异,因此,两种方法相比较,后一种方法显得更快捷、有效,有利于节省成本核算时间。最后要特别提及的是,由于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涉及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因此,在历史成本差异率的记录资料并不完整的企业,或是在新开工的企业,这种方法应慎用;还有,该方法在成本还原方面的工作量也相对于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要大,这样,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受到一些限制。 2.用回归法来对混合成本分解的参数进行检验。在成本的计算量较大时,亦即在大样本情况下,手工计算不仅繁琐,而且也容易出错,因此,运用社会经济统计软件,如Spss、Eviews等软件来进行成本的回归分析也就成为了混合成本分解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受成本资料获取困难的影响,混合成本的分解方程的统计检验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相反,许多分解方程还可能达不到统计检验的要求,特别是在方程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参数不能同时满足统计检验的要求时,就需要对所获成本资料的可靠性进行审核,包括对成本的采集记录、会计资料的整理、数据计算及软件操作中的数据输入等环节进行错误排查,并反复运用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检验,以使方程最终能满足统计检验的要求。要强调的是,有时尽管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没有错,但还是有分解方程满足不了统计检验要求的情况,这时如果授课教师能适时增加一些有助于改善原方程统计意义的训练活动,如异方差修正、自回归处理等,这样,也能有效增强原方程中固定成本及变动成本参数的统计意义,并对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有好处。概括起来,这些训练活动包括:增加成本采集对象的数量。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按变量间散布图的变化趋势,在Eviews软件的Workfile操作界面的输入框中点击range和sample两个工具菜单,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直接改变成本采集对象的数量即可。采用三次方函数的形式。尽管将方程的线性形式从直线式变换为三次方式后,也能进一步改善方程统计检验的显著性,但这种变换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还是较陌生。对此,为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其中的要领,授课教师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探求三次方成本方程在Eviews软件中的设定形式;二要让学生明白新的成本方程中参数的经济意义,特别是能区分成本呈一次方、二次方和三次方时其所对应的参数的经济意义;三要向学生讲清楚混合成本方程的设定应遵从经济理论及经济运行规律,并要跟经济系统的实际运行相符合,有时,如果变动成本与混合成本间的变化关系根本就不遵从三次方的关系,此时若采用三次方变换法来分解成本则将无济于事。此外,还有诸如成本指标变换、运用对数形式或增加成本方程的遗漏项等来改善原方程的统计意义的方法,当然,每一种方法的实操演练都会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是推行责任会计的关键。例如,在用实际成本加成法来确定中间品的内部转移价格时,以下几点尤其值得关注:首先、中间产品生产的技术或劳动的复杂程度将成为影响部门、个人所获投入或收入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那些有重大生产变革、创新成效部门在技术评价中的投入权重;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权重也应当向脑力劳动者倾斜,只有这样,企业所确定的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才符合生产实际。其次、实际成本的计价结果也会影响生产部门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各部门中间产品的投入要及时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作出价值调整,并要按照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来编制内部定额标准和相关指标体系,以便于生产部门在相关成本的计价上有据可循;与此同时,不断降低生产中的次品、不合格品率,不断提升半成品的生产质量,对正确估价中间品的转移价格也至关重要。第三、合理判断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水平。当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高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时,如果再用实际成本加成法来确定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该情形下,下游生产部门选择从外部购买中间产品比使用上游生产部门提供的中间品要更具效率,且在这种情况下,部门间的业绩界限也更清晰、分明。当然,在该情形下,更重要的是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信息提示,企业的上游生产部门的成本过高,并将对企业最后的盈利会产生不利影响,急需决策层及时制定相应的成本化解对策。很显然,随着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他们对成本的特征、习性、变化规律、乃至如何有效运用成本信息来进行企业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就会有一个较透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韩文莲,黄毅勤、刘志翔.成本管理会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10.
[3]陈强.财务会计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唐梦(1970—),女,重庆市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讲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的研究。
关键词:问题 导向 教学 改善
《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旨在通过课堂及实习基地的实训、实操,使学生学会识别与使用成本信息、并能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有效决策,以达到控制及降低成本,并具备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一线从事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能力。对此,笔者根据自己从事《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的实践认为,只有真正改变《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的传统授课观念及路劲依赖,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其学好、用好《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突破口,特别是注重培养其勤思考、善观察、多动手的良好习惯,那么,《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笔者认为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指引、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为目标。具体言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及实操、实训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课后练习及校外基地实习、工作单位顶岗见习等环节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分析和归纳、梳理,以为授课教师准确把握、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能力的变化提高提供依据;以问题为指引则是要从各类问题出发,按照课程进度的安排,通过交替采用启发式、点评式、独立思考式、头脑风暴式及社会调查式等多种教学形式,以不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潜能,努力把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到对问题的关注与探求上来;而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为目标则是要通过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针对问题去获得知识、并在对问题的思索与解答中,不断积累经验及提升自我能力,进而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胜任未来职业中成本管理工作的愿景预期。可以说,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构成了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
二、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几点要求
首先、要以不断增强学生的成本管理会计技能为出发点,努力把成本管理会计问题跟成本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通过熟悉大量第一手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操材料,以不断深化其对解决成本管理会计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并进一步增强其学好《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注意夯实基础,要将成本信息生成与应用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要联系社會经济发展和成本管理会计的实践,通过对成本内涵及其习性的探讨,以使学生能从成本管理的视角去准确把握成本的概念、成本变化的特性以及成本控制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功能及其内在运动规律,并结合丰富多样的实操训练活动,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管理决策系统及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创造条件。第三、分析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理论、技术及实操手段要力求多样化、系统化。一要注意强化成本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通过相关问题的思考、求解,特别是探求、解决成本管理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熟练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要概念、指标、原理、报表编制及主要处理方法的目的;二要注意跟课程的教学进度相衔接,要按照成本管理会计教学大纲的授课安排及相关要求,并遵从篇章结构间的逻辑关系,渐次、逐量、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分配拟解决的问题任务,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求解,以达到有效掌握本课程重要知识及原理、方法的目标;三要将不同形式的问题,包括案例分析、课后作业及学生在复习预习、校内实操和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增强和积累其应对、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才干与经验。最后、授课教师还要联系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相关需求,努力将那些具有体现财务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并能贴近生产管理一线及具有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积极性的典型材料分配给学生去分析、解答。
三、针对课程特点、力求以多样化的方法来应对问题
成本管理会计不仅在成本的计算方法上会因企业生产及管理的不同而不同,且有许多处理方法都不受公认的会计准则的制约,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成本管理会计的会计报告没有固定的编报时间,相关内容又主要是由管理者凭借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来作出判断——这些特点都需要教师将“问题意识”、“问题动机”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并要在突出课程特色的同时,力求用多样化的方法来应对问题。
1.在讲解成本的不同计算方法时要注意多对比。成本的不同计算方法是成本的形成变化受不同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交互影响的反映,它既表明了不同工艺、技术及管理思想在成本形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能让学生通过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实操演练,以不断提升自身分析、处理现实中成本问题的技能技巧。例如,在计算产品成本时,逐步结转分步中的综合结转法通常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如果再对半成品按实际成本结转和按计划成本结转的不同,又可将该方法分为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和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两种方法。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两种方法,教师可以将这两种方法对照起来进行分析讲解。首先是分录处理上的对比。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和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在分录处理上的主要区别是:前一种方法涉及“自制半成品”账户,该账户是上下游部门在分别编制分录时不可缺少的;而后一种方法尽管也涉及到“自制半成品”账户,但在“自制半成品”账户下要设置“自制半成品明细账”和“自制半成品成本差异明细账”。其次是简便程度上的对比。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的各步骤不能同时进行成本计算,且在半成品通过产成品库收发的情况下,必须遵从下步骤耗用上步骤所产半成品的实际成本应按耗用数量及其实际单位成本来计算的原则;相反,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的各步骤则可以同时进行成本计算,最后由财务部门集中调整入库产成品中的半成品成本差异,因此,两种方法相比较,后一种方法显得更快捷、有效,有利于节省成本核算时间。最后要特别提及的是,由于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涉及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因此,在历史成本差异率的记录资料并不完整的企业,或是在新开工的企业,这种方法应慎用;还有,该方法在成本还原方面的工作量也相对于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要大,这样,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受到一些限制。 2.用回归法来对混合成本分解的参数进行检验。在成本的计算量较大时,亦即在大样本情况下,手工计算不仅繁琐,而且也容易出错,因此,运用社会经济统计软件,如Spss、Eviews等软件来进行成本的回归分析也就成为了混合成本分解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受成本资料获取困难的影响,混合成本的分解方程的统计检验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相反,许多分解方程还可能达不到统计检验的要求,特别是在方程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参数不能同时满足统计检验的要求时,就需要对所获成本资料的可靠性进行审核,包括对成本的采集记录、会计资料的整理、数据计算及软件操作中的数据输入等环节进行错误排查,并反复运用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检验,以使方程最终能满足统计检验的要求。要强调的是,有时尽管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没有错,但还是有分解方程满足不了统计检验要求的情况,这时如果授课教师能适时增加一些有助于改善原方程统计意义的训练活动,如异方差修正、自回归处理等,这样,也能有效增强原方程中固定成本及变动成本参数的统计意义,并对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有好处。概括起来,这些训练活动包括:增加成本采集对象的数量。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按变量间散布图的变化趋势,在Eviews软件的Workfile操作界面的输入框中点击range和sample两个工具菜单,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直接改变成本采集对象的数量即可。采用三次方函数的形式。尽管将方程的线性形式从直线式变换为三次方式后,也能进一步改善方程统计检验的显著性,但这种变换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还是较陌生。对此,为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其中的要领,授课教师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探求三次方成本方程在Eviews软件中的设定形式;二要让学生明白新的成本方程中参数的经济意义,特别是能区分成本呈一次方、二次方和三次方时其所对应的参数的经济意义;三要向学生讲清楚混合成本方程的设定应遵从经济理论及经济运行规律,并要跟经济系统的实际运行相符合,有时,如果变动成本与混合成本间的变化关系根本就不遵从三次方的关系,此时若采用三次方变换法来分解成本则将无济于事。此外,还有诸如成本指标变换、运用对数形式或增加成本方程的遗漏项等来改善原方程的统计意义的方法,当然,每一种方法的实操演练都会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是推行责任会计的关键。例如,在用实际成本加成法来确定中间品的内部转移价格时,以下几点尤其值得关注:首先、中间产品生产的技术或劳动的复杂程度将成为影响部门、个人所获投入或收入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那些有重大生产变革、创新成效部门在技术评价中的投入权重;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权重也应当向脑力劳动者倾斜,只有这样,企业所确定的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才符合生产实际。其次、实际成本的计价结果也会影响生产部门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各部门中间产品的投入要及时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作出价值调整,并要按照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来编制内部定额标准和相关指标体系,以便于生产部门在相关成本的计价上有据可循;与此同时,不断降低生产中的次品、不合格品率,不断提升半成品的生产质量,对正确估价中间品的转移价格也至关重要。第三、合理判断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水平。当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高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时,如果再用实际成本加成法来确定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该情形下,下游生产部门选择从外部购买中间产品比使用上游生产部门提供的中间品要更具效率,且在这种情况下,部门间的业绩界限也更清晰、分明。当然,在该情形下,更重要的是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信息提示,企业的上游生产部门的成本过高,并将对企业最后的盈利会产生不利影响,急需决策层及时制定相应的成本化解对策。很显然,随着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他们对成本的特征、习性、变化规律、乃至如何有效运用成本信息来进行企业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就会有一个较透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韩文莲,黄毅勤、刘志翔.成本管理会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10.
[3]陈强.财务会计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唐梦(1970—),女,重庆市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讲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的研究。